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28】呈上,欢迎关注我主页的系列合集

要说秦国和楚国,那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春秋时期,这哥俩就如同流着鼻涕蹲在角落的穷矮矬,被齐国、晋国这些高富帅看不起,不带他们一起玩。

要细说起来,那秦国比楚国还要更惨一点。

楚国因为膀大腰圆,相当能打,所以中原各国虽然瞧不起,心里还是有点怕。

而对秦国就没这个顾忌了,是

既瞧不起,也不怕

没想到经过战国时代的龟兔赛跑,秦国实现了弯道超车,完美逆袭。

到了这个时候,秦、楚两个大国终于要做出个了断了。

一、李信和王翦的成本预算

对于这一次秦国灭楚之战,史料上的记载普遍都比较简略,其中最为详细的要属《白起王翦列传》,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开打之前,老板嬴政找到两个部门总监王翦和李信说:这个项目你们俩谁来做?报个成本给我来审核。

李信年轻气盛,当场拍着胸脯说:二十万人搞定!

王翦则皱着眉头盘算了一会儿说:楚国这事儿不好整,我要六十万人。

老板嘛,当然希望自己的下属办事情要“多快好省”,别一布置任务就提困难。

于是嬴政就说老将军年纪大了,没有锐气了,这个项目还是让年轻人去吧。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其实这里面不光是一个60万或者20万的成本问题,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

在扫平六国的战争中,老王家的风头太盛了,灭赵、攻燕、灭魏,都是王翦、王贲父子俩担任C位。

对于嬴政这位平衡高手来说,又怎么会让王家一门独大呢?

这次当然要优先培养李信这位少壮派,让王翦把功劳分给别人一点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狐狸王翦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自然能看出嬴政的心思,于是借着这个事情就告老还乡了。

那边李信带着二十万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二、李信诡异的失败经过

说起李信,确实是秦国新崛起的一代年青将领。在灭赵之战中开始崭露头角,随后在攻打燕国时大放异彩,将燕王打得痛不欲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能得到嬴政亲自认可的人,又怎么会是个废柴呢?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伐楚失败了,就认为他是个和赵括一样在“纸上谈兵”的人物。

赵括:你前几篇还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换旧人了?

一开始的进展极其顺利,李信和蒙恬兵分两路,大败楚军,势头很猛。

可接下来的记载就让人看不懂了: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光看文字没概念,我们看一下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载中,前一句还在说李信攻下“平舆”和“鄢郢”,蒙恬攻下“寝”。

从地图上看,下一步李信当然是应该继续挥军东进,进攻楚国当时的都城---寿春。

可《史记》后一句马上来个大转折,李信“引兵而西”,又要和蒙恬在“城父”会合。从地图上看,这行军路线明显不对劲。

然后就是楚军衔尾追杀,三天三夜,秦国二十万大军几乎全部报销。

这样的记载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仿佛被拖动了进度条,中间跳过了很多剧情。

那么中间发生了什么,让剧情如此反转呢?

请看这样一句话:

《秦始皇本纪》: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在公元前226年,就是秦国伐楚的前一年,韩国的旧都城新郑跳反,嬴政赶紧安排人去处理。

这件事本身倒看不出来有多大影响,不过却带来了一个连锁反应---“

昌平君徙于郢

”。

这位昌平君是何方高人?

对于伐楚之战又有什么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关键人物---昌平君

昌平君,原名熊启。从这个姓氏就可以看出,这位老兄是楚国人。秦楚两国数百年联姻,有楚国贵族在秦国上班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位熊启曾经做到了秦国的相邦。

不过随着嬴政开启扫平六国之战,他开始有意识地消除六国贵族在秦国高层的影响力。

太史公用词很精准,“徙”这个字说明昌平君可不是高升,而是被嬴政踢出了咸阳。

另一个关键词是“郢”,这个“郢”不是当年白起攻破楚国国都江陵的那个“郢”,而是后来楚国新设立的都城---陈,所以又叫“郢陈”。

在伐楚这个时间点,“郢陈”已经被秦国拿下,所以楚国的都城继续往东,这才到了寿春。

那么嬴政让昌平君去“郢陈”,把一个楚国贵族放到楚国旧都,这是个什么操作?

小步推测,是因为“新郑反”的影响,嬴政想利用昌平君楚国人的身份,去楚地安抚民心,别像新郑那样闹起来。

而这样的人事安排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昌平君别出幺蛾子。

可事实上嬴政失算了,他低估了昌平君的心理落差,也低估了昌平君对楚国国祚的看重。

总之,在李信伐楚的过程中,昌平君跳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一遍这个图,正常情况下,“郢陈”是可以作为李信20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基地。

可一旦昌平君跳反,形势将完全逆转。李信不仅粮草补给指望不上,连撤退的路线都被切断了。

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昌平君和楚军项燕打了个配合,先引诱李信一路东进,等拉开距离之后,再由昌平君发动“背刺”。

如果你是李信,仗打到一半听到这个消息,会是什么反应?

后路被切断,管你是孙武、吴起还是韩信,恐怕都要撤兵吧?

可撤兵有这么容易吗?别忘了旁边还有个项燕呢!

于是这就有了《史记》记载中李信那诡异的行军路线,以及楚军那突如其来的穷追不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真正该为失败负责的是谁?

我们回过头来看,此战的失败,难道是李信的错吗?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难道不是昌平君的突然“反水”吗?

挨了这么一下“背刺”,换谁也顶不住啊!

那昌平君为什么有条件搞出这个大一个新闻呢?难道不是因为嬴政把他安排过去的吗?

你把一位心怀怨愤的楚国贵族派到楚国旧地,现在出了事,难道不是你嬴政的责任吗?

正是因为嬴政出现了重大的人事任免失误,才直接导致了李信20万大军的惨败。

可老板的过错,史书上又怎么会写得详详细细呢?

所以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秦国伐楚之战的记载为什么会语焉不详,必然是很多的资料已经被销毁,导致司马迁也收集不到完整的信息。

而且从李信后面的经历看,虽然伐楚之战失利,但后来的灭燕、灭齐之战,李信依然得到任用,和王贲搭档,完成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大业。

这似乎也能说明嬴政心里非常清楚,失利的黑锅不该由李信来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不管发生什么事,生活总要继续。

嬴政扫平六国的信念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消失,他又想到了王翦。

可当初嫌弃老王头要60万人,又嫌弃人家岁数大,把老爷子气得回家养老。

现在残酷的现实把嬴政的脸都抽肿了,那么他能不能真的放下面子,再次请王翦出山呢?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

【七雄归一】系列28,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觉得不错,记得转发、分享、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