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热搜有个视频,真让人火大。

在这个信息如闪电的时代,这样的糟心事瞬间就能点燃大众的怒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门一家雪花酥特产店,俩女生挑了十块雪花酥。

结账时,说要付 104 元。

女生觉得不值,以前买一大盒才四五十元。

就跟店员说考虑下,先不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店员竟当面来一句:“买不起就别称。”

这店员仿佛是从火星来的,完全不懂什么叫尊重顾客。

女生出店后越想越气,回店拍视频讨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买东西她看不起咱,说买不起别人。

咱不能考虑吗?这是买不买得起的事吗?她得道歉!”

要求那店员道歉,店员只躲闪。另一个店员还帮腔:“我要生气了,你啥意思?来闹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还脏话骂顾客,那嚣张样,绝了,看得人超郁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火了后,网友挖出这店黑历史,“价格宰人、服务差、强卖” 等。

评论区有人说 10 块雪花酥卖 104 元太贵,“原料成本没多少还不压秤,这价离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店员过分,“顾客有钱不傻,能选买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买不起,是价超值,不想当冤大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现在,俩女生只求店员公开道歉,负责人还没回应。

这事儿就这么僵持着,像一块哽在大家喉咙里的刺,吐不出咽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就发现,当下社会风气怪得很。

商家搞新型鄙视链,PUA 消费者,大概分三种。

一是价格刺客型。

东西看着普通,结账时狠狠刺你一刀,想反悔都来不及。

像上海一特产店,标价 “160 元 / 50g” 的话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尝鲜称两颗,结账 64 元。

说啥 “特级罗光梅,古法炮制不外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家伙,劳斯莱斯幻影才 1500 元一斤,这梅 1600 元一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价格,简直是要把顾客当肥羊宰啊!

还有旅游城市常见的雪花酥,那也是坑人重灾区。

店员常拿小块雪花酥给路人试吃。

武汉一点心店,有人买 5 块雪花酥,问价时店员含糊,以为 5 元一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付款 681 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场负一层猪肉脯店,卖 2 小片猪肉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账 46 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商家就像是隐藏在暗处的 “刺客”,专等顾客上钩,一旦得手,就毫不留情地掏空顾客的钱包。

不仅如此,在一些景区的纪念品店,这种现象更是泛滥。

一个小小的手工编织手链,成本可能不过几元钱,却敢标价上百元。

那些所谓的特色摆件,材质普通,工艺也并非精湛,却因为打着景区独家的旗号,价格高得离谱。

游客们往往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这些价格刺客打得措手不及。

有的游客可能觉得来都来了,不想因为这点钱破坏了旅游的好心情,咬咬牙就买了;

而有的游客则会与商家理论,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好好的旅游体验被破坏殆尽。

二是看不起顾客型。

店员x眼看人低,用言语、眼神、肢体语言羞辱人。

深圳万象城,有人逛 LV 落手机,和男友找手机时,门口店员翻白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家可是年消费百万黑金卡客户,都被冒犯,更别说咱普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多人私信博主,说被这销售看不起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带妈妈在女装店试衣,买了裙子后,新店员来,让妈妈试黄色短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合适不打算要,店员来句:“不买别试行吗?”

实体服装店这种事多了去了,之前有店主怼顾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让我拿干啥?脑子有问题?”

这些店员仿佛觉得自己站在消费链的顶端,顾客在他们眼里就如同蝼蚁,可以随意践踏尊严。

更有甚者,在一些高端的美容美发沙龙,店员会根据顾客的穿着打扮来决定服务态度。

如果顾客穿着朴素,他们可能就会爱搭不理,甚至在服务过程中偷工减料。

而面对那些穿着时尚、看起来出手阔绰的顾客,则是满脸堆笑,殷勤备至。

这种赤裸裸的差别对待,让网友感到心寒。

三是 PUA 顾客型。

开店靠消费者,却把自己当大爷,给顾客立规矩,简直逆天。

广州一网红茶餐厅,吃饭规矩比考试还多,“不许提意见,少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家常菜馆,墙上柱子贴满告示,“厕所不对外,别催菜,自己倒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脆哨面馆,老板脾气差出名,宣称:

“不按我要求,立马赶走。吃面别玩手机,我才是上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些服务奇差的店,生意还好得很,总有人想去挨骂似的。

这真让人捉摸不透,难道现在的消费者都喜欢找虐吗?

其实不然,只是有些商家善于利用一些噱头或者独特的产品来吸引顾客,而顾客在选择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服务态度这一重要因素。

比如一些网红餐厅,凭借独特的菜品或者新奇的装修风格走红网络,吸引了大量顾客前来打卡。

但当顾客真正体验时,却发现服务质量与预期相差甚远。

然而,由于前期的宣传效应,仍然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顾客前来尝试,这就使得商家有恃无恐,继续维持他们那糟糕的服务态度。

说到底,商家为啥这么嚣张?

还不是懂心理学套路,引消费者入坑。

消费者花钱还受气,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就像那恶毒的 “自证陷阱”,从心理角度,“逼人自证” 就是心理控制。

给你贴错标签,像说 “买不起别称”“买不起别试穿”,给你扣 “穷鬼” 帽子。

奢侈品店员爱答不理,也是逼你证明买得起。

你一入套,头脑发热,买贵的或不需要的东西。

你越自证,店员越得意,看你暴怒不理性消费。

破解方法就像查理・麦克西在《男孩、鼹鼠、狐狸和马》里说的:

“别按别人对你的方式衡量自己价值。”

你在意对方话去证明,就给了对方霸凌资格。

你不进对方评价体系,他就定义不了你。

这就好比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不能按照敌人的规则出牌,否则你就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网友有过温暖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卡地亚,销售姐姐热情,网友说只看看买不起,销售说:“我也买不起,一起看。”

介绍最贵款让试戴,说店长不在一起涨见识。

还有人在便利店拿润唇膏,25 元太贵不要,店员小姐姐说:“是贵,我放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陌生人就该这样,工作不同,工资相近,能一起吐槽润唇膏,然后拜拜。

这才是正常的消费场景嘛,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互相鄙视,大家都和和气气的。

从社会文化的层面来说,这种商家对消费者的不良态度也反映出了部分人在财富和地位面前的迷失。

他们错误地认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或者经营着一家看似高档的店铺,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随意地对待他人。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尊重和友善的关系,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财富多寡。

咱就盼着商家少玩套路,多些真诚。

消费者也能跳出 “自证陷阱”。“恶意会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你的自爱就是高墙,让想拿捏你的人害怕。” 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