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助纣为虐”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是历史上臭名远扬的暴君商纣王。
《封神演义》里塑造的集残暴昏庸好色于一身的商纣王形象,让人们对于周武王伐纣,一举消灭商朝的行为拍手称快。
毕竟占据着正义制高点的一方,总会让人格外赞赏。但文学创作再真实,也不是历史。即便是流传下来的正史,由于政治立场原因也不一定可信。
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一举灭亡了商朝。这场以少胜多的成功战役,结束了商朝长达六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周朝统一中原地区的基础,也为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兴盛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但是,周朝也是奴隶制社会,本质上并没有比商朝文明好多少,人们却觉得商朝最后一代君王纣过于凶残。
将商朝灭亡完全归因于纣王,这未免有些苛刻了。那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呢?
一、商朝由盛转衰,纣王内外交困
追根溯源,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朝代除了夏朝就是商朝了,从殷墟出土的4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可以证明这一点。
作为交通条件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商朝对于治下的小部落和国家无力直接掌控,只得让其纳贡或者献出人口作为统治方式。
为了能更好地用武力镇压统治,从夏商时期起,军队的雏形就逐渐建立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商朝时几乎全民皆兵。殷商甲骨文中显示,一旦有战事发生,贵族等上层统治阶级会亲自领兵上阵,或者组成护卫军保护君主。
中下层平民一般平时务农,打仗了就上阵杀敌。有的君主更是亲自率军打仗,比如开创了“武丁中兴”的商高宗武丁,就率军和王后妇好里应外合打跑了侵犯中原的鬼方。
武丁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扩大了国家版图,在国力上到达了时代巅峰。
妇好被人们称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战神,不仅是因为能以女性之躯手持大戟上阵杀敌,更是由于其军事战略完全不逊于同时代的男性,几乎每次出征都大获全胜。
手持重达六千克的大戟在战场上大杀四方,足以想见妇好的武艺超群,力大无比。
从殷墟遗址出土情况来看,商朝虽然有马车,但出动的绝大多数是步兵。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要想获胜,除了用人数压倒对方,就是提升武器质量了。
商朝军队率先装备了青铜兵器,因此,在攻打那些使用原始武器的周边各国和小部落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讲,商朝君主热衷于战争是有历史原因的。
商纣王继位后,更是多次对外发兵征讨周边部落。此举虽然扩大了商朝的影响力,但周边部落群族仅仅是表面臣服,内心却十分不满。
外部环境是暗流涌动的,国内环境也动荡不安。对外征战需要大量粮草,而且粮草又从何而来呢,自然是落到了百姓不断加重的税赋上。
不愿意缴纳或者无力负担税赋的老百姓,则会受到严苛的刑法。这使得底层平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自然生出了怨怼。
商纣王还改变了一直以来用活人祭祀的习俗,这对那些被残忍献祭的奴隶来说是好事,但却引来贵族阶层的不满,还被指责不尊敬先祖。
在迷信神明和祖先存在的商周时期,用活人或牲畜祭祀、占卜被视为获得庇佑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贵族们作为奴隶主的特权地位的方法。
商纣王将本该被祭祀的奴隶充入军队,显然打脸了贵族,让其心态失衡。这就导致了国内政治环境的不安定。
二、周武王悉心谋划,牧野之战占尽上风
多重因素作用下,商纣王统治期间国力大不如从前。而此时西面的附属国周朝,却迅速发展起来。
从严格意义上说,商朝更像是松散地方国联盟,对附属的部落和小国并没有太强的约束力。
各个地方上有着很大的政治自主权,因而时不时会有地方起兵叛乱,作为共主的商王朝就得发兵镇压。可以说商朝的兵力国力就是这么被拖垮的。
周朝正是趁着这个时期偷偷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到文王姬昌继位时,周朝的势力版图甚至延伸到了江汉流域一带。
这引起了商纣王的警惕。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商纣王在第一次征讨东夷部落的时候,就把周文王姬昌囚禁了起来作为质子,防备周朝突然发难。
后来,由于囚禁期间姬昌体弱多病,商纣王担心他万一死了会彻底激化与周朝的矛盾。在大臣微子启的建议下,商纣王把姬昌放了回去。
殊不知,姬昌使得是缓兵之计。回去之后表面上越发恭敬,只为得让商纣王放下戒备,好争取时间发展自身。
对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井田制。积累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安定了民心。对外则是偷偷联络其他附属方国,试图联合起来孤立商纣王。
本来商纣王第二次征讨东夷部落时,是偷袭商朝的最好机会,但这时姬昌去世了,周武王姬发上位。权力更替使得周朝错过了这次机会。
周武王姬发上位后,接替了父亲的灭商大业,除了派出间谍进入商朝刺探情报外,还尽量笼络商朝贵族。
很快,商朝准备进行第三次东征,但此时,商朝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却十分严重。
既是叔父又是重臣的比干被杀,叔父箕子被囚禁,和微子一样的其他贵族生怕自己被牵连,纷纷选择投奔了周朝。
这让姬发获得了不少信息,综合判断后他决定立马联合其他附属方国,共同对商朝发起进攻。
对东夷的三次战争,消耗了商朝的大部分兵力。此时,商朝大本营防守则十分虚弱。有胶鬲在内悄悄报信,姬发率领四万五千余人,杀向商朝所在都城。
商纣王只能匆匆忙忙拼凑出17万大军前去牧野抵挡。但这些人大多是老弱病残或是营养不良的奴隶,战斗力上完全无法与姬发率领的精兵强将相比,一交战就溃不成军。
牧野之战的结果几乎没有悬念。在众叛亲离人心尽失的情况下,胶鬲里应外合打开都城城门。
商纣王身死,国灭。虽然商朝出动大军人数高达17万,但这些人平时并没有经过训练,上了战场也发挥不出凝聚力。
如果东征的精锐主力可以及时回来,牧野之战的结局肯定不一样。但历史没有假设。留在史书上的是,周武王姬发率兵以少胜多的大败商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周王朝。
三、纣王罪名,名不副实
对于纣王罪名的控诉,最早可以在《尚书》中找到。牧野之战前,姬发和姜子牙为了师出有名而列举了四条罪状,分别是不敬先祖,轻信妇人,不用亲族兄弟,对百姓残暴。
这四条还算有理有据,不算信口雌黄。但随着朝代的发展,史书资料中纣王的黑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离谱,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等夸张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但是商纣王是否真的如此暴虐呢?根据最初姬发和姜子牙形容他的四条罪状,结合商朝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商纣王并没有做出什么过于残暴的出格行为。
首先,商朝是个彻彻底底的奴隶制国家,奴隶根本谈不上人权。在商纣王之前,所谓的武丁盛世时,对奴隶的使用更加的惨无人道。
让奴隶包揽最底层的苦力活还算是仁慈的,把人充当牲畜活活杀死来祭祀更加残忍。
从殷商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可以得知,商王武丁时期把人活祭的次数,高达九千二百余次。相比之下,商纣王时期活祭则少之又少,涉及人数仅为两位数。
最为关键的是,以往战后产生的俘虏通常充当被祭祀人选,或者作为奴隶被处死。但商纣王则将这些奴隶充入军队,还会从奴隶中提拔任命一些中下层官吏。
由于身份差别和文化程度的差异,提拔奴隶的做法引起了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
其次,所谓的不敬先祖,只是商纣王对于祭祀这种封建迷信的厌恶。当时宗教对王权有着很大影响力。
连征战出兵这种国家大事,都要依靠祭祀占卜,看凶吉来决定是否进行。商纣王严刑峻法,试图用法律制度的方式来削弱不靠谱的巫蛊占卜之术对人们的影响。
纣王唯物的思想太过超前,大概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离经叛道吧。
最后,指责商纣王听信妲己之言,分明是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中,由于男女劳动量相当,女性的地位很高。
而这是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农耕民族所无法想象的文化情境。纣王听从妲己的意见,在当时可以算是很开明了。
结语:
即便商纣王在统治过程中不近人情,但考虑到奴隶社会的背景,其行为并不算是很残暴,近千年来文人们的口诛笔伐过于苛刻了。
站在现代角度看,商纣王具有很强的革新精神,可惜受限于时代未能成功。不管怎么样,商王朝已在牧野之战中覆灭,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今人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