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中华民族为世界艺术宝库贡献的一件珍宝,它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在当代中国毛笔的发展中,进贤文港为何能成为“中国毛笔文化之乡”,全国每10支毛笔就有8支来自文港,专业书画家使用的毛笔更是90%以上选用文港毛笔。这背后的故事,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鹏程几十年如一日,苦心研发毛笔制作技艺息息相关。书法大师尉天池为周鹏程题字“中国笔王”,他制作的毛笔在国内书画界享有盛名,启功、赵朴初、沈鹏等艺术大师都用过他制作的毛笔。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作毛笔的周鹏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鹏程制作的各种毛笔

周鹏程在检验制作完成的毛笔

很多外地游客专程来买周鹏程制作的毛笔

苦心研究8年 改良毛笔制作将技艺发扬光大

据《赣东史迹》记载,文港镇毛笔工艺是在西晋时由山东邹县传授而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文港毛笔的制作技艺世代相传,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父传子、母传女,一代代传承下来。

周鹏程告诉记者,自己从小跟着父亲学做毛笔,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国毛笔市场萧条,会做毛笔的文港人几乎没几个还在做毛笔了。而那时,他被乐安的一家毛笔厂邀请去做师傅。“当时我还很年轻,做了一段时间,感觉也没有好大的意思。”

于是,周鹏程背上行囊出去卖毛笔,却四处碰壁,因为外面的人都不要江西的毛笔。“人家拿出自己的毛笔,上面写着北京制笔厂,说27元一支,还买不到,而我的笔才卖几分钱、一毛多钱一支。”于是,周鹏程打道回府,潜心研究做毛笔,“我要改良文港毛笔,做出和人家一样受欢迎的笔来”。

于是在8年的时间里,周鹏程改良毛笔制作技艺,将研制出的新毛笔拿出去卖,听取大家反馈意见,在边卖边研究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渐渐地,他得到了全国许多书画家的认可,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不仅在老家盖房子,还买了电视机。“当时正好在放电视剧《霍元甲》,我把电视机放到外面,附近村庄的人都跑来看。”

就此,周鹏程靠卖毛笔发家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到他家来,想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样的毛笔。很快,文港人又重新操持起他们最熟悉的毛笔制作产业,改良后的新式毛笔迅速打开销路,文港毛笔市场也越做越大。

周鹏程回忆,当初他刚回家改良毛笔时,困难重重,首先就是在文港买不到毛,要想办法走关系,才弄来需要的材料。几年后,当文港人把毛笔制作技艺再次发扬光大,“全国各地卖毛的、卖笔杆的,什么样的毛笔制作材料全都到文港来了,外地人买毛笔材料也都要到文港来”。

连做梦都在想 如何做出一支尖齐圆健的好笔

为什么全国80%的毛笔都来自文港?周鹏程认为,文港的毛笔不仅产量大,更重要的是别人需要什么样的毛笔,文港都可以根据对方的要求生产出来,“文港制作毛笔的技艺很完善,什么样性能的毛笔都能做,这是别的地方做不到的”。

当年,为了把自己改良后的毛笔打出名声,周鹏程全国各地去推销,找书法家、画家,让艺术家试用自己的笔。最早认可周鹏程制作的毛笔的,是中国近现代书法家、金石学家沙孟海。沙孟海试过他的毛笔之后,感觉非常好,于是周鹏程把艺术家试笔的作品拿来对外宣传。“孟老师的名气特别大,他用过的笔别人自然容易接受。”

周鹏程还到北京去找过中国当代书法家启功,“艺术家的性格都很好,他们会把自己用过的感受告诉我,指出的不足之处我回去再改良”。就这样经过反复的探索,“我慢慢有了底气,敢找任何人来试笔,也终于把毛笔做成功了”。

改良之前的文港毛笔,笔头只有笔尖用的是毛,其他部分则是麻。周鹏程打破传统,苦心研究毛的配方,写什么样的字用什么的毛,怎样去搭配,让一支笔真正做到“尖齐圆健,刚柔相济”,让写出来的字富有灵气。

周鹏程最印象深刻的是20世纪90年代,为时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鑫量身定制毛笔。张鑫是中国书法中青展的创始人,他左手执笔,作书迅疾,大草线条劲健挺拔,气息典雅,线条狂放泼辣、收放自如。张鑫想要的是一支蒜头笔,好似大蒜头那样,矮矮胖胖,根部粗,笔头短,笔尖还要不能散。

周鹏程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蒜头笔,但古代是有这样的毛笔,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前后花费了20多天时间,瘦了好几斤,晚上做梦都在研究这件事,最后终于做成功了。”

张鑫对周鹏程研制出来的蒜头笔非常满意,后来在公开场合对圈内人说,“连傻瓜用周鹏程的笔都会写字”,以此称赞周鹏程的制笔技术高超。

做笔如做人 要心如止水保持内心纯净

冬日傍晚的夕阳斜照在周鹏程笔庄的大门上,屋内一家人仍在忙碌地制作着毛笔。如今,连周鹏程的儿子、孙子也都跟随他,一起传承与发展毛笔制作技艺。

已有69岁的周鹏程告诉记者,制作毛笔就像做人一样,“要做出一支好的毛笔,必须心无杂念,要能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虽然已是名声大噪的文港毛笔领军人,周鹏程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每天在笔庄里制笔10来个小时,“我从来不参加外面的饭局,只在家做自己的事,也不要去听外面各种事情,心一乱就做不好毛笔”。

很早以前,就有江浙的大企业想高薪挖走周鹏程,但他选择留在家乡,发展文港的毛笔产业。如今,文港镇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从事毛笔相关的行业,相关企业400余家、作坊2200余家。近年来,文港先后建成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钢笔文化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按照“前店后坊”模式,打造文化产业街区,推动周坊村等4个中国传统村落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旅品牌。

历史上,文港毛笔曾多次成为御用贡品,享有极高的声誉。明代万历年间,周虎臣制作的毛笔享誉京华,清代“周虎臣笔庄”因乾隆皇帝的题写匾额而名声大振。在21世纪,文港的毛笔文化再次名扬天下,背后离不开周鹏程为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