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特别是希特勒发起的二战,更是给欧洲大陆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以说不管是英美阵营还是苏联阵营,对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都是深恶痛绝。
让人费解的是,德国与二战受害国的中国,本是两个对立阵营,关系却一直都很微妙。德国不但帮助中国训练军队,提供武器装备,甚至还专门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蒋介石围剿红军,后来抗战时德国军官顾问直接上战场指挥对日作战。那么希特勒的德国为什么会对中国表现出奇的“友好”呢?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希特勒曾在自传《我的奋斗》中提及,当年在奥地利穷困潦倒的他,受过一对中国夫妇资助,让他对中国人有格外好感,希特勒甚至还曾表示过要和中国平分世界的想法。这种说法显然是中国人杜撰的,希特勒自传中从未写过这些事。
事实上,虽然德国从八国联军时代开始,就侵略过中国,还霸占了山东青岛,但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当时的政府与德国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友好。
德国与中国保持的“友好关系”,实际上既不是希特勒受过中国人的资助,也和他喜欢中国人无关,本质上还是国家利益。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德国与中国的友好起初来自于清政府对德国军事装备的采购,北洋水师的很多武器就是从德国买的。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原有的地盘、资源和市场被瓜分,而德国如果想要重新崛起,就必然需要找到新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遥远的东方:中国。我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一战结束后的十年,中国出现了一次短暂的民族工业的春天,就是因为当时的欧洲被打的稀巴烂,而中国恰好可以为欧洲重建提供必要的资源、市场。
到了蒋介石执政时期,德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更是相互之间利益的交易,主要是武器市场和资源市场。德国发展工业和顶尖军事装备,就需要大量的稀有资源,比如稀土、钨、锡等,这些都是欧洲大陆紧缺的战略资源,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正好可以为德国提供这些。
另外欧洲人口少,市场小,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市场更是被瓜分殆尽,德国产品必须寻找新的市场代替,当时的中国有4亿多人口,比整个欧洲大陆都多,这么庞大的人口市场,德国自然不能放过。
在蒋介石这面,国内军阀混战,蒋介石需要统一其他军阀派系和围剿红军,就需要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德国的武器装备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用资源和市场来换取武器,也是现代很多国家正在做的事,所以说两国之间的经济是互补的,竞争关系小,而且离得又远,希特勒除非是傻子,才会和中国搞僵关系。
所以我们看到,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就有装备精良的整编德械师,而且还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帮助剿灭红军,德军也确实厉害,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向蒋介石献策的铁桶计划确实给红军造成重大的损失,才导致了后来红军长征。
到了抗战时期,虽然德国和日本成了轴心国,名义上是统一战线的法西斯国家,然而德国还是继续卖武器给中国,甚至派军官亲自上前线指挥,日本再三要求德国停止供应国民政府武器,德国明着答应,私下还是继续,这不是什么情义和报恩,完全是处于利益的考虑,毕竟放着这么大的市场可以卖东西赚钱,希特勒也不傻。
所以,德国对中国表现出的友好关系,并非道听途说的希特勒感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