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戳”可以说是玩银元的我们平常最容易见到的字眼。
一般来说,钱币戳记分为两种:一种是会对币面造成伤害的硬戳或钢戳,还有一种是不会对钱币底板造成伤害的软戳,即——墨戳。
墨戳是钱庄在检验银币时所采用的一种鉴定手段,通过在银币表面施加油墨印记,通常覆盖整个币面。这种做法不仅用于验证银币的真伪和成色,还兼具钱庄的宣传功能。至于银元墨戳的起源,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然而,现存最早的墨戳实例可追溯至清朝中晚期,最晚的则见于民国后期。
(一) 清朝中晚期
在这一时期,经过详细考证,已知最早的墨戳印记出现在太平天国占领嘉兴期间(1860-1863年)。
(二) 清朝末年
清末主要指的是光绪和宣统年间。在这一时期,墨戳主要被施加在鹰洋和龙洋等银币上。
(三)民国中早期
清末和民国中早期是墨戳盛行时期,各类款式层出不穷。
(四)民国后期
墨戳至民国后期,图文艺术性大大削减,字体逐渐转向印刷体,墨色也由黑发展成紫、红、蓝、绿等颜色。
02 用途
从目前所见的银元墨戳来看,其加盖者主要是官府(及其指定机构)、商号及民间老百姓。
(一)官方
官方使用的墨戳极为罕见,目前仅见过两类。
(1)征税墨戳
如下“民国十一年,遂昌县署,征收处印”,一个小小的戳印,各要素交代得很完整。
(2)公估墨戳
“天章公估”墨戳,为太平天国占领嘉兴一带实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证物。
(二)商业
目前存世银元墨戳中,以商用墨戳数量最多。目前所见墨戳显示的商家类型主要有钱庄、米行、肉行、丝行、布行、麻行、酱行、杂货、盐栈、叶行、油坊、公司等。
(三) 民俗
“墨戳”在民间交流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银元的贵重属性,它成为了当时人们在喜庆场合如婚礼、寿宴、满月酒等赠送礼金的首选。在这些场合,宾客们常在银元上书写“囍”、“寿”等吉祥字样,或加盖含有吉语的墨戳,以此表达祝福。这类墨戳内容丰富,涵盖了诗文、吉语、图案、政治等多种主题。
03 地域
目前发现的银元主币墨戳主要来自华东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江西的玉山地区发现了多种精美的钱庄墨戳;安徽部分地区也有发现带有地名的墨戳。福建的大头上曾发现有墨迹,但尚未发现清晰的墨戳实例;其他省份则未见有本地出产的主币墨戳。因此,银元主币墨戳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上海,并向山东、安徽、江西等地区辐射。
04 文字
文字是印章的核心,墨戳亦然。目前所见的墨戳文字包括汉字、英文、满文等;字体多为楷书和篆书,各有其变体。除了商家名号、纪年和地名信息外,许多墨戳还刻有格言警句,反映了当时商人追求诚信和儒商精神的风貌。
除了汉字外还有:
(二) 英文
中国篆刻艺术历史悠久,传统上不包含外来文字。直到清末,随着国门开放,西方文字开始融入,成为钱文的一部分,进入印章领域,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墨戳风格。至于这些墨戳是由哪些外国商行发行的,目前尚无确切资料可查。
(三) 满文
满文墨戳主要出现在清朝时期,通常满文位于墨戳的左右两侧。
(四)异体字
合体、异体字本不足为奇,但出现在墨戳上实在难得。下图门楣上方四字为“天长地久”。
06 白墨戳
值得一提的是,墨戳中还有一种盖在银元表面颇有隐蔽性的墨戳——白墨戳。这种墨戳往往直视不易发现,从侧面看才能发觉。
有藏友认为,白墨戳的出现是为了避免影响银元的美观:一方面,使用白色印记不会破坏银元的外观;另一方面,即便在已有的黑色墨戳之上加盖,由于白色与黑色的鲜明对比,依旧能保持清晰可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墨戳文化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众领域发展成为拥有众多追随者的收藏分支。这一转变不仅得益于钱币收藏的普及,更在于墨戳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吸引了无数钱币爱好者的目光。墨戳的笔触和文字所传达的意象,或喜庆、或庄严,其多样性与独特性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