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如何学习与理解老子的《道德经》?这个问题涉及学习的方法,值得用心思考。

对于老子所谓的“道”,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道”就是“路”。有些外国学者把“道”翻译成“the Way”,并用大写来强调,让人感觉很神秘。但问题是,路一定有人在走,并且通往特定的地方。把“道”理解为“路”,还是让人感到困惑。

有人说,“道”就是“规律”。花有花道,茶有茶道,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发展规律。但问题是:先有东西还是先有规律呢?也有人说,“道”是“变化”的总名称,道本身一直在变化,所以不可名。这样就把“道”与“名”连起来了。但是请问: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变化呢?我们学习《老子》,首先就会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本节要介绍学习《老子》的方法,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借重西方诠释学的方法;

第二,“以经解经”,就《老子》本身的内容,来设法了解每一个重要的观念;

第三,配合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做对照和验证。

1.借重西方诠释学的方法

西方哲学发展到当代,关于如何阅读经典及理解文本,提出了诠释学的方法。学会这种方法,对于我们阅读古代经典或重要的书籍,都会有所帮助。

所谓“诠释学方法”,就是当你阅读一段原文时,要从以下四个层次去思考,以便准确掌握它的意思。

第一,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亦即原文的内容是什么?原文是否可靠?

第二,这句话想要说什么?一位作者在写作时,常有意在言外的情况。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这个背景,才知道他为何会这样说。

第三,这句话能够说什么?一部经典写成之后,每个时代的人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特殊的理解。有多少人阅读,就有多少种解释的可能性。《老子》的历代注解,可以列入这个范畴。

第四,这句话应该说什么?经过前面三步,先去了解它的原文究竟在说什么,再去认识它想要说什么,然后参考历代注解,知道它能够说什么,最后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句话应该说什么?

上面四步是诠释一段文本的完整步骤。本书对于《老子》的所有诠释,都是经过前面四步才做出的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读《老子》这本书,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在第一个层次:它的原文究竟在说什么?本书主要参考魏朝王弼的注解本,一般都认为这个版本值得肯定。王弼(226—249)只活了短短二十三岁,但是他注解的两本书是所有中国读书人都不能忽略的。第一本是注解《易经》,第二本是注解老子《道德经》。他的说理完整而透彻,文辞舒畅而优美,所以本书以王弼本为主。

但是,王弼距离老子至少有六七百年,所以我们也要参考汉朝初期的帛书本《老子》。将这两个版本配合,对于《老子》的原文应该十拿九稳。另外,庄子、韩非子等先秦学者对于老子思想的引用及发挥,同样值得参考。

第二步要分辨“它想要说什么”。譬如,《老子》全书有将近一半的篇幅,都谈到圣人的修炼及治理。但老子笔下的“圣人”与儒 家所谓的“圣王”或“德行完美的人”不一样。老子虚拟出“圣人”这一角色,是要化解整个时代的危机,所以他的“圣人”是指“悟 道的统治者”。一方面,圣人必须有统治者的身份,才能以他的言行表现直接影响全体百姓;更重要的是,圣人必须悟道,才能有如此特别的表现。又如,老子为什么要提出“道”?因为老子面对的挑战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所以提出“道”作为一切存在的来源与归宿。

第三步要看“它能够说什么”。严灵峰先生主编了一套《老子集成》,收集了四百多册中国历代有关《老子》的研究,并且还在扩编之中。此外,有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及翻译同样值得参考。可见,研究《老子》的人实在很用功,每个人都努力提出自己的心得。有些心得大同小异,有一些则有独到见解。

最重要的是第四步“它应该说什么”。如果想最终做出准确的判断,就要采用“以经解经”的方法。

2.以经解经

什么叫做“以经解经”?举例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事实上,“自然”二字是在《老子》中才首次结合使用的。在《老子》书里面,“自然”一词总共出现了五次,全部研究一 遍就会发现:“自”是指“自己”,“然”是指“样子”,“自然”就是“自己的样子”。所以“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或天地万物,而是指“保持自己的样子”。换言之,任何东西保持自己的样子,“道”就在里面展现出来。这叫做“以经解经”,亦即用《老子》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某个词的含义,而不是用后代的想法来替老子做出解释。

又如,“圣人”在《老子》书里面也有特别的含义。只有把相关概念合在一起,才能看出老子在说什么。通过以经解经,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老子》而不至于扭曲它的原意,也能避免把《老子》当作自己思想的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配合个人经验或具体案例

老子的思想绝非唱高调或做白日梦,而是可以落地实践的。譬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潜藏在它里面。在现实生活中,你把时间拉长来看,就会懂得老子的意思。你今天看到一个人成功,可能要到三四十年之后,才知道那个成功会给他带来什么后果。真的是成功吗?也许反而是灾难的开始。

美国有很多人买彩券而中奖,但是据统计,中奖的人平均七年之后会回到原点,把所赚的钱全部花光。很多人因而后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是当初中奖时,哪个人不羡慕他?但发展的结果却难以预料。

相反的,一个人遭遇了挫折与失败,把时间拉长来看,他反而可能获得更大的幸福。想要在生活中验证老子的思想,必须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放大,从整体来看,才能了解老子的智慧。

所以学习《老子》一定要运用诠释学的方法,加上“以经解经”,再配合个人经验或具体案例,才能充分了解它的深刻含义。否则会不得其门而入。换句话说,一个人学习《老子》之后,应该有明显的转变:个人能力得到增强,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对生命的看法会彻底改变。

我在大学期间,选过一位教授开的《老子》课。第一天上课,这位教授一言不发,只是在讲台上来回踱步。过了五六分钟,看到同学们都在注意他,才开口说了第一句话:“各位同学,不是我上课不说话,而是因为我们学的是《老子》。老子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懂《老子》的不说话,说话的就是不懂《老子》。”

的确,言语和文字只是载体,无法将老子的智慧讲透彻。但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人可以教《老子》了。学道家难道全靠自己领悟吗?领悟了又说不出来,怎么判断学的对不对呢?其实,《老子》有很多言论是可以验证的。

譬如,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意即:一个人轻易就许诺的,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上各种困难。这显然是在长期观察之后,才有这样的心得。又如,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能够了解别人,代表你很聪明。但是,“自知者明”的“明”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而是一种启明或觉悟。

关于《老子》的文义,学术界仍然有很多争论。今天学习《老子》,要尽量把基本的观念说透彻,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正面的引导。

请你列出一两句老子的话,谈谈自己的认识。譬如,老子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顺其自然”是不勉强做任何事吗?你会认为《老子》的思想太消极,只知道向后看而不知道努力创造吗?

选自《傅佩荣讲道德经》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