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哎,这世道啊,人一老,事儿就多了。说实话,我这辈子没什么大的遗憾,倒是到了这个岁数,再婚这事儿,让我心里打鼓。

我叫老刘,今年六十五了,老伴儿去世有五年了。我们俩一起过了三十多年,孩子们也都长大成家了。老伴儿那时候走得挺突然,给我留下一堆的孤单。你说一个人能好受吗?但我那时候也没多想,孩子们忙,孙子孙女们还小,日子得过下去。

我儿子刘强是个实在人,媳妇儿小芳人也不错,照顾孩子上班下班的忙得团团转。女儿小玲嫁得远,在南方打拼,回来一趟不容易。我这老头子平常也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自己在家种点菜,偶尔跟邻居们聊聊天,日子倒也凑合。

可人老了,晚上回到家,那种孤独感就更深了。以前吧,老伴儿在的时候,哪怕两个人坐着看看电视,都觉得心里暖和。现在一个人,饭做多了没胃口,做少了又寡淡。我开始琢磨,这再婚,是不是条出路?

我这念头一冒出来,儿子媳妇立马察觉了。有天吃晚饭,刘强放下筷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憋了一会儿说:“爸,您要是觉得孤单,咱们家也不反对您找个伴儿。只要您高兴就好。”小芳也跟着附和:“对啊,爸,您别一个人憋着,有个伴儿也热闹。”

孩子们这么说,我心里是感动的。可这话说出口容易,真要干还得再想想。再婚不是小事儿,得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再说了,这找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邻居张婶给我介绍了个老太太。张婶跟我熟络,特意叮嘱我:“老刘,这位是个退休教师,姓李,身子骨硬朗,性格温和,关键是她也是丧偶,孩子也支持她找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我跟李老太太见了面。她穿得挺得体,笑容和气,说话慢条斯理。我们聊了聊各自的生活,我说我种点菜,养了几只鸡,她说她喜欢养花,家里阳台上都是她的宝贝花盆。看得出来,她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可是,回到家里,我却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我不敢跟孩子们说,怕他们以为我犹豫。其实我心里明白,找个伴儿,重要的不是对方多么好,而是能不能真的适应彼此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李老太太跟我时不时见个面,聊得也还行。她说:“老刘,咱们都这岁数了,别图啥别的,图个能说话的人就行。”我点头,心里却嘀咕,真能这么简单吗?

有一回,李老太太说她儿子要来接她去住几天,问我要不要一起过去看看她儿子的家。我笑着推辞了:“哎呀,咱还没到那份上,过几天再说。”其实,我是不太想这么快卷进别人的家庭里去。毕竟,她有她的家,我有我的家,真要结合,那家家事事都得掺和,不比年轻时候那么简单了。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我跟李老太太也没什么大的进展。倒是村里有些风言风语开始传出来了,说老刘跟李老师要成了。这话传到我耳朵里,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年轻的时候,人言可畏,到了我这岁数,还是躲不过去。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这些年走过的路,想着孩子们的小家庭,又想着自己以后的日子,突然觉得有点累。这年纪,图什么呢?再找一个人,是图个热闹,还是图个依靠?

第二天,我去找了老张头,村里最懂事的一个老哥。他听了我的烦恼,叹口气说:“老刘啊,你还真得好好想清楚。咱这年纪了,不比年轻人,再婚可不是两个人的事儿,牵扯到的事情太多了。”

他说得对,再婚牵扯的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的生活,还有双方的孩子、家人,甚至是财产问题。李老太太家条件不错,孩子们也都孝顺,如果我们真在一起了,将来这些都得想清楚。

回到家,我把这些想法跟儿子刘强说了。他皱着眉头,没立刻回我话。过了一会儿,他才轻声说:“爸,其实您要是真觉得为难,也别勉强。咱不结婚也行,家里人都在,您有啥事儿咱一起担着。”

听了这话,我心里一酸。是啊,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到了这个年纪,再婚的事竟会变得如此复杂。

老张头的话让我一整天心里都压抑得很,嘴上不说,心里那股子沉甸甸的感觉怎么都挥不去。吃晚饭的时候,儿子刘强和小芳在一边小声嘀咕,我心里清楚,他们是担心我。可我这人向来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也就装作没听见,自顾自地吃着饭。

但这一夜,我实在睡不着,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再婚的事儿。我突然觉得,自己这趟老路子还真是越走越难了。李老太太是个好人,和她相处也没什么大问题,但要真走到一起去,怎么才能让两个家庭和和气气?我实在没底。

第二天一早,我还是决定去找李老太太,想把心里的顾虑都说清楚。她也是个明白人,应该能理解吧。

到了李老太太家,她正摆弄着阳台上的花。我看着她那专注的样子,心里也稍微放松了一些。她见我来了,招呼我进屋,还泡了杯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