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节只剩下四十多天了,想必很多地方的街道和巷子里已经开始挂上了红灯笼,新年的气息是越来越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5年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从2025年开始连续五年将没有大年三十,二是我们也将迎来第一个“非遗版”的春节。

但与以往的热闹喧嚣相比,今年的春节似乎笼罩了一层淡淡的薄纱,一种微妙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人们对春节的期待似乎不再像从前那般强烈,传统的习俗和仪式也逐渐被新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年味的变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曾是无数人记忆中春节的生动写照,儿时的春节,充满了浓浓的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奶奶和母亲在厨房里忙着包饺子,父亲和爷爷则负责贴春联、挂灯笼,除夕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暖炉旁,吃着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等到春晚播出后,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焦糖瓜子、吃着砂糖橘,对着电视捧腹大笑,那个时候,春晚是“重头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陈佩斯等人的节目都让人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也都跟着哈哈大笑,那时,春晚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直到唱完难忘今宵后,孩子们都去睡觉了,第二天一早,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传来,孩子们穿上新衣准备出门拜年,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大街小巷的鞭炮声都不会断,鞭炮将地面铺上了一层红地毯,那是新年的喜庆,也是儿时的记忆。

但如今的春节,却少了许多昔日的繁琐和热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年货取代了手工制作的传统,快捷方便的网购更是让置办年货变得轻而易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晚也逐渐失去了它的魔力,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春晚已经大不如从前了,甚至有人调侃道:不如将以前的春晚修复一下,的确,如今的春晚,小品开始教育人,甚至最后强行拖到吃饺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到春晚的时候,年轻人们总会拿着手机刷着视频,抢着红包,玩着游戏,就算家人叫着来看春晚也不愿意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的拜年也从走亲访友变成了微信群发祝福,手上的现金红包也变成了手机app上的数字额,就连曾经象征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也因为环保使得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受到限制。

春运的新常态

曾经,“春运”几乎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点,那个时候的春运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人们往往要在购票处等上好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功买到票后,当踏上绿皮车的那一刻,人挤人的历程才刚刚开始,很多人买不到坐票,只能坐在火车连廊上。

人们的大包小包大箱小箱碰在一起,虽然挤,但每个人的心里却很开心,看着手表上的时间,想着坐一天一夜就能吃上父母的团圆饭,心中满是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绿皮火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高铁的增多,春运的紧张程度也在无形中正在逐渐缓解。

这其中,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交通方式变革的因素,人们不再需要到购票窗口购买,而是在手机app上就可以直接买票或候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铁也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春运压力的缓解,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