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嘉庆八年,闰二月。
风寒料峭,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远远没有来到,可京师大街小巷,不少树木已经悄悄发芽。
这个月的二十号,嘉庆皇帝冬巡回銮,由神武门进入紫禁城。
神武门,以前叫做玄武门,这是紫禁城的北门。
这门,三十多米高,汉白玉的须弥座,汉白玉的石栏杆,重檐庑殿顶,三七踩斗栱,建造的那是相当的气派。
按照惯例来说,清朝皇帝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家,都很少走神武门,这个门主要是宫里的宦官宫女啊,工匠侍卫们走的比较多,你可以理解为这是紫禁城的一个员工通道,至于嘉庆皇帝那天为什么要走神武门,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一天,皇帝的圣驾才刚刚经过神武门,出事儿了。
什么事儿呢,那就是这神武门里竟然埋伏一个刺客,这刺客辗转腾挪,身手敏捷,手持匕首,奔着嘉庆皇帝乘坐的轿子就冲了过来。
我们知道,这圣驾,也就是皇帝的队伍,那人是很多的,大体上是个一字长蛇阵,皇帝在中间儿的轿子里坐着,然后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不是宦官就是侍卫,要么就是亲军,这刺客只身一人不说,还拿的是短兵器,竟然就这么奔着皇帝的队伍来了,知道的以为是行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寻死呢。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刺客往队伍里冲,大多数的侍卫和亲军,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护卫格挡,诛杀或者捉拿刺客,而是呆若木鸡,楞在了原地,当然你说整个皇帝的安保团队成员全都怔住了,全都呆住了,那也是不现实的,有一些亲军侍卫还是很快反应过来了——他们一看竟有刺客想要袭皇杀驾,是惊呼连连,然后纷纷慌不择路的逃跑。
一来,这都已经进到神武门里了,再走两步就过了顺贞门了,皇宫深苑,大内重地,谁都不会想到竟然会跳出个刺客来。
二来,刺杀事件在本朝已经极少发生,侍卫们没有紧急预案,真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三来嘛,御前侍卫也好,京畿亲军也罢,他们已多年不知兵,久疏战阵,战斗力早就大打折扣,此时此刻,根本就没有勇气拿起武器对敌了。
所以,一个小小的单兵刺客,竟然引得众人纷纷回避,他都不用往里冲,他往哪儿走,哪儿就会主动给他让出一条道路来,所以片刻之间,刺客就冲到了离皇帝只有三五米的地方,眼见他手起刀落,嘉庆皇帝就要命丧当场。
好在,这皇帝身边总归还是有几个忠臣的,关键时刻,大臣绵恩用身子护住皇帝,挡在了皇帝的身前,而跟随皇帝东巡的当朝驸马,也就是嘉庆的女婿拉旺多尔济则第一个冲了上去阻拦刺客,随后御前侍卫丹巴多尔济更是赤手空拳,扑上去和刺客以命相搏。
这丹巴多尔济,真是勇武过人,身上多处受伤,遭受重创,血流不止,最终还是拼着性命把刺客给拿住了。
您要知道,这事发是在神武门和顺贞门之间,那么这个行刺的地点就不是紫禁城外,而是紫禁城内了,皇帝这等于不是在家门口遇袭,而是在家里边被刺的,加上一群护卫们危难时刻没反应的没反应,退缩的退缩,逃跑的逃跑,嘉庆这真是幸运值点满了才捡回一条小命。
皇帝对这次遇袭之事非常重视,他也很生气,所以他立刻把刺客关入大牢,严加审讯。
不过这审讯,好像没什么结果,刺客的名字叫做陈德,普通百姓,无官无职,其人木讷内向,一问三不知,最后皇帝没办法,只好是把陈德和他的两个儿子抓来,全都杀掉了事。
可是,陈德干嘛要刺杀嘉庆呢,他又是怎么跑到紫禁城里来的呢?虽然他行刺没成功,人也死了,可是他这么一个小人物敢刺杀皇帝这样的大人物,排除他脑子不好使,吃错药了,神经失常等因素之外,唯一的结论就只有一个:
有人指使。
大臣怀疑有人指使,皇帝也怀疑有人指使,但是苦于审不出来,所以案子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不久之后的三月。
三月二十一,京师通政司参议诚存在自己的家门口捡到了一封书信,他打开书信,只有寥寥几行字,可他看完之后,却是冷汗直流,两腿忍不住的打哆嗦。
信里写了什么呢?信里写,朝廷户部笔帖式兴德保,就是陈德刺杀案背后的主谋。
笔帖式,本朝官衙中的低级文书官员,主要负责满文和汉文的翻译,这地方衙门的笔帖式,八品九品,很不入流,而兴德保是朝廷户部的笔帖式,乐观估计,他最高可以做到六品。
这两天上朝的时候,嘉庆皇帝还一直对陈德刺杀案耿耿于怀,时常提起,现在在家门口竟然发现了有关这起案子的线索,诚存不敢耽搁,立刻就把这封书信送呈御前。
那说白了,这封信其实就是一封举报信,而且还不是匿名举报,而是实名举报,书信的结尾则署上了举报人的名字,佐领富明阿。
当时的佐领,能指挥调动个二百多人,属于中低层的武职。
职务虽然是真的,但是皇帝派人到军中去查,查来查去,却发现压根就查无此人,整个大清朝,就没有一个叫做富明阿的佐领。
说白了,所谓实名举报,用的也是假名字假身份。
举报人的信息是假的,但是被举报的人,却是真实存在的,诚存呈上书信的当天,户部笔帖式兴德保就被控制了起来,并且由皇帝亲自指派的大臣进行了审讯。
当然,审讯的结果毫无意外,兴德保没有作案理由,没有作案时间,也没有作案动机,而且无论怎么梳理社会关系网,兴德保也不可能会和陈德认识。
尤其是兴德保这一家子人,老实巴交,朴素简单,和睦邻里,风评很好很好。
兴德保本人呢,平时也真是行的端坐得正,没什么污点,经得住查,大臣们调查来调查去,发现兴德保全无嫌疑,嘉庆一看这不纯纯诬告么,皇帝也很讲究,旋即就把兴德保给放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从捉拿审讯到释放兴德保的这个过程中,兴德保没有被刑讯逼供过哪怕一次,甚至就连审讯都不是在监狱里进行的,而是客客气气的把兴德保请到了圆明园问话。
兴德保虽然放了,但是嘉庆还是很恼火,怎么说呢,这调查谁是陈德的幕后黑手,调查陈德行刺内因的事情还没着落,眼下又多了一个诬告案,又要调查这个诬告兴德保的人是谁,皇帝能不烦么?
皇帝的烦,来源于他意识到了“诬告兴德保”这个案子背后的严重性。
在皇帝看来,这样栽赃陷害的手段最为可恶,如果不是朝廷明察,还了兴德保一个清白,那兴德保岂不是就要沦为刺杀案的幕后黑手,被凌迟处死,夷灭全族了呢?
倘若铸成此等冤案,以后悠悠青史,如何记载我爱新觉罗颙琰?
而且不光是会在后世留下骂名,这种形式的借刀杀人,那是把他皇帝本人当成了暴力机器,当成了工具,这无异于是背后栽赃之人对自己的一种嘲弄和轻视。
出于这种想法,嘉庆就不打算放过这个写举报信的人,他发动朝野内外各级官吏,严密查访,仔细调查,很快就把这个栽赃陷害的人给揪了出来,而这个人,名字叫做兆昌,是兴德保侄子的儿子。
这往往作案者,必是受益者,既然被栽赃陷害的是兴德保,那么用逆向思维来推断,写信栽赃陷害兴德保的,就必然是兴德保的仇人。
兴德保的侄子,叫做刚柱,刚柱的儿子,就是这个兆昌。
兆昌是家中长子,是刚柱和大房夫人兆母所生。
这刚柱呢,还有一房小妾,名字叫做玉儿。
玉儿好个伶牙俐齿,最好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一次竟然在刚柱的面前构陷兆母和家中的奴仆私通,刚柱偏听偏信,一气之下把兆母逐出了家门。
兆昌见母亲受辱,自然要为母亲据理力争,可父亲刚柱宠爱小妾,哪里肯听儿子的话,只消将儿子痛骂一顿,不再理睬,兆昌无奈之下,只好去找家族中的长辈兴德保,希望兴德保出面,还母亲一个清白。
没成想,这兴德保也是偏袒侄子,半只眼睛看不上兆母,不仅不为兆母说话,反而还建议刚柱把妾室小玉扶为正室,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被赶出家门的兆母伤心过度,郁结腹中,死了。
作为儿子,兆昌不敢和父亲相抗,便把母亲之死全都归咎到了兴德保的身上,他蓄意报复,正赶上陈德刺杀事发,于是他便虚构出佐领富明阿的身份,写下了那一封举报信,丢在了大臣诚存的家门口...
当然了,以上都只是兆昌被捉之后的口供,是他单方面的叙述,他所描述的这个家庭矛盾,是真是假,谁对谁错,时至今日已经难以商榷,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举报信的确是他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兴德保。
举报信的始作俑者捉到了,可嘉庆皇帝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激动,他本以为这次栽赃陷害案件的背后一定涉及官场斗争,说不定深挖之下还能挖出一些朝廷大员,结果搞来搞去,案件的起因却是因为普通百姓家族中的争斗。
有点乌龙,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封建统治者也的确是过于敏感了,任何的风吹草动,任何的反常和异象都会挑拨起他们敏感而不安的神经,让他们开始新一轮的头脑风暴,就好比嘉庆始终认为,陈德刺杀案必另有主谋,其中必然隐藏着更惊人的阴谋。
可是嘉庆不知道,他再一次想多了,神武门前杀驾行刺的案子的确有主谋,可是这主谋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陈德本人。
陈德,生年不详,只知道是河南泰县人,他原本供职于紫禁城内务府,是个厨子,因此熟悉皇宫道路,才有机会潜入神武门内行刺。
不过,距离刺杀案发半年前,陈德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失去了这份工作。
失业那年,陈德已经四十五岁。
他三十一岁来京师谋生,从事过很多工作,千辛万苦之下,终于在四十岁时获得了一个进宫做厨师的营生,可以说,这份工作是他赖以谋生的全部,因此失业之后,他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越发艰难。
陈德的妻子已经病逝,他一人维生还不算,上有瘫痪在床的岳母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需要养育。
四口人没有收入,吃不上,喝不上,日子一天比一天难捱,陈德的精神濒临崩溃,他一度想要自杀,但他又想,倘若就这样死了,根本就无人知晓,到时候被拖到乱葬岗随便一埋,这辈子轻描淡写,就这样结束了。
陈德不想如此卑微的死去,正巧他寻思自尽的那几天,听说嘉庆皇帝东巡归来,要经过神武门,陈德干脆临时起意,提前埋伏在了神武门,准备刺杀皇帝。
根据陈德自己交代,他其实知道皇帝身边护卫森严,自己根本没有成功的几率,如此莽撞的持刀冲入人群刺杀,不过是自寻死路,必然会被侍卫们乱刀砍死。
可是对陈德来说,这样死总好过悄无声息的死去,至少自己还能叫人知道,自己的事迹还能存留下来。
只是陈德没想到,皇帝身边的防卫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坚如磐石,行刺时,他有好几个瞬间,真的差一点就把皇帝给杀掉了。
也许陈德是想要用他的死来告诉皇帝,只要还有如他这种吃不饱穿不暖,日子没有着落,生活没有保障的人存在,大清朝就绝不会安宁,只是那时的嘉庆皇帝还年轻,他对历史的理解并不深刻,虽然诛杀了和珅,可贪污腐败越来越多,虽然积极平定各种农民起义,但是白莲教,天理教,川楚陕动乱却如火如荼,越来越不可收拾,皇帝也曾普免天下钱粮,皇帝也修水利救饥荒赈灾害,皇帝也曾施仁政爱子民,不然他又何以庙号仁宗呢?
我们常说,嘉庆皇帝资质平庸,不懂创新,不愿改革,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虽然勤勉,虽然肯干,虽然人品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能力上的缺陷和思想上的陈旧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一位改变清王朝颓势的中兴之主。
可是放在宏观的视角下来看,嘉庆无力改变的这一切,其实并不是他造成的,因为大清的落后,早就不是一年两年,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宫室仍旧宏伟,日暮夕阳,然后是晓风残月,今天过去,又是新的一天。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十六·本纪十六》
《清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
刘丽婷.清嘉庆朝“投匿名文书告人罪”条例的演变.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3
赵增越.《清代嘉庆朝官员处分及其失误研究》出版.历史档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