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结发妻子于凤至一共生下了三子一女,张闾瑛是张学良的第一个孩子
,也是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唯一的女儿。
张闾瑛从出生起就受到了全家的万般宠爱
,在她满月时张作霖在帅府大摆筵席为她庆祝,更是亲自为张闾瑛取名字。
张闾瑛原本为张闾英,“闾英”二字取自“闾山”和舜的妻子“娥皇女英”
,因为闾山是张作霖发家之地,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由此可见,张作霖对于这个小孙女是多么的宠爱,一家之主都是如此,更别说张家的其他人了。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张闾瑛吧。
“要嫁就嫁布衣”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是奉两家父母之命结成的,这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张作霖在发迹之前,曾受到过于家的照顾,因此他也未曾忘记曾经的恩人。
一天,张作霖带着儿子张学良拜访于家时,无意间看到了一位长相清秀、温婉大方的女孩子,
他一问才知道这是恩人的千金,叫于凤至。
得知于凤至与张学良年纪相差不大,两人又都是该定亲的年纪了,双方不由得将话题转移到了儿女婚姻上,
两人一拍即合,遂定下了这门亲事。
因为于凤至从小便接受着西式思想的熏陶,对于旧中国的种种封建陋习表示强烈的反抗精神
,再加上于凤至从小便有“才女”之称,她文学上的素养让她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她对于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非常不满,起先她是强烈拒绝与张学良结婚的
,但迫于家族的利益与父亲的威严,便极不情愿的同意了这门亲事。
张学良与于凤至结婚后相敬如宾,婚后一年便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张闾瑛。
后来的几年里,张学良又与于凤至育有三个儿子。
《尔雅》有言:“东方之美者,在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因为闾山是张作霖发家之地,且珣玗琪也有美玉之意,
张学良便给三个儿子依次取名为闾珣、闾玗和闾琪,并且给女儿闾英改名为闾瑛。
张闾瑛的家庭地位并没有因为三个弟弟的到来而下降,反而更受宠爱了,
张家全府上下更是倾尽所有来宠爱张闾瑛。
每晚入睡前,张学良都会亲自哄着张闾瑛睡觉,他一有空便会来看女儿。
于凤至也对女儿倍加呵护,总是亲手给她做衣服穿,教她走路、说话。
随着张闾瑛的开口说话,于凤至便开启了对女儿的启蒙教育。
1919年后张学良离家进入东三省的陆军讲武学堂学习,
家中的大小事务便交由了于凤至主持打理。
张闾瑛幼年时期的大部分学习和启蒙教育,基本上是由母亲于凤至亲力亲为教导而成的。
张闾瑛与母亲于凤至一样的冰雪聪明,张闾瑛被从小有着“才女”之称的母亲教导成了一个大家闺秀。
张闾瑛在母亲的熏陶下从小便能熟背唐诗宋词,并且自己还能仿写诗词,
等到她七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去了小学读书。
可能因为张闾瑛是张作霖孙辈的第一个孩子,可能是因为她父亲是张学良,
当时不仅是张家上下很关注张闾瑛,当地还有很多其他人家也在关注着张府的千金。
1930年,年仅14岁的张闾瑛的照片还被当时沈阳《大亚画报》刊登了上去
,这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张闾瑛的关注程度。
张闾瑛本人是个非常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人。因为时人对于张府千金的关注度,和张闾瑛本人的知书达理,
当时许多豪门名流都想要与张学良结成姻亲关系。
来向张学良提亲的人简直将张家的门槛都踏破了,值得一提的是,
张闾瑛的那些追求者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了。
因为孔家家大业大,本就是大户人家,再加上有孔圣人后人的身份加持,
孔令侃与张闾瑛可以说是典型的门当户对,连张学良都非常满意孔令侃这个“准女婿”。
大家都说张闾瑛遗传了母亲于凤至的相貌和才智,但众人没想到的是,张闾瑛同时也遗传了于凤至对包办婚姻的反抗精神。
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张闾瑛并没有因为孔令侃的显赫家世和万贯家财而选择妥协。
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场婚姻,更是说出了那句名言:“要嫁就嫁布衣!”
张闾瑛的态度十分坚决,双方也不好再逼迫,这场婚姻只能作罢。
留学生涯
1933年,于凤至携四个孩子跟随张学良去欧洲考察。
他们先后历经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见识到了西方各种先进的工业机器,并且一路上体会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张闾瑛被西方国家的发达和先进所震撼,更加坚定了原本就想出国留学的决心。
此时张闾瑛已经17岁了,张闾瑛曾多次向张学良提过想出国留学的事,但张学良都以她年纪尚小为由拒绝了。
面对东西方巨大的差异,面对此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再面对女儿坚定的目光时,
张学良最终还是同意了,希望女儿真的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在征得张学良的同意后,于凤至便留在意大利照顾四个孩子,张学良将妻女托付给同在意大利的朋友齐亚诺后便返程回国了。
在多方的帮助下,张闾瑛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张闾瑛留学期间,尽管她在国外生活得非常如鱼得水,
但她也没有忘记远在国内的父亲,常常给父亲写信报告近况。
张闾瑛不仅在学业上大有所成,她还在学校里结识了自己一生的挚爱——陶鹏飞。
陶鹏飞与张闾瑛有着许多相似的兴趣爱好,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并且他俩还是东北老乡。
他俩不太一样的地方可能就是,张闾瑛是大家闺秀,从小便在锦衣玉食、众星捧月中长大。
陶鹏飞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没有张闾瑛那样显赫的
家世
和财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陶鹏飞开启了自己的流亡之旅
,随后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剑桥大学留学。
1936年,此时中华大地炮火纷飞,国内外形势都十分严峻,日本在东北成立“满洲国”。
然而此时的意大利却公开宣布支持“满洲国”成立,并且承认“满洲国”的独立主权。
这一举动无疑不让爱国将领张学良怒火中烧
,并且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破裂,张学良毅然与意大利外交部长绝交。
同年,张学良将妻子儿女们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生活
,张闾瑛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也是在这里结识了陶鹏飞。这一年,张闾瑛20岁。
她与陶鹏飞两人一见如故,两人迅速地开启了热恋期
,两人一起上下课、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俨然就是一对处在蜜月期的新婚夫妇。
巨大变动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国民党软禁起来
,从此开启了长达54年的监禁生活。
张闾瑛与陶鹏飞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张闾瑛给被软禁起来的张学良写信,
请求他同意自己与陶鹏飞结婚,但遗憾的是张学良并未同意这门婚事。
陶鹏飞和张闾瑛的学习成绩都十分优秀,都是同校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俩在剑桥大学顺利结束了学业后,获得了去美国进修深造的机会。
张闾瑛和母亲弟弟们一起前往美国生活,陶鹏飞也前往美国进行深造。
母亲于凤至一直对当年无法自己决定婚姻这件事耿耿于怀,现在看到女儿有了心仪的对象后,便十分欣慰。
他俩在美国留学期间,在于凤至的主持下陶、张二人结婚
,并且给张学良寄了封信告知这一情况,张闾瑛还承诺一定会带陶鹏飞回国看他的。张闾瑛真的是做到了那句“要嫁就嫁给布衣”。
陶鹏飞与张闾瑛便在美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因为此时于凤至已经在美国定居,
因此张闾瑛决定留在美国发展,更是为了照顾母亲。
就在陶、张二人的小家生活越来越红火后,母亲于凤至的身体状况确实每况愈下。
国内形势越来越严峻,想回国一趟都十分困难。
日军加紧了侵华脚步,故乡东北和在东北的家人们早已沦为了日本人的阶下囚。
丈夫张学良被软禁,昔日辉煌的张家也逐渐没落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噩耗传到于凤耳朵里,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于凤至虽然是一介女流,
但她心中仍然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整日操劳过度的于凤至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
为了于凤至的身体状况着想,
张闾瑛决定卖掉纽约的别墅,与母亲一起搬到了旧金山居住。
此时陶鹏飞在旧金山有一份收入可观的稳定工作,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也不会出现经济危机。
两年后,于凤至独自搬到了旧金山的郊区小镇居住,
在旧金山从事教育工作的张闾瑛无法陪同居住,只能等有时间的时候去探望母亲。
1961年,陶鹏飞夫妇受邀去台湾参加“阳明山华裔学人研讨会”
,此时张闾瑛终于有机会去探望三十年未见的父亲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
当张闾瑛向台湾当局提出想要探望父亲的提议时,竟然被直接回绝。
张闾瑛并没有放弃,在多次申请无果后,她找到了张学良的密友张群帮忙通融一下。
当时张群在蒋介石面前算是为数不多几个说得上话的人物,
在他的帮助下,张闾瑛终于争取到了与父亲一个小时的见面时间。
三十年过去,张闾瑛早已从当初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了如今已为人母的模样,
张学良才终于看到了这位让女儿数次写信求情的女婿。
这时的张学良早已两鬓斑白、行动不便,
短暂的一个小时很快过去,张闾瑛不得不再次与父亲道别。
晚年生活
回到美国后的陶鹏飞与张闾瑛在旧金山积极从事华人公益事业,也很关注华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经常为华人的权利发声,
他们夫妇二人在当地华人圈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并且他们二人谦逊有礼,乐于助人,也在当地收获了不少的朋友。
尽管他俩的生活越来越如鱼得水,但母亲于凤至的身体状况确实越来越不容乐观。
此时于凤至早已是位耄耋老者了
,她几十年未回到故乡,几十年未再见丈夫一面,而这几十年里都是唯一的女儿陪她度过。
她接连经历了丧子之痛,三个儿子,一个在二战期间精神失常死于败血症,一个死于车祸,一个死于肺结核。
儿子接二连三的离世加重了于凤至的病情,于凤至终于要撑不住了。
在漫长的异乡生活和疾病折磨后,103岁的于凤至于1990年结束了她漫长的一生。
也是在这一年,张学良结束了长达54年的监禁生活,张闾瑛终于得以与父亲张学良团聚。
1993年张学良决定在美国定居,父女二人的距离又近了一大步,张闾瑛经常携孩子去夏威夷看望张学良,每年生日都会为张学良祝寿。
大半辈子都在软禁中度过的张学良直到晚年才终于享受到了一点天伦之乐。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001年,这一年张学良逝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最爱的女儿张闾瑛在张学良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一直陪伴着他,让他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阖家欢乐。
张闾瑛也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长寿基因,如今已106岁高龄的她仍然健在。
虽然她没有做什么非常惊世骇俗的举动,但她也一直活跃在华人圈中,一直在为在美华人组织贡献自己的一点余热。
结语
作为张学良的女儿,张闾瑛无愧于“将门虎女”这一称谓。
她这一生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但她人格的魅力、对自由的追求、对封建的反抗,无疑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她,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她。
她这一生都在追求平凡而又自由的生命,她也确实做到了。
她早已摆脱了张学良女儿的身份,当人们提到她时,
想到的更多的不是她有如何显赫的家室和多有权势的父亲,而是她的优秀、她的教养和她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