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近期,断更三年的博主李子柒携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重返大众视野,生动展现了中国漆艺的独特美学和工匠精神,让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再次走近大众,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决心,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他们用自己的创意、智慧和汗水,为这些古老技艺披上新时代的华服,让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鲜活地跳动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希望。

为何年轻人爱上非遗?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近年来,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悄然走红,他们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重任,为古老文化注入了无限生机。现代科技为非遗插上了翅膀,青年巧妙地将非遗与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融合,让非遗文化以更加时尚、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根据抖音平台发布的数据,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期间,平台上30岁以下的认证非遗传承人达到116位,超过1000位“00后”通过抖音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平台带货成交额最高的100位非遗传承人中,“90后”占比37%。这些青年非遗传承人借用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充分展示了非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事实上,青年爱上非遗,不是一时好奇,更不是凑热闹,而是因为他们真心觉得非遗了不起。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份使命感让他们对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归属感。他们不仅关注非遗的发展,更积极投身其中,用自己的方式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让非遗更“出圈”?

在青年一代的努力下,非遗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不断创新和发展,让非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

互联网+非遗:青年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非遗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网上展览、直播、短视频等形式,非遗技艺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走进千家万户。这种“线上+线下”的传播模式不仅扩大了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共同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

国潮与非遗:近年来,“国潮”风靡一时,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时尚潮流。青年们将非遗元素融入国潮设计中,创造出了许多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例如,织绣、面塑、剪纸等“老物件儿”在青年传承人的创意设计下,摇身变成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还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非遗与创新:青年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发展。青年群体为非遗文化带来了年轻态表达,非遗周边也逐渐成为彰显青春个性的独特载体。例如,仙鹤飞天的苏绣图案让“中国李宁”走上纽约时装周;传统茶艺主动融入青年市场衍生出热门打卡项目“围炉煮茶”;等等。这些非遗经过年轻一代的创新性转化,打破了传统与时尚、老派与新潮之间的隔阂,既拓宽了非遗的保护视野,也凸显了非遗品牌的文化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有“90后”手工博主“雁鸿”带着非遗作品登上米兰时装周,后有古风圈的“簪娘”用翻新花样拯救濒临失传的绒花手艺,越来越多的青年非遗传承人从“少年敢当”的意气沉淀为“民族有我”的志气,用精湛的非遗技艺和虔诚的工匠精神让我们看到非遗传承中的青春力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从万千非遗里溯源文化根脉,古老的非遗才能从悠悠岁月中走来,带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印记,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光芒。

非遗传承打入青年圈子,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非遗传承搭上互联网、短视频和直播的“快车”,与时尚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刻在骨子里面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每一个热爱非遗的青年都能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非遗故事,让非遗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文化之路。

鸣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黄永林

本期编辑 | 孙渴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点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