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但谁又能在贝多芬之后取得什么成就?”
这是著名音乐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年)说过的话。
舒伯特的一生很短暂,只有32年。
25岁时,他感染了梅毒。当时的梅毒就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艾滋病一样,一旦感染,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正当青春年华,却被宣判了死亡,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哀伤沉郁会成为舒伯特作品的底色。
舒伯特对作曲上瘾,创作16年,写了600多首歌曲、10部交响曲、22首钢琴奏鸣曲、18部歌剧等大量作品,成为有史以来最高产的作曲家之一。
可是,他却十分自卑地活在贝多芬的巨大阴影之下。
02
舒伯特在维也纳长大,住处距离贝多芬家不远,两人去世时间也相隔不到一年。
他们生前是否见过面,众说纷纭,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舒伯特非常敬佩贝多芬。他是贝多芬葬礼的护柩者,甚至提出要葬在贝多芬墓旁,最终也如愿以偿。
一个声名卓著的伟大音乐家与你同处一个时代,而且就住在几个街区之外,显然对寂寂无名的舒伯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他也想写出同样伟大的作品,但是自己的目标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好在他没有放弃作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坚持创作,因此硕果累累。
但是因为生活在贝多芬的阴影中,他认为自己的很多作品不值一提,一直没有发表,因此他的大多数交响乐作品,自己也无缘听过这些乐曲的演奏。
舒伯特一生穷困潦倒,直到去世后才名闻天下。
1838年,舒伯特去世后10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发现了舒伯特的手稿《C大调第九交响曲》,著名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担任了这首交响曲的首演指挥。
如今,舒伯特与贝多芬难分伯仲,都是举世闻名的交响乐曲家。
03
倘若舒伯特多一点自信,也许他的人生不会如此悲惨,也许会少一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遗憾。
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如果我们多一点自信,也许我们的人生际遇会大不相同。
无论哪个领域,我们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巨人或前辈,他们比你成名早,他们比你成就大。
如果我们覆盖在他们的阴影里妄自菲薄,必然难以勇敢地大步迈出自己的步伐。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而不要用巨人的光环掩盖了自己的光芒。
即使努力之后依然做不到像巨人般光芒四射,那又如何?至少我们曾经发出过自己独特的微光。
不管是火炬还是烛光,我们用力绽放过,此生就无憾了。
(故事参考【美】维塔利·凯茨尼尔森《全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