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25篇原创文章,作者:深邃的星空。
作者简介:深邃的星空,甘肃人,业余军迷。热衷于装备和战史研究及军事科普,曾协助补充部分架空类的军事小说的情节和装备设定。
全文共8936字,配图15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4年12月13日首发。
接上期()
七、多用途战斗机之殇
其实用多用途战斗机悖论这个题目更合适,在说正题之前,我们先讲个段子吧。
1942年6月6日,中途岛附近海域,由于侦察机传来的附近有美海军舰队出现的情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机动部队司令南云忠一下令给攻击机的炸弹卸下,重新装上鱼雷,准备攻击美军舰队。此时日本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一片混乱,为了争取时间,卸下的炸弹都胡乱堆放在机库里。同时,空袭中途岛的第一波攻击机群返航,保护航空母舰的战斗机也需要降落加油。由于攻击机换装鱼雷未完成,南云决定把攻击时间推迟,首先收回空袭中途岛的机队和航母护航战斗机的飞机,然后重新组织部队以进攻美军特混舰队。而美军派出的鱼雷攻击机也到达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上空,此时日军护航战斗机也抓紧驱赶鱼雷机,甲板上还有刚回收的战斗机,也这个时候,美海军的舰载俯冲轰炸机飞到了日军舰队上空,最后的结果是日军四艘航母被击沉。
这段军史很多军迷耳熟能详,至于那个“致命五分钟”的梗也众说纷纭,不过笔者最早看到这段时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卸下炸弹换鱼雷,卸下鱼雷换炸弹。直到后来看到一本写中途岛战役的书时,书中讲了原因——因为当时日军使用的97式舰上攻击机既可以挂鱼雷,也可以挂炸弹。看完后当时尚年幼无知的笔者提出另一个可笑的疑问,为什么不同时挂上鱼雷和炸弹?后来上网查询97式舰攻的具体资料后才明白。就97式舰攻那小身板,如果一起带,就别想飞起来了。这个疑问很好笑,不过也引出另一个问题,多用途战斗机的悖论。
今天的很多博主的大v对多用途战斗机的概念了解的相对简单。单纯的认为多用途战斗机就是既具备强大的制空能力和空战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战斗机。这么理解并没错,不过,很少有战斗机能同时完成对空对地作战。原因也很简单,对空和对地两个任务对各自的战机性能要求并不一样。对空作战,战机以争夺制空权为主,要求空优性能和空中机动性,因此战机的推重比要大,同时机体重量要更轻。对地作战则不同,由于大部分对地对海攻击武器重量要远高于空战武器,因此,对战机机体结构强度尤其是机翼的强度要求更高,再加上面对敌方强大的防空火力的打击的防护要求,需要对座舱和战机的重要部位添加装甲,同时还要加挂相应的电子干扰吊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战机重量增加,由于这是两个不同方向,对战机的性能要求也是南辕北辙,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对空和对地这两个任务分别是由歼击机和攻击机分别完成。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英国的蚊式飞机,但是这款战机是用木头做的(产自南美的轻木,重量轻,强度高,直到现在都是航模和小型飞机的主要材料),机体重量不大。
不过,也会有朋友会提出疑问,美国的F-16和F/A-18,不就是多用途战斗机吗?这个就得从源头说起,
早在 1965 年初,美国空军(USAF)就开始制定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的研究计划,其中包括重型截击机/空优战斗机(F-X)和轻型先进白天战斗机(ADF)。F-X 是 18,144 千克(40,000 磅)重量级别的战斗机,安装有先进雷达和远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ADF 是 11,340 千克(25,000 磅)级别的轻型战斗机,具备优秀的推重比和翼载,总体性能至少比米格-21 提高 25% 以上。重型截击机/空优战斗机(F-X)项目最后发展成为麦道 F-15“鹰”,而 ADF 计划则暂时被搁置。70年代末,由于F-15战斗机成本高,无法像F-4鬼怪战斗机那样大量装备,于是美军启动了轻型战斗机(LWF)项目,该项目产生两款原型机,一款是YF-16,另一款则是YF-17。美国空军最后选择了YF-16,发展成大家熟知的F16系列。
图1. ADF/LWF全尺寸模型
图2. YF-16原型机
而F/A-18则是因为美国海军发现F-14“雄猫”的价格高昂,打算寻求一种低成本的替代战斗机,正好此时“雄猫”项目遭遇研发困难,成本不断超支,于是美国海军启动了 VFAX(舰载战斗攻击机)项目。VFAX 被设想成一种能取代 F-4“鬼怪”、A-4“天鹰”、A-7“海盗 II”的多用途战斗机,由于此时美国空军 LWF(轻型战斗机)/ACF 项目的竞争正在进行,因此美国国会将原本用于 VFAX 的资金转移到一个新项目——NACF(海军空战战斗机)上,并要求海军将参加竞标的两种飞机为 NACF 候选机型,实际上就是要求美国空军和海军采购同一种战斗机,实际上也就是F-16的舰载型。
经过研究,美国海军认为双发布局更适宜海上飞行,而且YF-17 的多用途发展潜力更大。因此选择了YF-17。根据最初的计划,诺斯罗普/麦道将研发三种相近的型号——单座的 F-18 接替 F-4“鬼怪”的空战任务,单座的 A-18 接替 A-7“海盗 II”的攻击任务,另外还有双座 TF-18 同型教练机。F-18 和 A-18 使用相同的机身和发动机,但航电和挂架不同,双座 TF-18A 保留了 F-18A 的全部作战能力和武器,但减少了内部载油量。最终经过论证 F-18 和 A-18 最终统一成一种型号,双座教练型的编号随之改为 TF/A-18A,后来又变成 F/A-18B。
图3. YF-17原型机
图4. F-18原型机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款战斗机最开始都是空优战斗机。F-16在研发后期开始拓展对地对海打击能力。而F/A-18最开始也是分为空战型号F-18和攻击型号A-18两个型号进行研制,只不过由于航电技术发展以及F-18 和 A-18 使用相同的机身和发动机缘故,才将其整合到一起。说白了,都算是性能的扩展。
不过,受限于机体大小,F-16在对地武器的挂载上也有限制,很少带重型弹药。如果F-16执行对地打击任务,还需要专门派出空战分队进行掩护。比如以色列攻击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巴比伦计划,八架每架F16带两枚MK82型低阻航弹,由6架F-15I执行护航任务。而且由于每架F16除了携带航弹外还额外挂载3个副油箱,这么一来,这些F-16就不可能进行空战了。至于F/A-18,情况能好一些,不过仍有限制,在执行对地对海打击任务时,F/A-18也需要战斗机分队的护航。
说到这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战斗机或者说最一步到位研制一款多用途战斗机呢?原因很简单,难度太大,技术复杂,很容易搞砸。多用途战斗机的技战术指标很高,研制难度很大,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和整合非常复杂。这就直接导致研发成本暴增,研发周期过长,同时很容易出现什么都能干,但是什么都不干不好这种情况,这就非常尴尬了。比如越南战争中美国海空军的主力机型F-4鬼怪战斗机,F-4鬼怪战斗机确实具备对空和对地两种能力,但是其早期型号如F-4B、F-4C和F-4D在越南战场的战损一度很难看。
图5. 岘港基地内2架准备起飞的F-4C
“鬼怪”在北越执行任务的典型挂载为 4 枚“麻雀”,4 枚“响尾蛇”和 8 枚 750 磅炸弹。开始“鬼怪”在中高空投掷炸弹,但是随着萨姆导弹的威胁日益增加“鬼怪”只能转向低空,但是这样又刚好落入小口径高炮的火力范围。执行空对空任务时 F-4C 依赖“麻雀”和“响尾蛇”。在理论上“麻雀”使 F-4C 获得了超视距作战能力,最远可达 28 英里。但是在越南战争时期,空空导弹的可靠性是非常差的。为了避免误伤友机,美军规定必须目视判明敌我后才能发射导弹。这就导致麻雀导弹的超视距作战能力根本用不上,但是而在近距离格斗时“麻雀”几乎是无效的,特别是在低空。而响尾蛇导弹的问题也一样,只有在高空和好天气下从尾后近距离咬住敌机才有较好的效果。如果在低空或者天气不好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响尾蛇”导弹还经常因为云或雨的干扰、太阳光甚至是水面的反光而丢失目标。再加上F4战斗机没有安装航炮(为啥取消航炮,去某岛上问光头吧),
图6. 我国台湾省某博物馆内响尾蛇导弹的铭牌注意中文说明(红圈处)和英文原版的差别
这导致F4战斗机经常被比自己落后一代的米格17击落,以至于有时会出现作为护航战斗机的F4因为挂载的导弹全部失灵,需要被护航的F105用机炮逼退突袭的米格17。而美军后来出具了一份很有意思的结论:F-4仍是全世界最好的性能最平衡的战斗机;尽管在不同空域(高空米格21,中空的米格19,低空的米格17),都有1种米格机胜过F-4。由于越南战争的教训,美军在研制新一代战斗机(F-X)计划时直接要求“不在对地攻击上浪费一磅”;越战后期,美国投入了新研制的F-111战斗轰炸机,在越战之后更是回过头去研制了一款专用于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强击机A-10。
图7. A-10攻击机
图8. F-111F战斗轰炸机
说到这,有些朋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的多用途战机分队,在完成对地攻击任务后,转入空中作战。这个效率不就很高吗?的确,以色列空军在数次中东战争中的战绩辉煌,不过,这个仍然存在很多运气成分。首先,以色列空军实行的是先发制人的打击,阿拉伯国家经常被打的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其次,以色列空军的攻击分队编组也比较合理,执行的任务有明确规定。比如,攻击分队的第一批次着重摧毁敌方跑道和防空火力,第二批次攻击停机坪和机库的飞机,第三批次才会攻击机场的辅助设施,第一波次完成攻击后,由于载荷大大减轻,可以转入空中作战。可即使这样,这些攻击分队的头顶仍然有幻影3和F4组成的空中护航编队。第三,阿拉伯国家军队普遍战备松懈,准备不足。比如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的防空预警雷达交接班时会出现20分钟的空挡,简单地说的,前一个班次的人员下班回去了,接替的人员还在路上。这个时间段内,埃及的防空预警系统形同虚设,几乎是给以色列人敞开大门。但是,不见的每次都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如果攻击机机群在行进途中遭到敌方防空战斗机的拦截,那么攻击机群就不得不抛下对地武器进行空战,那么对地攻击也就无从谈起了。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F15和苏27这类重型战斗机的出现,多用途战斗机才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两款战斗机的尺寸和重量已经和中轻型轰炸机差不多了,也有足够的设计冗余来改进。但这些重型战斗机的载荷虽然足够,但是在执行对地对海作战任务时,仍然会根据情况编组为对地攻击和对空作战的分队,而不是同时携带对空对地弹药同时执行制空和对地打击任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多用途战斗机的本质还是战斗机,其作战任务仍然是以争夺制空权为主,对地攻击为辅。这里的多用途性其实更多时候是指执行任务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任务需要挂载相应的武器,编成不同的作战分队执行相应的任务。多用途战斗机虽然执行任务灵活,但其限制也很多。同时挂载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以及副油箱去执行任务,如果没有护航的空优战斗机分队,这对攻击机群绝对不是好事,且不说对地搜索,观察,确认战果评估这些需要人员和设备投入足够的精力,单就多用途战斗机会因为挂载较重的对地攻击弹药和副油箱会严重影响机动性。如果敌机提前发现攻击机群,那么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攻击机群就必须抛弃对地攻击弹药和副油箱转入空战,对地打击任务基本没戏;而且由于携带对地弹药的缘故,空空导弹的携带数量也大大减少,再加上多用途战斗机因为结构补强等增重以及额外增加的阻力,导致攻击机群的空战能力也会受限。
因此在高烈度战斗中,多用途战斗机仍然需要编成空中护航分队和对地打击分队相互配合,而这种方式和这其实和苏联前线航空兵的前线歼击机配合歼击轰炸机及前线轰炸机的战术使用类似。不过仍有区别,对地攻击机在对地弹药挂的载上受限制较小,携带弹药种类齐全,同时前线歼击机可以完全执行制空任务,更有效的保护己方攻击机群。这就让任务执行效率上更为高效。
多用途战斗机的虽说使用中问题不少,但是冷战之后各国都用多用途战斗机作为主要装备机型来替换老旧战斗机和攻击机,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冷战结束后,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难得进入到一段相对较长的非战争时期(当然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仍然有),各国,尤其是西欧各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大量的装备也逐步退役封存,这个时候,多用途战斗机虽说价格和成本高昂,但是其多用途能力也成为优势,这可以让这些国家空军在维持较少数量的多用途战斗机来完成之前大量的战备任务。同时,同一种机型有大大减轻了后勤维护的压力,因此多用途战斗机也获得了各国的青睐。不过,话也不能说的绝对,因为冷战后,以阵风和台风为代表的多用途战斗机虽说取得成功,但是其高昂的售价一度让很多国家望而却步。以阵风战斗机为例,目前这款战斗机的单价售价已经从最开始的7500万美元一路飙升到今天的2亿美元。原因无他,机载设备,雷达,航电这些都不便宜。
而美国的情况也不太一样,一方面,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战略压力大减,于是国会以此为由削减了大量美军的在研军事项目,比如FB22隐身战斗轰炸机,F22N隐身
图9. NATF/F-22N
图10. FB-22
舰载战斗机,F117N隐身舰载攻击机和A-12隐身舰载攻击机等项目。因此美军不得不通过改进F15E和F\A-18EF来替换原有机型。不过,虽说砍了这么多项目,但是美军的军费却连年新高,这就有些耐人寻味。如今,美军的大量装备老化,而新一代武器装备却问题重重,这感受恐怕只有老美自己清楚了。
图11. F117N隐身舰载攻击机
图12. A-12全尺寸模型
八、专机专用
与多用途战斗机相对的就是专机专用模式,这个模式在冷战时期,各国或多少都有用到,不过现在俄罗斯还在使用。前面我们简单介绍过苏俄的空中力量,苏俄通过作战任务和作战体系以及需求划分战斗机种类,完成专机专用的模式。这就会引出一个问题,苏俄为什么要这么干,哪怕是冷战结束三十多年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成本。我们知道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难度大, 技术复杂,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复杂,多用途战斗机的生产能力不容易提高,在短时间内很难大规模装备。相比之下,专机专用模式,成本控制较好,其技术要相对简单,生产难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大规模生产、装备、服役要更加容易。而且在高烈度冲突中,专机专用的模式更为高效,虽说执行任务的灵活性不如多用途战斗机,但是各自机种的配合和任务的执行效率上更高。这些反倒比多用途战斗机更有优势。再加上装备数量更多,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当然,这也是在面临巨大战争威胁情况下或者战时状态下才会体现。
其实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少转回了专机专用模式,这也不难理解,这时期正好是美苏争霸的最激烈的时期,而且苏联转为攻势。而美国由于在越战中失败,也开始对自己装备思路进行思考。因此,美军在新一代战机研发中采用了战斗机和攻击机分开的模式,再加上新机F-15的价格昂贵,所以美军提出高低搭配的方案,这也就是F16最初的定位,空战能力弱于F-15,负责前线支援和对地攻击。不过对F-16的空战能力也不是完全没要求,最初计划要求F-16的空战能力要强于米格21。因此,根据F16的具体任务来分析,F-16在苏俄前线航空兵中类似前线歼击机和歼击轰炸机。
而苏联进入80年代后,新战机在沿袭了专机专用模式后,也开始在多用途上进行一定的拓展。不过,这个多用途更多实在同种性能上的覆盖,这里最典型就是以苏27为代表的重型战斗机兼顾国土防空军的截击作战以及苏30为代表的全能截击机。至于对地方面,虽然苏联以及研制的苏25强击机和苏27IB战斗轰炸机,而面对前线航空兵中大量的苏7/17/22和米格27这些歼击轰炸机,苏联也有替换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老苏-37计划。
图13. 老苏-37的三视图和设计模型
从苏霍伊公开展出的比例模型来看,这款老苏37也已经完成了设计,准备进行原型机建造,可以说再给苏联十年时间,我们就会看到,苏军的空中力量,前线歼击机以米格29战斗机为主,强击机以苏25为主,前线歼击轰炸机则以老苏-37为主,而前线轰炸机则以苏34为主。除此之外,苏军空军仍然会装备大量苏27作为重要的空中作战力量。当然,这也只是如果。
第二个原因就是某些网络大V非常不屑的“毛子自有国情”。之前我们说过,苏联装备体系是基于苏军战略战役学说和苏联自身国情。以截击机为例,这个机种是很多大V当成苏联装备落后的代表,而且被这些大V们当成反面典型。实际情况则是20世纪50年代,面对战略轰炸机的核打击威胁,美苏双方都服役多个型号的截击机。而且苏联面对美国和西方的威胁很大,空防态势非常不利,战略轰炸机部队只能从北极越过加拿大攻击美国;而美国的战略轰炸路线则较为灵活有本土、英国或关岛等多个选择方向。尤其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前苏联防空最脆弱的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环境恶劣……这种情况使得在这些地区很难全面部署防控雷达和相应的防空部队,因此,国土防空军的截击机部队就成为苏联远 东防空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而由于这些地区的特殊环境,这也让国土防空军对截击机的要求和前线航空兵不同,需要具备完备雷达等航电设备,较大的航程和较长的滞空时间。由于早期苏联战斗机航程,制空时间等性能不足。因此国土防空军甚至装备过图-4轰炸机,借助图-4完备的雷达航电系统和较长的滞空时间来完成空中巡逻任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图4装备的20毫米航炮对目标进行打击。其实上世纪60年代,我军在拦截美蒋侦察机时也曾使用过图-4轰炸机,并将入侵大陆的P2V击伤,并予以驱逐。这是题外话了。
图14. 几乎1:1复刻B29的tu-4轰炸机,我国曾经引进12架
图15. 美军P-2V电子侦察机,曾经被我军击落三架
前线航空兵是以空军集团军的方式配属在苏军战略战役集群中,也就是苏军的方面军。 具体执行的任务前文有讲,在这就不复述了。单就对地打击任务,对不同纵深的敌方目标打击任务的需要,会需要相应的歼击轰炸机和前线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同时,战役级纵深攻击任务,特别是敌方集团军、集团军群/方面军一级的防御地带目标,敌方战役军团第二梯队行军梯队、敌方战役军团二线作战枢纽等,这些重要目标需要的打击力度和弹药类型要求更高,因此这就需要战斗轰炸机携带更多的弹药以及威力更强,更重的弹药,这个任务载荷,普通歼击轰炸机就很难胜任了。
这么说,很多朋友估计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就简单描述一下场景。按照某款电脑游戏的设定,90年代末,美苏双方开干,北约联军发动进攻,东欧地区的苏军西部集群和华约联军则会依托相应的工事,按照大纵深作战思想层层抵抗。这时苏军的前线航空兵的作战使用如下:
前线歼击航空兵的米格29和苏27负责争夺制空权,配合野战防空部队拦截和消灭北约联军的战斗机和攻击机,给己方地面作战单位提供有效的防空。
强击航空兵的苏-25则和陆航的米24,米28,卡50武装直升机对进攻的北约方面的装甲集群进行攻击,与一线防御部队迟滞和阻挡北约联军的进一步突击。
前线歼击轰炸航空兵的米格27,老苏-37则会对北约方面的战役战术纵深突击,着重打击军/师/旅一级的部队,防止一线战役兵团展开,迟滞二线梯队的开进。
前线轰炸航空兵的苏24和苏-34则会在苏-27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接飞到北约联军的后方,对其集团军、集团军群一级的防御地带战役纵深实施攻击,重点打击二线梯队的集结部队,作战枢纽,后勤仓库,交通枢纽(比如桥梁),以及后勤保障分队进行打击。
如果苏军先开始进攻呢?前线歼击航空兵的任务仍然是夺取制空权,掩护己方攻击机群对北约的地面目标进行打击;强击航空兵打击北约联军地面主力及技战术装备,配合地面部队消灭和削弱北约有生力量;歼击轰炸航空兵着重打击北约联军的战役纵深,毁伤北约一线部队的后勤,指挥,以及增援部队。前线轰炸航空兵则会继续深入北约联军纵深,对重要的永备防御工事,兵工厂,后方仓库等目标进行轰炸,尽可能削弱二线梯队的实力,同时对北约诸国(说白了就是西德)的工业中心,交通节点,石化工厂进行轰炸,最大限度的削弱其战争潜力,至于为什么不出动战略轰炸机,那是因为从柏林到德法边境也就552公里,无论是苏-24还是苏34,作战半径绰绰有余。
这么描述,大家应该更明了了。如果在这个场景中放入多用途战斗机,应该在那个位置呢?先说答案,歼击轰炸航空兵。事实上,多用途战斗机的性能和歼击轰炸机是有重叠的,因此,多用途战斗机性能的扩展,大概率会把歼击轰炸航空和前线歼击航空兵覆盖,说明白点就是,前线歼击航空兵装备的米格29和苏27仍然负责防空和争夺制空权,同时也会用苏30SM来替代米格27对敌方/师/旅一级的部队及前纵深目标进行打击。但是,让多用途战斗机去替代战斗轰炸机,这个难度太大。或者说,不太现实。
那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为什么还要保持着专机专用的模式呢?还是那句话,苏联虽然成为历史,但是俄罗斯面临的国家安全威胁可没有解除,而且由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俄罗斯的战略缓冲丢失殆尽。再加上东欧诸国逐步加入北约,这使得俄罗斯国家安全威胁更严重。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经济长期低迷,再加上连续数次不成功的军改,导致常规军事力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弱。直到21世纪初,俄罗斯濒临崩溃的经济才因为国际油价大涨和普京上台得到缓解。而面对北约更严重的军事威胁,俄罗斯还是通过加强核武库,借助核武器来维持国家战略安全。不过,由于前几次军改的失败,尤其是谢尔久科夫的军改,俄军一度连动员体系都撤销了。最后,兜兜转转,俄罗斯开始逐步恢复苏联时期的军事架构和体系,并重建苏联的国防动员体系。毕竟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不只有进攻,也有防御,而且防御作战的内容还不少。因此通过有限度的继承和重建前苏联的国防体系,这对俄罗斯来说是当前比较现实的合适的恢复军事实力的方法。而且,苏联的国防体系尤其是国家防御这部分,本身就是基于俄罗斯国情构建的。因此,这套模式被沿用也很正常。不过,俄罗斯毕竟不是苏联,国力和军工生产能力差的太大,因此,不可能去构建苏军那套完备的前线航空兵体系,但是苏25强击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仍旧保留,而前线歼击机和前线歼击轰炸机则由苏30SM多用途战斗机来维持,这也是俄罗斯当前能够承担的。
而老美专机专用模式一样没落下,不过,对于战役纵深目标的打击,除了派F111和F15E,有时候会直接派出B1B轰炸机。至于AC130就算了,这款飞机纯属是去欺负没有防空能力的游击队和恐怖分子的。在这不讨论。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作者深邃的星空作品快速入口: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