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华夏九州之一,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之所。大运河流淌千年,滋养出内涵深厚、千姿百态的运河文化。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的窑湾,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一出新编戏《窑湾往事》,讲述了运河古镇的历史,也传递着徐州的人文风俗。

12月11、12日,《窑湾往事》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一个来自苏北鲁南大地的剧种,让观众感受到了“拉魂腔”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大运河文化、邳州运河船工号子的非遗文化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窑湾往事》剧照

创作演出这部戏的剧团,是来自徐州的江苏柳琴剧院。而他们所演绎的柳琴戏,是一个两百多年历史的剧种,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在鲁、苏、皖、豫四省接壤交界的广大地区,民间曾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之说。1950年代初,江苏徐州市柳琴剧团建团前夕,根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决定把剧种改称为柳琴戏。1954年上海举行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可了这一名称,各地相关剧团也随之改名为柳琴戏剧团。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柳琴戏,唱腔高亢华丽,体系完备,融会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徐州作为南北交汇之地,使柳琴戏的唱腔既有南方剧种的柔美低回之美,也有北方剧种的阳刚粗犷之气。

只是,自1954年之后,柳琴戏再也没有大戏来过上海。而这一次,作为徐州本土文化的一张名片,江苏柳琴剧院创作演出、徐州演艺集团出品的《窑湾往事》,展示了这个剧种在新时代的演出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窑湾往事》剧照

《窑湾往事》讲述一代代窑湾人沿着运河走南闯北、开拓进取,铸就了独树一帜的商帮文化和“运河第一古镇”的辉煌。全剧由知名编剧罗周任剧本指导,华春兰任编剧、著名昆曲艺术家石小梅任导演。采取双线结构,借助现代古建筑修复师时扬的视角,揭开一段尘封的古镇记忆,以及运河女儿青鸾的传奇人生,呈现出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整部剧力求传统与现代的并存,在传统柳琴戏舞台呈现的基础上,追求更精致化、唯美化、意境化的呈现,并涵盖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国家级非遗项目江苏柳琴戏和市级非遗项目邳州运河船工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窑湾往事》剧照

剧中饰演青鸾的演员张晶介绍说,《窑湾往事》自创排以来历经两年有余,自己已经演出该剧数百场,自己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感觉和角色之间已经如同家人。“这个人物角色有柔美感、撕裂感、挑战感。为此我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也有所突破,打破了我们地方剧种以往的形式。之前我扮演的女主角,唱腔基本在80到100句左右,而这次的青鸾,光唱腔就有237句。希望能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江苏柳琴剧院的主创分享《窑湾往事》幕后故事

江苏柳琴剧院院长韩梅表示,剧院自1958年成立至今,第一次带着大戏来到上海演出,意义特别。既是来参加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申报演出,也是希望让更多上海观众了解柳琴戏、喜欢上柳琴戏,同时也是用方言传递着徐州的人文历史、文化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