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粟裕违背命令提前开打,毛泽东未责备反而授予他们“临机专断”之权。同样是在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碾庄圩时,粟裕的华野在进攻中处于不利地位。表面看,之后粟裕调整打法后的逆袭,是粟裕战术高明的体现,实际上,这一切的背后,是毛泽东神助攻的结果。

进攻碾庄圩时,粟裕的华野伤亡非常惨重,这除了因为碾庄圩本是李弥兵团的驻地,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外,还因为碾庄圩四面基本都是平原,部队进攻时完全找不到掩护点。

三天的进攻中,华野的伤亡究竟有多少呢?粟裕猜到了大概,但他还是想知道准确数字,哪怕这个数字会让他焦虑。

于是,粟裕就部队具体伤亡致电4纵司令员陶勇。陶勇一时间不敢说出具体数字,只回答说“战士们情绪高涨、打得勇猛顽强。”粟裕听到后,红着眼大声说:“伤亡!我问的是伤亡!”

陶勇将那个让他和粟裕都害怕的数字报了出来:“几天下来,仅仅4纵就已经伤亡4300多人了。”

粟裕沉默了,他飞快地算了账:“四纵总兵力大概2.5万,损失4300人,这意味着前线士兵已经损失超过三分之一,冲在最前的尖刀连、骨干士兵的损失远大于这个比例。”

粟裕的脸整个地阴沉下来,紧接着,整个华野内部的气氛也凝重起来。粟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关键时刻,了解到情况的毛泽东及时给粟裕发来了一封电报。电报中,毛泽东明确指出:

“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十万以上,弹药、民工需要极巨,请华东局、中原局用全力组织支援工作。”

毛泽东的电报,不仅安抚了部队因为之前进攻不利而产生的气馁情绪,还大大鼓舞了华野的士气。同时,它也等于是给粟裕吃了定心丸了,这封电报等于是在说:“我们相信你们,你们安心慢慢整,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粟裕吃了定心丸后,及时调整了战术,他在11月14日召开的围攻黄百韬兵团各纵队负责人会议上,决心在打法上做如下改变:

第一,改变一味求快的打法,明确眼下的目标是硬骨头,要磨出尖牙利嘴,一口一口地啃。

第二,改变以往四面八方向碾庄圩进攻的打法,改为“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粟裕还明确了弱敌、强敌的具体,他将44军、100军明确为弱敌;25军,64军明确为强敌。

第三,启动坑道战,既然碾庄圩四周基本都是平原,没有掩护,那我们就自己挖壕沟,自己给自己造掩护。

粟裕还明确:各纵队要利用晚上时间把交通壕挖到敌人阵地前沿30到50米处,进攻时部队从战壕跃起冲锋,可最大程度减少进攻部队在无掩体空旷地带暴露的时间。

第四,将各个纵队,交由谭震林、王建安统一指挥,加强各个纵队之间的协同。

粟裕调整战术后不到一星期,黄百韬兵团就被全歼,黄百韬在绝望中举枪自杀。

很明显,粟裕的打法,主要是“慢下来”,试想,如果不是毛泽东及时发电报给他留下了大量富余的时间,粟裕又怎敢如此调整战术呢?

粟裕后来在回忆中说:“战役第一阶段中,有些部队发生气馁叫苦:伤亡太大了,部队不充实了,不能再打了。后来军委来了一个准备伤亡十万人的电报,才将这种情绪克服了。”

世间一切皆有因果,粟裕对毛泽东的钦佩尤其如此。

林彪的作战风格是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求胜利,跟着林彪打仗,如同坐动车,无论速度快慢,都异常稳健,粟裕则是险中求胜,跟着粟裕打仗,犹如坐过山车,需要有强健的身体和心脏才能承受。

辽沈战役时,东北野战军有70万人,国军有55万人,数量上我军已经占据优势,战役策划阶段,林彪在打锦州还是打长春之间依然犹豫不决,这并不是怯战,而是无论打哪一头,他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最后在毛主席的严厉批评下,他才最终下定决心打锦州。

然后打锦州的时候又出问题了,攻锦部队分两部分,一部攻城一部打援,打援又分两部分,一部分为阻击东进的侯镜如兵团,另一部分阻击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国民党军又从葫芦岛登陆,所以他说“只准备了一桌菜,突然来了两桌客,怎么办?”,然后又开始动摇,毛主席看不下去了,让他赶紧打,别啰嗦,林彪这才下定决心打。

粟裕则完全不同,只要有五分把握,甚至五分把握都没有,他就敢下决心,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的,孟良崮战役算极度惊险了,华野5个纵队围住了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但华野外围又有几十万国军,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看谁更狠,粟裕敢于豁出一切,国军勾心斗角,结果他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盘粟裕打的这些仗,军神刘伯承表示“打这样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没有这样的胆识,没有这样的气魄。”,林彪则心有余悸“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

林彪一向好学,对粟裕的战例认真研究后,他进行了总结,非常到位: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而粟裕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

林彪和粟裕很早就认识了,1927年,南昌起义,主力溃败后,朱德和陈毅带着余部800多人在大庾整编,林彪当了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当然,他们两人在这段时间有多少私交,就不得而知了。

1946年,粟裕在苏中横空出世,以3万劣势兵力VS12万美械国军,打出了七战七捷的神仙战绩,让在延安的教员大声叫好,立即通电全军,号召大家向粟裕同志学习。

林彪收到通报后,异常重视,对这个战例产生了浓厚兴趣,喊刘亚楼赶紧收集资料,那个时代没有网络,也交通通讯都特差,收集资料的难度可想而知,刘亚楼费劲力气,终于搞来一大堆资料,林彪如获至宝,拿到资料后就把自己关进房间,一关就是两天。

两天后,刘亚楼进去看什么情况,结果看到林彪神采奕奕,对着刘亚楼感慨“粟裕尽打神仙仗”,看刘亚楼满脸懵逼,林彪接着解释,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林彪的瘾头又上来了,让刘亚楼赶紧把资料搞过来,这次刘亚楼的动作慢了点,林彪很不爽,嘴巴里咕噜了几句。

刘亚楼看着好笑,就故意挑逗他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几乎不和人开玩笑,听到这话,立即严肃起来,说“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

后来林立衡回忆,说父亲非常欣赏粟裕,对粟裕打的每一仗都很有兴趣,有时候想不通了,就亲自给粟裕发电报,刨根问底追问粟裕到底怎么打的?部队怎么动员的?战场怎么布置的?有没有打伏击等等。。

从建国后的情况看,林彪的确非常欣赏粟裕。

1958年,粟裕被错误批判,墙倒众人推,很多人都顺势批判他,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被抖了出来,林彪也参加了几个会,但他没有和别人一起,对粟裕落井下石,反而帮他说了很多好话,其中最具讽刺性的一句是“打胜仗的挨批,打败仗的当英雄”。

由于担心遭受牵连,此时粟裕门可罗雀,林彪不怕,专门去看他,还当面指出粟裕的缺点,没有党内经验,粟裕是个老实人,很坦诚的向林彪说,自随抗日先遣队北上后,就脱离了中央苏区,一直在赣东北、福建、浙江工作,对中央苏区的情况不了解,抗战开始后,又在苏中和浙江一带混,对延安的情况不了解,不知道部门之间的这些门道。

粟裕说的这些门道是啥意思呢?

毛主席非常喜欢粟裕,亲自提议粟裕当总参谋长,还经常找粟裕聊天,喊粟裕有事没事多去坐坐,粟裕是个听话的好同志,经常和主席聊,这事让彭总很不爽,批评粟裕骄傲自满,粟裕很尊重彭总,挨了几次批后,就不太去毛主席哪里,改向彭总汇报了,然而缝隙已经产生,再想挽回,已经不太可能。

但林彪和粟裕一直保持着往来,林彪身体不好,建国后,他以有病为理由,基本不公开露面,也不和别人打交道,基本是独来独往。

就这么一个独行侠,还是有两个特别谈得来的朋友,一个是陶铸,另一个就是粟裕,粟裕经常到林彪家里溜达,两人都是打仗的业务高手,一聊就是半天,甚至一天时间。

哪怕是运动时,粟裕都几乎没受什么影响。看起来涿鹿中原与许世友关系不大,但作为华野主将,许世友离不开这个圈子!七月分兵后华野内外线都损失严重,全军损兵五万有余,粟裕陷入军事生涯的低谷。而内线南麻临朐两仗许世友担任主攻,九纵干部战士损失很大,他心里也很不舒服的。

陈粟带了六纵炮纵要去中原,作为军事负责人,粟裕从军事指挥便利的角度,推荐许世友担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司令,也是为了更好的在山东打胜仗,这也是华东野战军第一个兵团司令,几乎与中原陈谢集团、东北第一兵团萧劲光、第二兵团程子华平起平坐!

起初,由于华野主力去了外线,国军主力虽大部跟着去了中原,但山东兵团在内线是承受了很大压力的,连坚固的胶东根据地都快丢光了。后来,中原大仗连连,东北也吃紧,因而国军两大主力,黄伯韬和范汉杰都分别离开了胶东,山东根据地一点点的得到收复,到豫东战役开始前,许世友已经从胶东打到了兖州城下!

刘邓、陈粟、陈谢都进入中原后,关内战争重心从山东转移到了中原。中原战局敌我犬牙交错,形势复杂,经过几番攻防,都找不到歼敌良机。国共双方都在绞尽脑汁推动中原战局的发展。粟裕首先发现了战争规律,提出了“决战江北”的战略建议,并得到中央的有条件认可。中原军力几经调整,豫东战役就此爆发!

此时,许世友的山东兵团并不受粟裕的直接指挥。因此,豫东战役需要各部配合时,即使有中央的指示,许世友也并没有认真执行粟裕要求其阻击黄百韬的指令。也许许世友独立惯了,又也许其军事主张与粟裕不一致,粟裕更看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许世友更希望一个个地攻打敌人的城市据点。

在豫东战役的最后阶段,粟裕要求山东兵团举全力南下、做出攻打徐州的姿态从而吸引黄百韬等部队回援,报中央决断时,中央不再明确发出指示,只要求东西兵团分别独立应对,实际上默许了许世友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