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京剧《十二真人斗太子》 葛 鑫 摄

帷幕拉开,云雾缭绕间,十二真人身着彩衣,头戴仙冠,轻盈起舞,法器闪耀。殷郊太子金袍璀璨,剑指苍穹,傲气冲天,与真人周旋。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礼法胜于蛮荒。当帷幕缓缓落下,震撼与感动久久不散,观众在回味间感悟剧中深意。

这是近日沈阳京剧院新版唐派艺术代表剧目《十二真人斗太子》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演出时的场景。3个小时的演出期间无人离席,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纷纷叫好。

“这部戏尘封了66年。今年是沈阳京剧院成立65周年,京剧院班子深挖传统、守正创新,重现这部失传多年的好戏,功不可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唐派)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仲博说。

复排尘封66年的唐派大剧,既要守住传统,还要在新时代语境下引领新的艺术风尚,这并非易事。

“沈阳京剧院隶属于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挖掘、整理、复排老戏,一直是沈阳京剧院工作的重心之一。”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王君义介绍,《十二真人斗太子》的成功复排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各界同仁的支持,以及京剧院几代人的努力。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为复排该剧,沈阳京剧院举全院之力,汇集本土主创阵容。沈阳京剧院院长王志鹏进行剧本整理改编,副院长常东担任导演并主演,全剧演职人员达130余人。演出过程中,常东几乎一直在台上。“我今年58岁了,感觉唱念做打的功夫可以了,才敢碰这部戏。”常东说。

主创团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原剧除了唐韵笙在《十二真人斗太子》中饰演殷郊的剧照外,没有任何影像资料可供借鉴。从曾经接触过原剧的周仲博的口述中,主创团队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经过反复研究推敲,才使唐派艺术的独特韵味得以更好地展现。

京剧骨子老戏并不以剧情为核心,故事只是展现唱念做打的一种形式。原剧作时长6小时,故事情节重复且单一,几乎完全遵循《封神演义》原著的叙事脉络,场次多达18场,已不符合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

如何撷取精华,成为剧本改编的首要课题。“抓住核心要义,明确主题立意。我们要跳出66年前的审美框架,只有得其大要、另辟蹊径,才能别开生面、别有洞天。”王志鹏说。

主创团队在保留原剧“广成子对阵”“误走太极图”等唐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重新梳理脉络,挖掘人物心理,创造性整理改编了“二子闹朝歌”“申公豹设计”等场次。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殷郊、殷洪两位主要人物的个性化再塑造,殷洪轻率冒进,殷郊持重沉稳。殷洪倒戈是出于觊觎王位,而殷郊从“维谷”中的进退彷徨直到“失母丧弟再无家”的悲怆,则使人物塑造更加丰满。

在剧作立意上,主创团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抓住了忠诚与担当这一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8个字为新版《十二真人斗太子》注入了灵魂。”王志鹏说。

在舞美和服装的设计上,主创团队运用现代元素增强艺术的观赏性。传统京剧讲究无实物表演,但新版《十二真人斗太子》里有很多仙魔神怪,需要融入现代元素布景、灯光铺陈甚至投影,这也是为了让普通观众更易理解剧情。

“新版《十二真人斗太子》彰显出沈阳京剧院作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艺术水准和精神风貌。”黑龙江省京剧院党委书记张欢说。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党委书记王晓东认为,该剧剧本既遵循神话剧的特点,又符合传统戏的结构要求,铺展了人性与天道的斗争,体现了更深的美学思考。

“我们将坚定信心,进一步挖掘整理骨子老戏,打造新时代的拿手好戏。同时培养新人,进一步擦亮沈阳京剧院的金字招牌,打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明鑫说。

2024年12月12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六十六载再现唐派遗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