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小雪刚过,安康江南再生水厂的生态绿地公园色彩斑斓,市民们纷纷前来拍照“打卡”。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污水处理厂,如今成了热门“打卡地”。
“中国水环境集团推出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让污水厂变身水生态综合体。下沉式设计有效隔绝噪音、臭气,规避了传统污水厂的邻避效应。经过8道工序、17个小时的蜕变,每一滴污水都重获新生,重新回到汉江的怀抱。”厂长王业飞介绍记者。据了解,该污水厂日处理污水6万吨,处理过的水达到国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最高标准,有效服务江南城区约26万居民。
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是汉江生态保护的“超级大脑”。平台将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大型砖厂等128家重点污染源的420个视频监控点位全部接入其中,进行24小时监管。同时,该平台还接入了水利、气象、运管等系统,集纳了辖区内941条河流及所有环境网格管理员、河长信息,可实现紧急时刻统一调度。中心成立以来,转办涉水异常数据325起,成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22起。
安康人把守水护水当作“天大的事”。工程通水后,迅速从“掘井人”变身“守井人”,千方百计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大小河湖配齐“贴身管家”。2610名河湖长、2598名护河员、100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参与护河“最后一公里”,全市941条河流和149个湖泊有人管、有保障。探索守水护水“安康样本”。创新建立“河长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四长治河”机制,构建行政、公安、司法共同守水责任闭环。与汉中协同为汉江立法,颁布《安康汉江水质保护条例》,打破汉江流域分段而治、一江两治局面。
全民守水护水,安康绿色家底日渐殷实。水环境质量持续向优。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连年位居全省第一。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境内朱鹮种群达484只,“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频现身大小湖泊,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在安康罕见越冬。绿色名片魅力彰显。安康相继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城市、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3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4个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滴“南水”的裂变,为安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增量。自然生态的“绿色颜值”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色产值”。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凡介绍,龙王泉属于天然自涌泉,水源富硒、富锶,低钠、含锌,各种微量元素表现稳定。今年,在首届8·20国际硒友日共享发展大会上,她捧回了“贝采利乌斯·金品奖”。目前,“龙王泉”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富硒矿泉水生产基地。全市已培育出包装饮用水企业25家,产值达2.2亿元。安康好水热销全国30多个省、市。
黄姜加工生产这个曾经的高污染产业,在白河县却焕发新生,成为安康绿色循环产业的一座标杆。陕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永宏总结道,绿色转型后,企业很快打开新局面。“10年来,环保投入增加了2亿多元,产业链从皂素生产延伸至碳基营养肥、甾体药物等多个领域,并分别培育出3家黄姜生产企业,总产值达3.5亿元。”陈永宏说,目前,“永宏科技”公司年加工黄姜4万吨,年产药用皂素300吨,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皂素生产企业。
十年南水北调,为安康绿色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通过深入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安康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大幅提升。富硒产业连年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产值超过760亿元,稳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全市六成以上农户因硒而富。涉水产业井喷式增长。202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76万吨,同比增长7.61%;渔业经济总产值24.09亿元,同比增长9.36%。“生态游”持续升温。依托良好山水资源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人次和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15.5%、20.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安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绿水青山已然变成百姓的“幸福靠山”。瀛湖镇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感慨道:“生态好,生活才会好。守护好这一湖清水,就是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过去,桥兴村和瀛湖镇其他村庄一样,大多以养鱼为生。2017年,安康全面取缔瀛湖网箱养殖,所有渔民“洗脚”上岸。自此,这个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的生态得以修复,桥兴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渔民上岸后改吃“生态饭”,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茶、低山果、沿湖民宿和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比网箱养鱼人均多增收4000元。
如今,安康不仅刷新了“生态颜值”,还擘画了聚力建设共同富裕、生态宜居、崇德向上等5个方面幸福安康的“战略图”,把生态保护与社会安稳、民生改善、百姓幸福相贯通,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