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湘不成军”,湖南以湘军出名。到了近现代,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湖南又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优秀将领。在1600多名开国将帅中,湖南籍的数量位列第三,排在江西和湖北之后。但是,论质量,湖南籍的开国将帅可以排在第一,因为他们整体的军衔偏高。
十大元帅,湖南占了3席;十大将,湖南竟然占了6席!57名开国上将中,湖南占了19名,刚好是三分之一。而且,这些上将,大多资历深厚,战功卓著,有几名足可授大将。
这19名上将,分布在10个县市。其中浏阳5人:王震、杨勇、李志民、宋任穷、唐亮;醴陵3人:杨得志、宋时轮、陈明仁;平江3人:傅秋涛、钟期光、苏振华;宁乡2人:甘泗淇、陶峙岳;汝城2人:朱良才、李涛;嘉禾1人:萧克;郴县1人:邓华;湘潭1人:彭绍辉;安化1人:李聚奎。
这19名上将,才能各异。有很多以政治工作见长的如宋任穷、李志民、唐亮、傅秋涛、甘泗淇、钟期光、朱良才、苏振华;有军政双全的,如王震、苏振华、傅秋涛、邓华;有后勤名将李聚奎;有总部高参李涛;有促成新疆和平起义的陶峙岳、发起湖南起义的陈明仁。
作为将军,人们最看重的是他的军事上的业绩。湖南籍的上将,很多都是解放军的王牌战将。主要有以下这一些:
来自醴陵的杨得志、宋时轮、陈明仁,都是军事才能优秀的战将。杨得志几乎参加了我军从成立到发展到壮大的各个时期的战斗: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红一团团长,八路军685团团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罗耿兵团(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司令员,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总指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得志还担任了8年的总参谋长。可以说,在所有的开国上将中,杨得志的战功是数一数二的。
宋时轮是黄埔五期出身,曾任华野第十纵司令员,第九兵团司令员,参加了抗美援朝,他是解放军的阻击战高手,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美名。黄埔一期的陈明仁在起义前是蒋某人的爱将,在昆仑关战役、滇缅战役中威名远扬,是一位抗战名将。
“上将之首”的萧克,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资历很深,特别是红军时期率领红六军团转战几千里,战功很大。
邓华早期是政工干部,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在东北开始发挥出优秀的军事才能,曾经在17天内相继攻下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黑山,歼敌三个师,之后参加天津战役,南下解放海南岛,功不可没。抗美援朝,更是排在彭总之后的志愿军第二名将。
独臂上将彭绍辉,是毛伟人的正宗老乡,曾在反围剿中率红1团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参加晋西北抗日、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参加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扶眉战役,战功累累。
“胡子将军”王震,先指挥八路军359旅转战晋西北和雁北,再率南下支队跋涉两万余里,战斗300余次,被伟人誉为“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中,王震率部征战大西北,促成新疆的和平解放,居功至伟。
浏阳的另一位战将杨勇,和杨得志一样,是鼎鼎大名的军中“三杨”之一。长征途中,杨勇血战湘江、激战土城,英勇负伤;抗战时期,在平型关战斗中率部抢占老爷庙,再一次负伤;而后率686团进军山东,创建鲁西根据地,成为八路军的抗战名将;解放战争,杨勇指挥高山铺大捷,率第五兵团解放贵州,指挥成都战役,活捉宋希濂;抗美援朝,指挥金城战役,歼敌5.3万人,收复土地169平方公里。
湖南籍的上将,有多人足可授予大将军衔。在1955年大授衔的“15大将”和“22大将”方案中,宋任穷、萧克、王震、邓华、杨得志、彭绍辉位列其中,虽然最后大将确定为10人,但这6位湖南籍的将军能进入候选人名单,足以证明他们深厚的资历和卓著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