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比元帅的“战神”粟裕为什么建国后职场不顺?

一、粟裕不评元帅意见最大的竟然是苏联

二、两次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

三、三次违抗军委命令的战神

四、粟裕说他指挥了淮海战役,秘书为什么要阻止?

五、陈赓临终前当面对粟裕说世上两种不受欢迎,你两种都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粟裕不评元帅意见最大的竟然是苏联

为什么说粟裕“功比元帅”?因为无论消灭敌人数量,解放重要城市等战绩,军中只有林帅能媲美,而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战斗基本都是以弱胜强,这才是最独一无二的。

以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为例,豫东战役粟裕指挥20万大军对阵国军25万,损失3.3万耗敌8.5万。淮海战役指挥60万大军对阵国军80万,损失13万耗敌55万。所以,毛主席才说淮海战役是“60万对80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这和辽沈、平津等战役,我方人数或武器等局部占优的背景和形势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并不是说力量占优就容易,就一定能胜,一样要指挥者的智慧和胆略,否则国军为啥不赢下三年内战呢?而是强调形势压力特别是统帅指挥战术和胆略上的不同。

粟裕与林帅都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他们的作战风格各不一样,林曾对刘亚楼将军说:“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我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其评价可谓中肯。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共取得了包括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等胜利,奠定了军中“战神”的地位。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各战区歼敌人数最高的就是粟裕,为此,毛主席专门发电通报嘉奖。

苏中七战七捷后,毛主席已然激动到亲自草拟电报发给各战区首长,介绍这次战役中粟裕创造的经验,希望全军一起学习。

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张灵甫率领的国军主力整编七十四师,毛主席曾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没想到,一个是我没想到”。

1948年豫东战役结束,林帅也由衷感慨:“粟裕尽打神仙仗。”何谓神仙仗?当然是以弱胜强的“险仗”、“巧仗”。

淮海战役结束,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61年,毛主席在武汉会见英国二战统帅蒙哥马利时,曾这样介绍粟裕:“他是最会打仗的。”

1955年授衔,粟裕主动向毛主席推辞了元帅军衔,这也让毛主席十分感慨,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然三次辞帅。”

毛主席的这句话分别指的是粟裕在1945年义辞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义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以及这次推辞元帅军衔,这充分体现了粟裕淡泊名利的个性。

得知粟裕辞帅后,周总理表示:“粟裕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对于粟裕辞帅,意见最大的却是苏联,因为苏联的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是元帅,如果我们的总参谋长是大将,这就让双方出现了军衔不对等,于是他们就提出了意见,当然奉行独立自主的这边并没有听。

就这样,功比元帅的粟裕成为了“十大大将”之首。

二、两次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

1984年,粟裕去世,讣告内容跟其他将帅大体相同,不一样的地方是加了一句“尤擅指挥大兵团作战”。这一特殊评语,是对其军事指挥能力的高度认同。

也似有汉初韩信与刘邦对话的既视感。

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多多益善。韩信之答确实是对二人军事能力的客观描述,但也暴露出自己在社交和政治觉悟方面的不足。社交角度来说,太实事求是就属于不看环境不看脸色属于社交障碍,容易得罪人。政治上来说就容易让对方误会有其他企图是危险分子。

从基因遗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性格有先天的成分,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还是社会心理学强调“孟母三迁”,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对个人的塑造作用的角度,社交礼仪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甚至政治斗争手段,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首先就从先天性格的角度来认识粟裕。

根据粟裕大将的传记等公开资料,我们知道他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就“很叛逆”,和父亲冲突很多,但爱跟家里的长工阿陀凑在一块,听他讲民间故事特别是武侠故事,钟爱“草上飞”等武术,为此还绑上沙袋练习奔跑,所以在红军队伍中党员登记表特长一栏写着“跑长路”。非常喜欢《水浒传》里的秦明,甚至还练习狼牙棒,据说枪法也非常好,希望“行侠仗义”。直到晚年粟裕都格外怀念这位长工,称之为自己的启蒙老师。

1918年11岁时,粟裕和同学因为看不惯作威作福的“兵痞”直接对抗,矛盾升级扩大到发生群体冲突,最终县长出面平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923年16岁时,粟裕想外出求学,父亲不同意,于是独自离家出走。走到常德钱花光了,没办法只能给父亲写信要钱,并强调说:“要是不给钱,就算讨饭我也要接着走。”

父亲没办法只能暂时妥协,把儿子接回来,为了拴住儿子,还使出传统常用的办法给他找了一个裹小脚的大三岁的对象。无奈倔强的粟裕非常抗拒,最终只能解除婚约,送他上学。

1926年19岁时粟裕假期回家,父亲听说粟裕在学校参加了五卅运动的罢课,并有共青团员遇害和入狱,粟裕因为还不是共青团员而侥幸逃过一劫,担心其安危的父亲于是直接把他关起来,不让他再回学校了。

可倔强的粟裕怎么关得住呢?于是被父亲软禁4个多月后又一次找机会逃走了。这一走,就成了父子的永别。

从这些简略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年前的粟裕非常“倔”,非常“叛逆”,从神经科学和自闭症的角度来说,就是非常“刻板”,还敢惹实力强于自己的“兵痞”,对抗学校和军阀政府。这既是“行侠仗义”的刻板执着,也可以说是不看环境对象的社交障碍。用现在的教育标准来说当然属于要“干预”的范凑,否则容易出现极端后果,不“干预”就是自然选择,不在学校交学费就是在社会交学费,智力正常的人也都会在社会中学习成长。

其次,从后天成长环境的角度来说,粟裕一直是在逆境中战斗成长直到解放战争。

1927年四一二事变和长沙马日事变等事件后,常德也爆发“敬日事变”,粟裕的校长等被镇压,决心投笔从戎的粟裕辗转到武汉加入叶挺独立团,开始接受军事训练,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后,大部队又转到南昌,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时,20岁的粟裕是指挥部的警卫班长。

南昌起义失败,粟裕和林帅等800人随朱德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还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长,特别是反围剿时表现优异,很快在23岁时就当上师长,进步可谓飞速。但是此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师长和军团参谋长之间徘徊,似乎到了职业生涯的瓶颈期。用陈毅的话来说,叫做:“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林帅很快获得提拔不同,粟裕升得慢,主要原因还是粟裕的性格,让他丢失了很多机会。和搭档的配合也不太亲密,调动频繁,特别是主力红军长征后,粟裕被留下,在丛林打游击,是更艰苦也更危险的任务,留下的很多著名将领都在这期间牺牲。

1937年因为长期没消息,毛主席一度认为粟裕已经牺牲,还建议在苏区代表会议上,为粟裕默哀。

也因为没有和总部在一起,他可以更独立自主勇敢作战,利于军事才华的锻炼和成长,却也不利于协调沟通和政治能力的提升。

军事能力的提升让他以更优秀的战绩获得了认可。在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部队多次取得大胜,比如官陡门奇袭战,一战歼灭伪军两百多,活捉五十多,取得了一次大胜。

谢家渡战斗,粟裕再次指挥军队击毙九十多名日军,而歼灭伪军多达三百多。

在苏北车桥大捷中,粟裕一战歼灭日伪军过千,战果更胜。

毛主席得知战报,兴奋地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而因为专注军事,所以,他也多次从军事角度“违抗”命令。

三、三次“违抗”军委命令的战神

第一次违抗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