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是一部令我读后难以平静的作品。这本书讲述了杨洁导演三十年间的心路历程,真实再现了82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创作过程及其背后的艰辛与痛苦。
然而,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坚毅的女性在完成一部经典之作后,誓言十年不再看《西游记》?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部书的诞生,像当年《西游记》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一样,历经波折和坎坷。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杨洁不仅以深厚的情感书写了这段辉煌的历史,更把她在创作中的每一次挣扎与坚持呈现给了读者。让我们不禁感慨,一位导演为了完成一部史诗级作品,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杨洁导演用了整整六年时间,带领剧组艰苦拍摄《西游记》。从1982年到1988年,这段长达六年的拍摄过程,几乎涵盖了剧组人员的整个青春和精力。
与同时期的电视剧《红楼梦》相比,《西游记》在资金和设备上的待遇天差地别。其他剧组有全新的设备,而《西游记》剧组只能用一台编号为001的老设备。经费更是拮据,整个项目总预算只有300万,在那个年代拍摄这样一部宏大的作品,几乎是天方夜谭。
最艰难的时候,剧组甚至遭遇了停拍的风险。资金不足,设备老旧,演员疲惫,但杨洁用她那并不宽厚的肩膀,硬是扛了下来。书中多次提到她在拍摄现场时,面对困境如何迎难而上。每一次的困难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而她从未退缩。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她成为整个剧组的灵魂。
不过,最让杨洁心痛的并不是这些外在的困难,而是来自人心的变动。在拍摄《西游记》完结后,新加坡方面邀请剧组演员进行演出。正是这个事件,彻底击垮了她一直以来对于剧组“团结”的信任。
因为出国机会有限,一些原本对她唯命是从的剧组人员,竟然为了争取出国机会而背离了她。更有甚者,在无法争取到名额后,公开表示《西游记》拍摄已完成,导演不再重要。这种背叛让杨洁心如刀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愤然退出,不再参与任何与《西游记》相关的事务。
尽管如此,杨洁始终无法完全割舍这部倾注了她全部心血的作品。她曾发誓不再看《西游记》,却依旧念念不忘。这种情感的矛盾,让她在多年后依然坚持拍摄了《西游记》的续集。虽然续集的拍摄条件相对更好,制作更为精细,但因为观众期望过高,导致续集并未能达到大众的预期。杨洁对此无奈却坦然,因为她知道这是时间与机缘的问题,而非她的错。
时间过去多年,当年因争取出国机会而背叛她的剧组成员,杨洁也已逐渐释怀。她开始理解那些人在面对机会时的无奈和压力,毕竟出国在当时是无比珍贵的机会。尽管这些人曾让她痛心疾首,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终于能够原谅他们,甚至觉得当年的争执有些幼稚。
然而,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杨洁个人的情感纠结,也揭示了《西游记》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举例来说,《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曾经因为节奏“太软”而遭到上层领导的批评,甚至一度差点被换掉。要不是杨洁据理力争,这首至今传唱不衰的经典曲目可能早已被埋没。
再例如,在剧组拍摄时,不仅资金短缺,连人员安排也异常紧张。有一次剧组去泰国拍摄,名额被压缩到仅仅20人,剩下的剧组成员只能留在国内继续等待消息。杨洁带领这小小的团队,一步步克服困难,把《西游记》的拍摄推向了成功。
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有趣的幕后故事。唐僧的扮演者前后更换了三位演员,分别是汪粤、徐少华和迟重瑞。杨洁毫不避讳地在书中对这三位演员作出了评价。她特别提到迟重瑞的敬业和投入,对他赞赏有加,而对其他两位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的演员则略有不满。
书中还揭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细节,比如当时准备出演白骨精的刘晓庆,最终未能成行的原因,以及六小龄童如何“强塞”进剧组成为美猴王的故事。这些内幕,都是杨洁在多年后首次公开的。
最打动我的,还是杨洁导演在书中表达的那种坚毅与无畏。无论是面对剧组内部的矛盾,还是外部的艰难险阻,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她深知拍摄《西游记》不仅是为了完成一部电视剧,更是为了向全中国的观众献上一部真正的经典。也正是这种坚韧与执着,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部永恒经典。
《敢问路在何方》不仅是杨洁导演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段属于整个剧组的奋斗史。她以亲身经历,向我们揭示了艺术创作背后的艰辛与光荣。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坚持、奋斗与牺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西游记》这部作品背后的每一滴汗水与泪水。
无论如何,这本书值得所有喜欢《西游记》的读者细细品读。在那些光鲜亮丽的银幕背后,隐藏的是无数默默奉献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心血。而杨洁导演,用她的笔,向我们讲述了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读完之后,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动。正如书中所言:“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不仅是唐僧师徒西行路上的呐喊,也是杨洁导演一生追求艺术梦想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