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显然是我们行动的最高准则。就像当我们遭遇不公时,我们就会告知对方做人要凭良心、要讲良心,所以我们都知道良知代表着道德准则。而道德显然是指给自己、给他人都能带来和谐的行为。
但是回到现实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冲突矛盾的,我们的多数行为并不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和谐,可以说我们多数人都是不道德的存在,也就是没有良知的人,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个处处充满了冲突的社会。所以要改变我们所处的状态,也就是要去把自己的良知给找回来。
要找回良知,我们首先就得了解良知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良知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学习所得来的。这话题其实也就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息息相关,如果良知是后天的培养所得来的,那说明我们人性本身是恶的,才需要后天去修身养性,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直接活在本性中就好了,自然无需后天的修养。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从古到今都是充满了争议的话题,相信人性本恶的,他们就能找到足够多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念是对的,相信人性本善的人,同样也能找到足够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我个人看人,重要的不是去证明善恶,而是要去了解我们自己生而为人的整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彻底的了解自己,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自会有答案。
在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并不会有什么善恶之分,有的就只有存在本身,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也就有了善恶之别,那么这个区分是如何产生的呢?显然是我们根据过去的经历,也就是思想所做出的区分,过去我们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我们就会认为对方是善的,如果过去对方伤害了自己,我们也就会认为对方是恶的。
所以会发现之所以会有善恶的存在,根源就在于先有了我这个主体的存在,也就有了我对善恶的评判,才有了善恶之别。同样正因为有了我这个主体的存在,我们也就会围绕着我这个中心去行动,当我们的行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时,自然也就会与他人、它物之间产生对立,我们也就有了恶的出现。所以产生恶的根本在于有了我这个中心的存在,而我这个中心又是我们所累积的思想的产物,如果我们不累积任何思想,也就不会有思想上的我这个主体的存在。而所有思想都是我们后天经历的存留,所以恶显然是来自于我们后天的产物。
要拥有良知也就要除去我们的恶,也就是要去放下我们所累积的思想,成为无我的人,也就是成为本我的存在。处在本我中的我们也就不会有我这个中心,有的就只有行动本身,在这种纯然的行动中我们与外物也就不存在界分,我们也就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自然也就会拥有孟子所讲的不忍人之心。
就像当我们见到有老人摔倒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也就是来自本我的反应就会是去搀扶对方,如果我们一直是处在本我中的,那么我们肯定就会有去搀扶的行动,我们也就是善的存在。但是当我们有了思想的出现,我们的思想就会说对方会不会碰瓷?某某人又会不会问我不是我撞的为什么要扶?又或是想着那么多路过的人都没有扶,那么我多半也就不会去搀扶了,我自然也就成为了恶的存在。
所以只有当我们一直处在本我中时,我们才会拥有感同身受的悲悯之心,自然也就不会去伤害他人,因为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我们也就是有良知的存在。而本我就是那个与生俱来,未被任何思想所束缚和局限的我,所以良知显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我们先天就拥有的道德准则,只要我们能放下思想,回归到赤子之心,我们就会是有良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