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惨无人道的屠杀,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对于后世的我们,只能缅怀与铭记历史,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是否为此事做出了行动呢?都有哪些?
国民党的无能为力
“停止抵抗,从速撤退。”1937年12月12日,驻守南京的国民党守军最高指挥者唐生智,收到了蒋介石的三封“撤退”电报。
他不得不拟定撤退计划,直接导致了“南京保卫战”的失败。
而这场势力悬殊的战争之所以开始,也与冲动行事的蒋介石脱不了干系。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主力集中在华北地区,而且不断从朝鲜、日本本土向我国增兵,且武器装备精良,再加上华北地区的平原地区,更加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协同行动。
甚至,日寇大胆预言“三个月内消灭中国”。
而当时,华北地区的我方军队主要掌握在宋哲元、阎锡山、韩复榘等军阀头子的手中,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无进驻军队与构筑工事。
在这个背景下,蒋介石认为必须在华北之外的地区开辟一个由自己全权指挥的第二战场。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蒋介石说:“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通商港口,扫荡这里的日军,有利于保卫江浙与南京。”
可他的实际目的,是想靠着上海的“国际市场”的地位,希冀能获得西方强国的支持,调停日本侵华战争,而“国民政府”坐享渔翁之利。
随着日寇拒绝英国的调停,蒋介石的美梦落空了,将近30万将士们牺牲。
11月8日,蒋介石下令西撤,但在大部队撤往重庆前,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南京。南京在军事上属于“绝地”,即无险可守,且阻于长江,无路可退,大多数国民党要员都认为“不能留守”。
唐生智主动请缨:“不战就放弃南京,怎么对得起国父的在天之灵!本人愿意与南京共存亡。”随后率领10万人进行南京保卫战,但结局却比淞沪撤兵更加惨烈。
当时的日寇,在经历了淞沪会战后更加做好了万全准备,从三路围攻南京,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装备,700多门的加农炮和榴弹炮、超过2000架迫击炮以及300多辆装甲车。
进攻南京的日寇,比攻入上海的日寇更多更强大,非国民党败军可以抵抗,结局已经注定。
唐生智也逐渐明白,南京根本无法长久驻守,而自己替蒋介石背了黑锅。但他骑虎难下,一直强调着“要与南京共存亡”,还勒令家人不许离开南京。
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国民党内有逃跑者,也有将生死置之度外,激战4天,伤亡惨重。12月10日,唐生智亲自坐在坦克车里督战,被称为“首都的疯子”,甚至为了以绝后路,撤走了不少离开的运输船。
可也只是拖延日寇攻入南京城的时间而已。
到12日,蒋介石再发电令就只剩下“撤退”,没有任何的后援部队。
唐生智只能听命撤退,但由于各部队联络不畅,只有少量人得知命令,而且,为了争抢船只甚至自相残杀。
没了守军主力,日寇轻而易举地攻入南京城,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文物被盗被抢,古建筑物遭到大面积破坏,还袭击了外国驻南京的大使馆。
6周、40多天,超过30万国人遇难,也彻底断开了金陵衔接如今南京的历史。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当时,日寇隔绝了南京城对外的联系,直到一个月后,陆续有消息和照片递出城外,而蒋介石才由此得知。
他考虑到兵败的结局,但没想到日寇会对南京采取灭亡人性的暴行,在日记中写道:敌军残杀我南京附近之壮丁殆尽,痛极。并随之将日寇暴行公之于众。
不过,蒋介石没有对南京派兵。
而彼时,远在延安地区的毛主席与我党中央,由于传递消息的工具有限,在第二年2月底,也就是“南京大屠杀”结束时,才得知详情,更是痛心疾首。
主席当时开始书写《论持久战》,尖锐地批评了日寇的暴行,同时道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而最终胜利属于中国”的论断,激励了中国抗日军民的抗战决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占南京8年之久的日寇灰溜溜地撤退。而在“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战犯们,也迎来了审判。
1947年4月26日,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被执行死刑;1948年12月23日零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之一——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
期间,日寇反复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罪恶行径,特别是松井石根拒不认罪,还试图美化侵华战争,与如今日本政府的态度一样。
可历史真相不容否认,越来越多的照片、受害者口述等证据出现,足以证明侵华日寇的罪证。
如今又是一年的“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我国仍在呼吁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同时,国人们也不能忘却那段痛苦的民族记忆,记住曾经的伤痛,警醒自身,为国家强大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