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览”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展览展出近几年来国内近百位优秀建筑家的建筑艺术创作成果。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走进中华艺术宫展览现场,在提前探访展览的同时,与参展艺术家展开对谈与交流。
《上海会客厅》节目
展出国内百位优秀建筑家创作成果
“风自海上——2024建筑艺术作品展览”旨在展示近年来优秀建筑艺术创作成果,彰显建筑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美学意蕴,发挥其在城乡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提升民众审美水平,筑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风景。
记者注意到,本次展览展出了近几年来国内近百位优秀建筑家的建筑艺术创作成果。参展者既有院士、大师和老一辈建筑大家,如王建国、孙一民、崔彤、邢同和;也有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建筑师,如章明、张斌、李立、水雁飞、孟凡浩;既有来自国内各美术院校、建筑院系师生团队,如王海松、何崴、徐牧川、李保峰、褚东竹,也有来自各大设计院、事务所的一线生产骨干,如朱小地、汤桦、徐千里、杨明等,展示他们近年来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创作成果。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曾成钢院长在展览序言中指出:面对新时代,我们的建筑创作要有“为民族设计”的情怀、有“为国家设计”的意识,即在坚守民族审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基础上提炼“中国审美”。要让一大批讲“中国故事”、具“中国气派”的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走向世界,推动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水平提升与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强调了建筑艺术在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依存于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文化体系。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通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遗产保护等介入领域,建筑艺术实现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学术愿望,通过创作实践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突出建筑艺术的社会意义,强调建筑艺术的社会诉求,是广大建筑艺术工作者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本次展览的作品涵盖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大多为已经建成的建筑作品,也有部分概念设计和装置作品。这些作品创作视角不仅触及遗产保护及再利用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等,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科技的融合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这些优秀作品的展示,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建筑的美学,更能深入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社会价值。
展览分为“更新/绿色造村”、“更新/艺术营城”、“再造/文化生境”三个板块,每个版块都体现了与国家政策和艺术创新的契合。通过这三个板块,展览不仅展示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深度,还反映了艺术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融合。
专家正在研讨会上发言介绍
展览开幕当天下午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参展艺术家围绕展览进行了深入研讨。
对话参展艺术家,每件作品背后都有故事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海松教授担任了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他也是参展艺术家,“新江南书院——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正是王海松教授参与设计的项目。
“教化嘉定”是江南的一张名片。在江南水乡环境中,嘉定曾有练川、明德、震川等二十余所书院,它们依水傍村,传衍文脉。记者翻阅展览作品集查询资料后发现,新建的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被水系和现代人居所包裹。设计者以江南书院的环境格局为原型,以素朴清新的立面,融合江南书院的人文精神和现代功能,打造了一座极富现代意蕴的“新江南书院”。建筑群以水岸弧线为空间骨架,串联起了四个极具育人理念的“方院”。结合屋顶、内院等户外空间,学校设置了屋顶农场、百草园、演讲角、英语角等功能空间。
今年的9月1日,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迎来了新学校的首届开学典礼,王海松教授作为校舍设计师参加了开学典礼。在展览图片和模型之前,王海松教授向记者讲解了这所新学校的设计过程和设计理念:
我们总体的布局是顺应了地形,边上的水系都保留。你看这几张图,我们找了历史地图,原来的水系村落就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在这个上面会有一些院落,我们用书院的概念形成了现在空间的一个原型,在这个基础上注入现代的功能。
这所学校充分体现我们上海大学“全人教育”的理念。展览图片展示了院落的生动场景,学校有非常多的体育活动场地,过街的天桥里面可以打羽毛球。因为我们希望学生不光只是在教室里面上课,还有很多的走班和业余活动,比如说小剧场,可以方便学生参加剧社活动。学校有很好的美术教室跟体育馆,整个教学楼跟体育场地衔接是无缝的,同学们可以非常方便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体育运动、戏剧表演以及外语角。我们希望这里的孩子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包括我们利用这些内院做百草园,也方便学生充分了解植物学知识。屋顶的太阳能板下面预留了屋顶农场,每个班有一片屋顶农场,同学们自己管理这片小绿化区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合的利用,也是非常绿色的。
“秦腔一声吼”是西安美术学院与同济大学共同设计的作品,在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了参展艺术家、著名画家吴昊教授。吴昊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与设计工作,在参展作品前,吴昊教授告诉记者:
我们“秦腔一声吼”这个题目是显现了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百姓园博”的主题,把秦腔和老腔植入园中。另外,我们采用了参数化的设计,设计了借古开今的戏楼,这个戏楼的材料是用金属材料完成的。那么在演出的时候,观众可以在四个面都能看到老腔和秦腔的展演,这个和传统戏楼是不一样的,传统戏楼只能一个面。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戏楼有倒影在水里边,倒影使得水上和水下有一个互动,这也一反传统戏楼在广场上的演出。
稻田书屋是西南腹地的乡村文化展示景观建筑,由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设计,据四川美术学院王平妤副教授介绍,稻田书屋位于重庆石柱县中益乡金溪村,金溪村原来是重庆十八个重点扶贫村落。2020年至今陆续进行了乡村产业升级与农业景观治理,并作为重庆“两不愁 三保障”示范村落建成。结合周边农业景观改造进行设计,共同构成农业景观综合体。建筑容纳了乡村文化展示、公共文化活动、民宿接待多种功能,建筑面积885平方米。建筑原型取自土家建筑,选址在稻田景观中,以外八字形朝向溪谷和农田。建筑采用退台,适应原有地形,将土家建筑坡屋顶设为连续坡面形态,中部设为乡村文化展示共享空间,两侧为对向稻田的民宿客房,通过景观综合体最大限度地彰显中益乡溪谷风光,立足于“小而精”实现乡村美景与建筑的共生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