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史志洪洞
黄崖洞保卫战中的洪洞军人
何洪林
黄崖洞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城北45公里东黄崖洞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水窑山中,因这里悬崖陡壁皆为黄色,东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1939年7月,日寇侵入榆社县(今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之命,将设在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的八路军兵工厂总部修械所转移到黄崖洞。黄崖洞兵工厂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黄崖洞风景区《水窑兵工厂简介》),被朱德总司令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则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1年11月11日——19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派遣日军36师团的5000余众,分几路进犯黄崖洞,妄图摧毁八路军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经过8昼夜激战,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甲辰孟夏,笔者一行四人,前往江苏徐州拜访军级干部左三星北返洪洞中,途次黎城县,专程参观了黄崖洞景区,从导游口中意外得知,有三位洪洞军人参加了这场以少胜多、被载入史册的阵地防御战。
山西省黎城县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通讯班长——左三星
左三星,1922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左家沟村一户农民家中。因家境贫寒,自小就在附近的煤窑捡拾煤块,补贴家用。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总部及其红一师、红二师、红四师东征到达洪洞、赵城地区(今属洪洞县)。在大好革命形势的激励和影响下,年仅15岁的左三星瞒着家人参加了红军。母亲担心他年纪太小无法照顾自己,硬是把他找了回去。
1937年10月,左三星在洪洞再次参加革命。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移驻洪洞期间,左三星成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后改称朱德警卫团)二营五连的一名战士,正式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2月20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随八路军总部从赵城县(今属洪洞县)马牧村撤离,经安泽、古县向太行山推进。
1940年4月,左三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秋之际,时为八路军特务团政治处、供给处通信员的左三星,参加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和反复“扫荡”,抗日战争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为了克服武器、弹药不足的困难,八路军总部决定加快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自力更生,自制武器、弹药,装备各抗日武装。八路军军工部兵工厂的建立引起了日寇的惊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奉命开赴黄崖洞,担负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光荣任务。
1941年,左三星升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通信班班长。同年11月,日军调集5000余精锐兵力,对处于山西省黎城县太行山腹区的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发动强攻。左三星受命在总部特务团供给处参加了黄崖洞保卫战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当时供给处长是张士俊,指导员是吕广赞,管理员是白逢春,副指导员是苏达。
解决基本生活难题。左三星和供给处的干部战士们组织大家自己动手,采石、伐树,建起了各式各样的石房,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建起房子后,大家又割草打成帘子挂在门口挡风,编制成厚厚的垫子铺在地上当床垫。供给处组织大家学习烧制木炭,解决取暖燃料问题。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特务团供给处给每个前沿阵地发放一套炊具和小水缸。经过上下一齐动手,解决了阵地生活的难题。
充分储备武器弹药。这是后勤保障的重点,也是应对战斗的残酷性和确保胜利的根本保障。在左三星和供给处的同志们的宣传发动下,阵地上的战士们对枪支、火炮进行认真检查、维修和保养,时刻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柳沟、水腰兵工厂尽力满足供给处的要求,多下拨地雷、手榴弹、子弹等。柳沟兵工厂还特地为供给处生产了滚雷、麻尾弹,确保了各个阵地都储备了足够的弹药。
解决粮食问题。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对供给处的同志来说,最难的、也是必须解决的是粮食问题。当时部队吃粮主要由地方政府拨给,部队派人去征。当地人民群众卖给部队不少萝卜、土豆等,解决了蔬菜供应问题。在左三星所在的供给处的同志们主动联系沟通下,地方政府把粮食由原来的拨自敌占区、游击区,改到部队附近地区,部队只需派小部分人就可以筹粮,遇到紧急情况能够迅速返回阵地,避免出现人去征粮阵地空虚的情况。当时连年天旱,再加日寇残酷推行“三光”政策,群众家里的粮食也不多。在供给处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部队征集的粮食,确保了部队在阵地防御战斗中的供给需要。
解决穿衣问题。黄崖洞兵工厂地处太行山区腹地,山高风大天气寒冷,山上冬天、夏天都离不开棉衣,而战士一年配发一套,衣服烂了又没布补。后来,在供给处的调研汇报和总部首长的努力下,把战士们身上穿的棉衣作为工作服,冬天另发一套新的;同时拨给一定数量的布给部队做补丁用;增发一双鞋子、一条毛巾,并配发了特制的皮袄。
后勤保障问题的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黄崖洞兵工厂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徐州拜访年岁已经103岁的左三星时得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左三星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转隶国
2024年6月左三星在江苏徐州家中
防护卫,参加国防建设,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六纵16旅46 团一营二连指导员、一营教导员,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4师101团政治处副主任、教导大队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4 师101团政治处主任、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1师93团政委,12军35师政治部副主任,34师副政委,军工区政委,北京军区第八工区政委,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政委,军委工程兵学院党委书记、副政委。1983年离休。
左三星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国旗勋章;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司号员——崔振芳
崔振芳(1923—1941),赵城县(今属山西省洪洞县)人(《原赵城县革命烈士碑》碑文:1984年9月立,位于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洪洞县革命烈士纪念亭内),具体里居不详。出生于1923年,家里很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山西很快沦陷为敌占区,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来到洪洞。为了不当亡国奴,年仅14岁的崔振芳,于1937年冬参加了八路军,决心跟随八路军抗日救国。因为年龄小,在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连部当了通信员。他浓眉大眼,活泼精灵,很受大家喜爱。
参军后,崔振芳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战斗勇敢。1940年,被调到了团部司号班,学习司号和通信技术。他学习刻苦,遵守纪律,每天早起晚睡,坚持在寒风刺骨的高山峻岭河滩深沟拔音调号。他的司号老师是从中央苏区江西参军的红军团部司号长谢火根、班长李树芳。他俩的司号技术高超,言教身传,态度好,方法活,崔振芳学习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一位能够独立执行通讯联络任务的优秀司号员。
1941年,崔振芳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建立起来后,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接受了保卫兵工厂的光荣任务。崔振芳被调到三营七连当司号员。七连守卫在黄崖洞后沟的驴驮岩、道闯沟的石崖下,守备的是东南方向的南口。每天早晨,司号员崔振芳站在面向东或东南方向(即南口)的山上,不断练习最难吹的长低号音。他的号音量足、响亮、和谐、干脆,给人一种爽朗、振奋的感觉。
日军准备攻打黄崖洞时,按照部队安排,崔振芳应该跟随军工技术人员以及后勤部队提前撤退,但他坚持要上前线战斗,并连续写了5封请愿书,部队首长不得已才同意他留下。
在黄崖洞景区,当导游知道我们来自洪洞县后,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崔振芳的英雄事迹:
1941年11月5日晚,根据彭德怀副总司令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战斗命令,总部特务团于6日全部进入阵地。七连在连长冀如明、指导员孔玉衡的带领下,奔向南口前沿阵地。
七连的阵地是团防御阵地东面的主要方向,如果敌人从东南方向进攻,七连就首当其冲。这个阵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阵地上有一条深沟,两边绝崖,纵深有道断桥,瀑布直下。南口的右翼仅有一条大沟,形成断崖小道,象半个瓮罐子躺在山口,所以南口的七连阵地也叫瓮圪廊。纵深水腰口向左可进到工厂区;向右到黄崖洞;向东下断桥出南口前延一千米的槐树坪,是七连的前沿侦察、警戒阵地,修筑有野战工事昼夜监视敌人,控制着上、下赤峪敌人来犯的方向。七连的连指挥所设在南口右边的隐蔽工事里,观察所紧靠连指挥所。司号员崔振芳跟在连长身旁,除担任司号任务外,还主动承担前送弹药、观察敌情、传达连长的口头命令以及负责执行其他机动战斗任务。在阵地右侧正面的断崖下距离地面约二十米高的地方,有一块突出小平台,正对着槐树坪方向,平台上面可以蹲两个人,在这里修筑了一组马蹄形投弹所,既能战斗又能观察。崔振芳就坚守在这里。
11月6日,日军向西井大举进犯,八路军在五十亩、南委泉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形进行了顽强阻击和袭击,日军的第一轮进攻以死伤大队长以下百余人而告失败,仓皇逃回黎城。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日军气急败坏,派飞机对八路军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
10日下午,日军三十六师团以“钢铁大队”为主攻,利用傍晚天气阴暗、视线不清作掩护,分路占领上、下赤峪,作为进攻黄崖洞兵工厂的出发地。
11日拂晓前,日军分两路偷袭并占领了三营七连槐树坪前哨警戒阵地,七连前哨班有计划地撤回了阵地。日军被阻滞于八路军火网地带和雷区,先以山炮、轻重机枪火力侦察射击,后以步兵蜂拥向七连阵地冲击。当敌人进到距七连一排阵地一两百米时,司号员崔振芳“嘟嘟嘟……”的紧急号音一发出,阵地上的机枪、步枪突然一齐开火,打得钢铁大队的日军鬼哭狼嚎,几十个日军命丧黄泉。
天大亮后,整个南口的山上风雪大作,山下雨雪交加。崔振芳在观察所发现敌人又纠集人马向七连阵地运动,拿起身上的“武器”,对着正面的工事,“嘟嘟嘟”吹起号角,全连迅速进入了战斗位置。敌人推进到阵地前的平射炮和曲射炮,开始向七连工事进行射击。接着,敌步兵从正面阵地发起了冲锋。当敌人冲击到距工事四五十米时,七连阵地火器一齐开火射向敌群,特别是侧射、直射、斜射的轻机枪火力,有效地杀伤了敌人。崔振芳和战友王世华轮换在投弹所向进攻的敌人投掷手榴弹、麻尾弹,敌人的多次连续攻击,都以失败告终。十一时许,进攻的敌人改变战术,直射和曲射火器相结合,从前沿打向纵深,由左面打到右面,射击时间更长、火力更密集;加强了排雷,用人工排雷和羊群踏响地雷相结合;加强了组织指挥,把火力与步兵运动相结合。坚守在正面主要工事的十四五个同志多数受伤,牺牲了三人,两挺机枪被打坏了一挺。连续冲击数次惨遭失败后,敌人狗急跳墙,对七连阵地的前沿、纵深同时进行毒气袭击。崔振芳发现敌人施放毒气,他没等连长下命令,就拿起号来,"哪!嘟!嘟!………”连续地吹起来,战士们听到司号员发出的防毒信号,立即用准备好的毛巾、洗脸布、口罩浸水后捂到鼻子上,进行防护。因战前部队进行了防毒教育,有所准备,阵地上虽有人受伤却无一人丧失战斗力。
中午过后,突然天气放晴。下午三时左右,地处深谷陡崖的南口天色暗淡起来,敌人又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炮火的猛烈袭击下,分左、中、右三路冲击,以七连阵地右翼沿山根为主,攻击矛头直对崔振芳坚守的投弹所方向。敌人企图避开七连正面火力的射击,从阵地右翼突破,以向纵深猛攻,一举夺取南口,直取断桥阵地。冀如明连长指示崔振芳、王世华两人,在投弹所专门负责投掷手榴弹。王世华将手榴弹、麻尾弹一个接一个地投向敌人,敌人的进攻严重受阻,人员不断伤亡,被打怕的日军把投弹所看成了眼中钉,专门用机枪进行封锁射击。王世华站起投掷手榴弹时被敌人的机枪打中,受了重伤。
王世华被送到安全地方后,崔振芳和另一名战友,把一个个手榴弹揭开盖子,拉出拉火线,使之成为战斗状态。他吸取战友王世华站起投弹受伤的教训,先是隐蔽在投弹所,等敌人靠近到了投弹所下面时,他就蹲在投弹所里,不用抬头,向下直接甩投。敌人下午进行的第二次进攻很快开始了,这次进攻的敌人多、速度快、动作猛。敌人的炮火一开始射击,崔振芳就隐蔽起来。敌人炮火转移的瞬间,他观察了敌人运动的距离和位置,蹲在工事里,两手开弓,象扔石头一样,把一个个手榴弹甩到进攻的敌人队列中,炸得敌人嗷嗷嚎叫。他一个人先后投出了一百多个手榴弹,消灭了数十名敌人。
天色逐渐暗淡下来。日军一天连续进攻十多次而收效甚微,伤亡了二三百人,遭到了惨败,进攻的敌人也成了强弩之末。最后在火力掩护下又对七连阵地发起了冲锋。此时的崔振芳已十分疲惫,他将仅剩的几枚马尾弹悉数投出。身边的军号成了他唯一的武器,为了缓解南口守军的正面压力,崔振芳吹响了军号,迷惑敌人。敌人被他的军号声吸引,大批人马向他所在的位置奔来。日军的一发炮弹飞来,崔振芳被炸飞的碎石刺破了喉咙,壮烈牺牲,年仅17岁,实现了他“抗战救国”、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言。
崔振芳和战友们的阻击和坚守,成功地迟滞了日军的快速推进,为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军工人员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景区崔振芳烈士雕像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听完崔振芳的英雄事迹后,问道:“崔振芳烈士生前使用过的军号,现在在哪里呢?”
“最初收藏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现在陈列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导游回答道。
崔振芳是洪洞县为国捐躯的3119名革命烈士之一,他的名字被镌刻于矗立在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洪洞县革命烈士纪念亭内的原赵城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上,被收录进2005年10月版的《洪洞县志》卷三十二《人物》第二章《革命烈士英名录》中,供人们永远缅怀纪念。
火工技师——教逢春
教逢春(1906—1948),山西洪洞人,里居不详。生于1906年,祖祖辈辈以做鞭炮和焰火为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学会了制造黑火药的传统技术。1938年,跟随叔父教子富、教子学,全家七口人参加了县抗日游击队,专门制造填装手榴弹的黑色炸药。
八路军军工部柳沟兵工厂,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蟠龙镇东南四公里峡谷之中的柳沟、马岚头、庄底村一带,对外称“柳沟铁厂”,“主要生产手榴弹、地雷、炮弹毛胚、雷管”(《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开创与振兴》:全林远,2015年10月23日,人民网——人民论坛。)1939年,因技术出众,教逢春和家人都被调到了柳沟铁厂,教逢春任火药技术员。后调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任火工技师。起初,只是参加制造生产手榴弹使用的黑色炸药。1941年,他们开始参加现代火药的研制,在研制过程中,教逢春的妻子和两个叔叔都先后牺牲于爆炸事故中,唯一的儿子也因触碰废炸药被炸身亡,在试验中他自己也多次受伤,但为了掌握现代火炸药的生产规律,教逢春没有退缩。
教逢春冒着生命危险,把收集到的国内外各种炮弹,一一拆卸、解剖,留做样品,放入一个特制的小箱内,随身携带,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从不分离。
经刻苦钻研,教逢春终于掌握了各类炮弹的结构与性能以及雷管、底火、引信等火工品的特点,他也因此成为军工部制造火工品的技术权威。
在生产和试验时,凡发生哑炮、漏药等问题,都要请教逢春去“查病因”“动手术”,排除故障,他也被称为“火工品的外科医师”。
教逢春还与人合作编著出版了《炮弹》一书,为炮弹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7月,他被授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劳动英雄”称号。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包括教逢春在内的八路军军工部十八名劳动英雄,代表军工部参加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区党委在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的群英大会,史称太行首届群英会。
解放战争时期,军工部以教逢春为主研究出的在82迫击炮弹翅上加药包的办法,可使射程提高50米。这个办法在歼灭敌人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教逢春(前排右)与战友合影(源于网络)
由于多次负伤,加之日夜操劳,教逢春积劳成疾,患上职业肺病,医治无效,于1948年不幸病世,年仅42岁。
黄崖洞保卫战已经过去了82年,但这个经典战例和红色故事,已成为红色文化基因,注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
2024年9月24日
参考资料:
1、《水窑兵工厂简介》:黄崖洞风景区。
2、《槐乡骄子—洪洞县中共党史人物资料》第四编《省军级干部(一)》:2004年12月,中共党史出版社。
3、《黄崖风云》:2019年7月,解放军出版社。
4、2005年10月《洪洞县志》卷三十二《人物》第二章《革命烈士英名录》。
5、《原赵城县革命烈士碑》碑文:1984年9月立,位于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洪洞县革命烈士纪念亭内。
6、《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开创与振兴》:全林远,2015年10月23日,人民网—人民论坛。
7、《革命根据地英雄记|“火工品外科医师”教逢春》:马骏,2022年7月,山西科协。
作者简介:
何洪林,男,笔名槐子,山西省洪洞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历任洪洞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洪洞县第十四届、十五届政协常委,现为县委统战部四级调研员,洪洞县第十六届政协委员。有新闻报道、人物通讯、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山西日报》《临汾日报》等报刊杂志。
请欣赏短视频
投稿邮箱3481323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