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12月12日,三集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审片会在重庆铜梁区召开。
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共三集,每集30分钟,由铜梁区委宣传部作为出品单位,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和铜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联合摄制。
纪录片《铁窗诗社》审片现场。
纪录片讲述了重庆解放以前,被囚禁在红炉厂的叶挺将军,以及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的杨虞裳、陈然、刘国鋕、刘振美、蔡梦慰等身陷囹圄之中的红岩志士,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以诗抒怀、以诗明志,积极开展狱中斗争的故事。其中,铜梁籍红岩英烈杨虞裳,正是《铁窗诗社》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
作为铜梁区今年的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该纪录片于4月正式开拍。制作过程中,摄制组行程上万公里,奔赴北京、河南开封、江苏南京、四川等多地采访红岩脱险志士、英烈的同事、家人,以及相关历史研究专家等,收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特地依照渣滓洞监狱的环境,搭建了室内影棚,进行故事场景、诗朗诵场景的影棚再现拍摄,演职人员多达8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在文稿、解说、音乐、影像的呈现上兼具文艺和创新,该纪录片由播音艺术名家吟诵“铁窗诗社”成员的多篇诗作,让影片更具文艺性和感染力。
“‘铁窗诗社’在渣滓洞监狱影响是很大的。他们以诗歌为武器,抨击当时国民党反动政策,这部纪录片真实还原了那段历史,我看完心里很感动。”曾被关押在渣滓洞的唯一健在者、99岁老地下党员杨俊生以视频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
纪录片《铁窗诗社》审片现场。
“该片是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又一次突破,是红岩精神诗意化呈现、传承、传播的佳作。”重庆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监测中心副主任齐东表示,《铁窗诗社》以时间为线、以人物事件为轴,将一些鲜为人知的诗歌和歌曲在片中首次呈现,也将一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诗歌及其产生的背景再次呈现,见证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先烈们向死而生、向光而行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纪录片《铁窗诗社》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革命斗争中的壮丽诗篇。”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表示,这部作品填补了重庆革命历史的空白,丰富了红岩精神的内涵,更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革命者们在极端困境中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近年来,铜梁区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使命担当,深入挖掘铜梁历史文化,先后创作《寻找邱少云》《我的战友邱少云》《满天晴雪映梅花》《金砂》等红色题材纪录片,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重庆新闻一等奖等殊荣,引发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
(图片由铜梁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