随着高性能雷达、防空导弹的普及,战略轰炸机的战场突防能力开始受到质疑,当战略轰炸机开始主要承担防区外打击任务,常规的对地打击任务有多用途战斗机代劳,并且战略轰炸机的核打击能力也不如洲际导弹,一个只能躲在远处丢炸弹的平台,似乎变得非常多余了。于是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一种声音,是否由大型运输机取代战略轰炸机。
这里先说出观点,如果只执行一些低烈度的作战任务,大型运输机的确可以代替战略轰炸机,但是,如果只是低烈度的军事冲突,压根就没必要出动战略轰炸机。而如果在高强度冲突的环境下,大型轰炸机根本无法取代战略轰炸机。
现代战争环境下,为什么战略轰炸机开始执着于躲在防区外丢炸弹了?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就是绝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列装了战斗机、预警雷达与防空导弹,这让战略轰炸机无论是高空突防还是低空渗透,都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即便绝大部分国家手中都没有像“爱国者”、S300、“红旗”-9这类比较先进的防空导弹,但即便是S-200、霍克这类型号较老的防空导弹,依然能够对战略轰炸机造成严重威胁,比如在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格鲁吉亚军队就使用老旧的S200防空导弹击落了俄军图-22M3战略轰炸机;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参战的B-52战略轰炸机,先后有17架被北越击落,而当时北越军队使用的武器,只不过是萨姆-2导弹、米格-21战斗机甚至是高射炮。
一旦被空袭的目标装备了较为不错的防空武器,就足以令大部分战略轰炸机退避三舍了,只敢躲在防区外丢导弹。
其次,现在的战略轰炸机跟二战时期的战略轰炸机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二战期间,英国都能组织上千架大型轰炸机,对德国进行空袭。可现如今,即便是世界第一的美国空军,满打满算,手里的战略轰炸机也不超过200架。也就是说,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将战略轰炸机当成消耗品来使用,二战时期,美军哪怕一次损失上百架B-29轰炸机,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现在,美军要是一次损失10架战略轰炸机,估计国防部长都要引咎辞职,总统也要受到弹劾。战略轰炸机变成了国之重器,自然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让战略轰炸机以身犯险了,像近地支援、临空轰炸这种高危任务,一般交由多用途的战术飞机来执行。
既然只需要躲在防区外丢炸弹,那么将大型运输机改造一下,令其具备发射防区外导弹的能力,听起来完全可以取代战略轰炸机,要是运-20能挂着炸弹去轰炸目标,似乎就不需要研发轰-20了。但是对于中美俄这样的军事强国来说,大型运输机依然无法取代战略轰炸机,这就跟改装巨型油轮代替航空母舰一样,听起来是多快好省的办法,但是却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难题。但从指标来看,大型运输机的航程与载重都与战略轰炸机非常接近,有些甚至比战略轰炸机还出色。比如安225运输机,运载能力高达300吨,已经相当于许多战略轰炸机的起飞重量了。
历史上,美苏都曾尝试利用大型运输机来执行轰炸任务,最典型的是C-130运输机改装为AC-130“炮艇机”,但是AC-130主要使用飞机上的各种口径火炮进行对地打击,而不是投掷炸弹或者发射导弹。
苏联研发的伊尔-76运输机,机翼就设计有武器挂架,甚至还保留了尾炮,必要的时候能够挂载一些小型炸弹,客串一下轰炸机的角色。
但是,想让大型运输机去挂载大型导弹以及大型炸弹,却是强人所难了。2014年,央视节目曾经公布过运-20全机静力破坏试验,其中一项跟负载能力相关的测试,需要对运-20的机翼进行模拟极限载荷测试,要求这个数值在100%到120%之间,如果低于100%强度,运-20的机翼就损坏了,那就说明运-20机翼的强度不够,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加固。可如果达到120%的强度,运-20的机翼依然没事,那就说明运-20的机翼被设计的过于坚固了,还有削弱机翼强度降低重量的空间,还是需要重新对运-20的机翼进行设计修改。因为大型运输机并不承担一线的作战任务,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运输,必须在保证一定机体强度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提升运输机的运载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大型运输机的机翼,既要结实,又不能太结实了。
而战略轰炸机则不一样,经常需要在机翼下挂载几吨重的弹药,对机翼的强度要求很高。即便是轰-6K这样的大型轰炸机,也能在机翼下挂载6枚K/AKD-20巡航导弹,1枚导弹的重量在2.5吨左右,6枚就是足足15吨,如果让大型运输机在机翼下挂载6枚这样的巡航导弹,恐怕在空中一个简单的转向,都有解体的风险。
可如果选择加强大型运输机的机翼强度,那么势必会导致重量增加,进而降低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航程以及起降性能,最终得到一个既不是合格运输机又不是合格轰炸机的产物。
此外,大型运输机与战略轰炸机在机体重心设计方面也不一样,战略轰炸机经常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大量载荷投放出去,为了降低重心偏移幅度过大带来的安全问题,战略轰炸机通常都是在机体重心下方设计投弹仓,这样即便短时间内投放出大量载荷,重心变化也不会太大,飞行姿态依旧可以保持稳定。
而大型运输机则需要空投坦克、火炮之类的大体积装备,因此需要在机尾部位设计舱门,机体内部空间需要设计的方便大型装备前后移动,因此基本没有空间设计机腹弹仓。如果大量弹药从尾部舱门以倾斜角度投放,则会大大降低弹药的投放精度,并且大量弹药突然从尾部投放出去,也会带来极大的重心变化幅度,造成严重的飞行安全问题。
此外,大型运输机普遍对飞行性能没有太大的要求,既不能超音速飞行,也不具备低空突防能力,更没有隐身性能。而战略轰炸机却不一样,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战略轰炸机都执行防区外打击任务,但是在必要的时候,战略轰炸机要么需要像图-160那样能够以2马赫的速度从高空突防,要么需要像B-1B那样超音速低空突防,要么能够像B-2那样依靠隐身能力突防,这些能力你可以平时不用,但是必须要有,因为拥有这些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它的存在就会牵制敌方大量的战略资源。
比如面对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中国就需要在沿海部署大量反隐身雷达与截击机,不管B-2战时会不会来,中国都必须未雨绸缪。
又比如面对着能够低空超音速突防的B-1B轰炸机,中国就必须加强对低空雷达探测盲区的监视,重要目标在部署防空力量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高空目标的威胁,同时还要加强对低空目标的预警与截击能力。
而北美防空司令部面对能够以1.5马赫速度连续飞行2000公里的图-160,每次都是如临大敌,因为美军目前没有任何一款现役战术飞机能够跟上图-160,哪怕是能够超音速巡航的F-22。每次图-160从西伯利亚起飞,北美防空司令部就需要调集大量资源进行应对。
如果让大型运输机来代替战略轰炸机执行任务,那么对手面对的就是一个没有速度、没有低空突防能力,也没有隐身能力的飞行平台,对手应付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只是欺负一下弱国,那么携带防区外导弹的大型运输机,勉强还能发挥作用,可如果面对的是中美俄这样的军事强国,携带防区外导弹的大型运输机,既无法对敌国发动奇袭,也很难保证战场生存能力。
因为中美俄现在都有能力进行远程防空拦截,拥有巨大航程,能够携带霹雳-15远程导弹的歼-20、伴随航母在海上机动,能够发射AIM-174远程导弹的“超级大黄蜂”、以及航程接近4000公里,能够发射R-37M远程导弹的米格-31,都能够对携带防区外导弹的大型运输机造成巨大威胁,基本只要被盯上了,大型运输机就是“十死无生”。
若是想办法提升大型运输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对其速度、操控性或者隐身性能进行加强,最终就会尴尬的发现,自己还不如重新研制一款专用的战略轰炸机。
而且未来的战略轰炸机,都在强调隐身突防能力,同时还要兼顾指挥引导无人机作战,像美国的B-21战略轰炸机,甚至还具备侦察、电子对抗甚至是空战能力。未来的战略轰炸机,对综合性能要求更高,像大型运输机那样携带几枚导弹,根本无法代替战略轰炸机所能发挥的作用。如果只是应付一些低烈度的军事冲突,那么就更不需要大型运输机携带导弹上战场了,多用途战术飞机就足够了。所以大型运输机,还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战略轰炸机是国之重器,没办法用大型运输机来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