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所在的时代,是一个乱世,
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便从一名小小士兵屡建战功,跻身于
后周
高级将领的行列,
更是取代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可谓是
乱世中的一个狠人
然而,赵匡胤的帝王生涯仅仅度过了十六个年头,
就在正当盛年的他,打算继续开疆拓土、攻取北汉的时候,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
(公元976年11月14日)这一天,他
竟突然猝死在了万岁殿中
赵匡胤已经五十岁了,以往征战时风餐露宿,平日里又爱喝酒,
突然去世,似乎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可赵匡胤死后,
继位的是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
,不是他儿子中的任何一人。
在这样不同寻常的皇位交接之下,
赵匡胤之死,就冒出了两个“谜团”
一个是
,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
“烛影斧声”
,与赵匡胤的死因有关;
另一个则是
,与其母杜太后遗言有关的
“金匮之盟”
了,这关系到北宋皇位的继承问题。
赵匡胤去世前,究竟发生过什么事呢?
继承人
为什么是弟弟赵光义
,而不是赵匡胤的儿子?
杜太后真的留下了“金匮之盟”吗?
赵光义之后,皇位继承人本该是谁?
是三弟赵廷美,还是赵匡胤之子,亦或是赵光义之子?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从赵家的情况开始说起。
01赵家的情况
赵匡胤家中共有兄弟五人
,老大赵匡济和老五赵光赞很早就死了,
赵匡胤排行老二;老三即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比赵匡胤小十二岁;
老四即赵廷美,比赵匡胤小二十岁。
《梁书·宝志》
收录的这样
一则民间故事
说,
后梁
朱温灭掉唐朝不久,黄河翻滚从河底掀出了一块古铜牌,上面写着:有一真人在冀州,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
当时人们盛传,这块古铜牌意指带有"弘"字的河北人士,子子孙孙将是真命天子,
结果豪门贵族们坐不住了,纷纷把家中儿子的名字连上了“弘”字,期盼着这样的好事能够砸到自家孩子头上。
正巧古铜牌问世时,河北涿郡刺史
赵敬
的家中,刚刚添了一个儿子,于是“跟风”给自己儿子取名为
“赵弘殷”
(宋宣祖,赵匡胤之父)。
时间一晃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大约到了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
朱家政权在内部经历了一场大混乱后,早已日趋没落,
很可能这个时候
赵敬已经去世了,
所以,这一年的冬天,赵弘殷从家乡涿郡保州出发,打算
去投奔赵王王镕,谋求个前途
谁料他刚走到定县,就遇上了一场大雪,无奈之下只好躲在一户人家的门前避雪,
被庄丁看见后,请进了庄园里热情款待,
这户人家姓杜,主人
杜爽
为人乐善好施,他见赵弘殷生得状貌俊伟又很勤快,便挽留他多住些日子,
几天相处下来,
杜爽越看这个小青年越喜欢,
便做出了一个
大胆
的决定:将赵弘殷招为女婿,将四女嫁他为妻。
此时比较落魄的赵弘殷没想到
,一场大雪会给自己带来这样一桩姻缘
,又见杜四小姐生得端庄贤淑,自然是满心欢喜,
就这样,穷小子娶了富家千金,过上了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
不过,赵弘殷并没有就此歇了求取前途的心,婚后不久赵弘殷带着新婚妻子再次上路,去投奔了赵王王镕,并因骁勇善战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赵王王镕归附于
晋王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
,李存勖与后梁作战时,王镕免不了要派兵援助。
一次赵弘殷追随王镕率领五百名骑兵增援李存勖时立下了战功,引起了李存勖的注意,于是将他留在洛阳掌管禁军。
不得不说李存勖很会挑人,赵弘殷作战十分勇猛,此后更是步步向前,前途一片光明。
五代十国乱世之中,
政权更迭十分频繁
后唐灭亡后,赵弘殷加入了
后汉
阵营;后汉灭亡后,赵弘殷就加入了
后周
阵营........
在赵弘殷忙于四处作战的同时,妻子杜氏却过得比较辛苦,一边担心丈夫的安危,一边又要照看年幼的儿子和女儿,
不幸的是,
长女与长子都不幸夭折了
,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这对夫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再生育儿女,
直到两人成婚约莫十年后,杜夫人才生下
次子赵匡胤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过了十二年之后(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生下了
第三子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
此后又过了八年(后晋被辽灭亡,公元947年),才轮到
第四子赵廷美
出生;
在赵廷美之后,杜氏还生过一个儿子赵光赞(夭折)和一个女儿。
也就是说,杜氏生下的七个孩子中,有三个孩子早夭,长大成人的则有三子一女。
这三个儿子中,
老二赵匡胤、老三赵匡义(赵光义)都坐上了皇位
唯独老四赵廷美
运气似乎比前面的两个兄长差了点,
莫说皇位,后来连王位都没能保住,
据《宋史·魏王廷美传》所说,杜太后"金匮遗诏"中明明要求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于赵廷美的,
可为何事情没有照着"金匮遗诏"中的安排发展呢?
02乱世闯荡
赵匡胤
年少之际,就已经表现出了异于常人之处,
骑马射箭的本领不同凡响,而且胆子很大,
一次,赵匡胤试骑一匹脾气凶恶的烈马,不料烈马一撩蹶子将他甩在了城楼门框上,
围观的人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都认为他的脑袋一定被撞碎了,
谁知他却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再次追赶烈马飞身跳了上去,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赵匡胤近乎莽撞的行为,母亲杜氏忧心忡忡,可又无可奈何,只盼着他年长后能收受性子。
比起赵匡胤,尚且年幼的三子
赵匡义(赵光义)
却让杜氏放心不少,
别看他年龄小,可脾气秉性却已经初见端倪,与二哥赵匡胤不同,赵匡义从小就很喜欢读书,
出身行伍的父亲赵弘殷则,没想到自己家里还能出现个有学识的儿子,这让他感觉很是欣慰,
他在外出征战时,无意于搜罗什么金银财宝,反倒四处寻求各类书籍带回家给三子赵匡义,
在父母悉心的培养下,赵匡义饱读诗书,
成了全家最有文化的人
即使没有兄长那样的江湖习气,赵匡义在与同龄的孩子玩耍,能让同伴们不知不觉地对他心生畏服。
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期,赵弘殷的仕途也在后唐、后晋、后汉的朝代更替中浮浮沉沉,
已经长大成年的赵匡胤渐渐生出了外出闯荡的心思,于是告别父母开始四处游历。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刚开始的时候,赵匡胤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他以为能通过父亲的关系找到个门路得到重用,
谁知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就连父亲赵弘殷的同僚好友王彦超都没有收留他,给了十贯钱打发他走,
多年以后,当赵匡胤成为皇帝,想起这段往事忍不住借着酒劲问王彦超:
联昔日来复州投卿,卿因何不纳?
王彦超的反应也是一绝,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下去了。
感叹一下,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胸怀容纳自己经受过的冷漠。
王彦超说得不错,如果他当年收留了赵匡胤,或许就没有后来赵匡胤投到郭威的麾下的事了。
赵匡胤北上邺都,正赶上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在此招兵买马,处处碰壁的他遂就投到了郭威的麾下。
此刻的赵匡胤不会想到,郭威即将由枢密使成为皇帝,更不会想到未来自己也会成为皇帝。
赵匡胤继承了父亲的那股猛劲,也同他父亲一样凭着战功步步高升,
等到郭威建立后周以后,赵匡胤这
个“
从龙之将
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他在后周初年已循军功升为滑州副指挥。
03赵家父子兵
原本郭威没有什么当皇帝的心思,他在乱世中也只是将赌注押在了后汉身上,
然而后汉王朝内部的文臣和武将之间斗争得十分激烈,最终演变到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
文臣和武将正式翻脸后,年轻的后
汉隐帝刘承佑
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反而经不住文臣的劝说,在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将领上朝的路上设下埋伏,杀掉了他们。
郭威本也在名单之列,幸好有人报信他才躲过一劫,
盛怒之下他带着人马打着诛杀奸臣的旗号杀向了京城。
刘承佑没料到郭威会逃过一劫,但此刻的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虽然有些后悔,却没能停止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下令:
杀光郭威的家属以儆效尤。
就这样,郭家在京城的所有人口,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在内,都成了刀下冤魂,无一幸免。
刘承佑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自己为郭威家人做了陪葬,还葬送了后汉的江山。
最终,郭威以稍平和的方式,取得了后汉王朝的统治权,建立了周朝,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
即使如此,家人遇难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在皇位上只坐了三年多的时间便去世了,
临终之前将皇位交给了养子
柴荣,是为周世宗
此时的赵匡胤早就投在了柴荣的麾下,柴荣继位后,作为其亲信的赵匡胤又被选入禁军。
这个时候,北汉得知郭威去世后,认为柴荣年轻势弱,趁机联合契丹打了过来,
柴荣根本就不怕,带着赵匡胤等亲信前去迎敌,
在这场后周与北汉的战斗之初,后周军队打得有些吃力,柴荣险些命丧于此,
幸好赵匡胤与柴荣的妹夫张永德勇猛无畏,带着将士们不断冲杀,最终反败为胜击退了北汉军队,
赵匡胤也因功,得以升任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正式跻身于后周重要将领之列
随着权力的日益增长,赵匡胤的眼光也越来越长远,
他深知在乱世中
亲信不可轻信
的道理,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家族,
因此将他的父亲赵弘殷、三弟赵匡义先后拉上了后周将领行列,赵家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开始显赫起来。
据说一次赵弘殷半夜才领兵返回,正碰上赵匡胤守城。
但赵匡胤因为职责所在,即使听见父亲的叫门声,也不肯放他进城休息,直到天亮后才为自己老爹打开了大门,
这事被柴荣知道后,颇为感动,所以被赵家也是格外厚待。
后来赵弘殷去世了,在后周朝堂上穿梭的仅剩下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二人,他们的晋升速度是越来越快,
至于赵家老四赵延美,应该是因为年少的缘故,还没到入朝的年纪。
周世宗柴荣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一代英主,当年他立志要在三十年内: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在三十九那一年得了急病撒手人寰了,年幼的
柴宗训
继任为皇帝,由其姨母兼养母小符太后垂帘听政。
柴荣不会知道,他死后不是很久,儿子的皇位就被自己生前最欣赏、最信任的大将赵匡胤给夺去了。
04「陈桥驿兵变」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正当汴梁城里的
后周
百姓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时候,
镇州、定州
同时
传来十万火急的军情:
契丹人勾结北汉打过来了!
使得年仅7岁的
小皇帝柴宗训
、垂帘听政的
符太后
,顿时没了主意,
慌乱之中,竟无人质疑这条消息的真伪,宰相
范质
更是觉得当务之急是赶紧派兵过去抵挡........
毫无疑问,这项重任落在了
赵匡胤
头上。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领大军在官员和百姓们的目送下,离开了京城,
当天日落前到达了距京城四十里的
陈桥驿
这一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天.......
一名叫做
苗训
的人,声称他看见夕阳旁边竟又出现了一轮太阳,两日互相争斗了许久.......
嗯?大伙儿听到这话纷纷抬起了头,此时天上只有一轮太阳,那会儿发生了什么也没人注意......
.莫非是苗指挥使眼花了?
苗训也不理会众人什么表情,拉过赵匡胤的幕僚
楚昭辅
,煞有其事地对他说:此天命也!
就这样,两人的对话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营地,
在有心人的“指点”下,将士们更是深信:
这是天命有兆,应该立赵点检为天子.......
只有当年参与过郭威将军称帝的老兵老将们沉默不语,心里暗暗点评:
赵点检这上位路数比当年郭将军高明了不少。
奇怪的是,营地里如此嘈杂,
赵匡胤的营帐中竟毫无一丝动静
直到第二天早上,赵匡胤被闯进营帐中的将士们披上了一件“黄袍”后,才悠悠转醒.......
就这样,赵匡胤
勉为其难地
被拥立为帝,当日便率大军返回了汴京城,无人再提去打契丹的事,
大伙儿脑瓜又不呆,很快就明白这是被拉去陈桥驿
搭“戏台子”去了
,现在”任务“已经完成,自然没有什么契丹人来入侵的事。
当宰相范质得知大军返回后,瞬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悔恨得指甲都抠进了另一位宰相王溥的手里,痛心疾首地哭道:
仓卒遣将,吾济之罪也!
然而事已至此,后周群臣只得以君臣之礼迎接了这位新任帝王,
唯独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韩通
于仓促间想率兵抵抗,
但还未及召集军队,行至当街被军校王彦升发觉,追至韩通家,将
韩通夫妇及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杀死
三岁的幼子和四个女儿幸存
(注:这种说法来源于《韩通墓志》,笔者没找到墓志原文资料,值得推敲的是,王彦升对韩家成员的面目竟能分辨得如此清楚、迅速,世人怀疑很可能这是有预谋的。)
不管怎样大局已定,
“禅让”一幕再次在历史上重现: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中拿出一份“诏书”,宣布周恭帝禅位赵匡胤........
之后,孤立无援的周恭帝柴宗训和他的养母小符太后,凄凄惶惶地迁居到了西宫。
这一天起,
历时一百八十余年的北宋王朝开始了
那么,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否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呢?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条来自野史
《东都事略》
的记载,
据说赵匡胤篡位后,有人立马飞奔去赵府向杜老夫人贺喜说:点检已作天子!
谁知杜老夫人听后脸上竟毫无惊诧之色,只是淡淡地说道: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如果真的发生过这么一码事,那杜老夫人的意思就很明了:
赵匡胤想做皇帝,这在家里也不是什么秘密。
关于赵匡胤于陈桥驿起兵这一段史料,还有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赵光义有没有参与?
据《宋史》记载
,这一天: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
也就是说,赵光义也参与了这次行动,但只是进入营帐内唤醒哥哥赵匡胤。
但在
南宋李焘创作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却
加深了赵光义的作用
,原文是这样说的:
太祖醉臥,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震原野。普与匡义入白太祖,诸将已擐甲执兵,直扣寢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太祖惊起披衣,未及酬应,则相与扶出听事,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於马前,请以剽劫为戒。(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
也就是说,陈桥驿兵变时,“市不易肆”,士兵们入城秋毫无犯,是赵光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后,赵匡胤才约法立誓。
不过,
王禹偁(宋初有名的直臣)的《建隆遗事》却说
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
——《邵氏闻见录》卷七引《建隆遗事》
一个“惊”字说明,赵光义压根儿没参与陈桥兵变........那时,他正留在开封城里陪母亲杜氏。
这件事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也反映出现存的官修宋史,有些是做过更改的。
据载,赵匡胤的《太祖实录》是有两个版本的,一个是太宗时期的原始版本,叫作《旧录》;另一个版本,叫作《新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说这是修改三次后的版本。
癸未,以吏部侍郎兼秘书监李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洎,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张佖、范杲同修国史。
先是,上语宰相曰:「太祖朝事,耳目相接,今实录中颇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
因言:「太祖受命之际,固非谋虑所及。昔曹操、司马仲达皆数十年窥伺神器,先邀九锡,至于易世,方有传禅之事。太祖尽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宝,非有意也。当时本末,史官所记殊阙然,宜令至等別加缀辑。」故有是命。——《续资治通鉴长编》
如果,赵光义对陈桥驿这段历史进行过“润色”,
那么野史上广泛流传的“烛影斧声”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呢?
05“烛影斧声”的故事
其实,关于
「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它最早出自南宋李焘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但不是李焘本人所写,而是他转引自宋人笔记《续湘山野录》。
赵匡胤死前发生过什么事呢?
据《续湘山野录》说:
十月十九日那天,京城忽然下起了一场大雪,夜里赵匡胤便将弟弟赵光义喊进了宫,兄弟俩摒开宫人,自在饮酒赏雪说话儿。
宫人只能远远看见,烛影下赵光义的身影是“
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
兄弟俩这小酒一喝,竟喝到半夜才尽兴,
这个时候殿前的积雪已达数寸,赵匡胤便拿起
“柱斧”
,一边戳雪一边看着赵光义大声说:“好做,好做!”
说完就解带就寝,眨眼间便“鼻息如雷霆”,呼噜响震天。
这一夜赵光义也留宿在了宫里。
谁料这样一个温情的场面竟然成为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约到五更时分,宫人突然发现赵匡胤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没了气息,“帝已崩矣”。
之后赵光义便即位了。
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故事。
正是这个故事,让世人对赵匡胤的死因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了哥哥,
也有人在这个故事里添加了”花蕊夫人”这个角色,是这么说的:
赵光义对哥哥的宠姬花蕊夫人甚是垂涎,调戏她时被醒来的赵匡胤发现,赵光义又惊又怕便下了杀手。
可无论史上哪一位被称为”花蕊夫人”的女人,根本就没活到过开宝九年,显然这就是没有根据的乱牵扯之语。
那么,
宋太祖真的是被赵光义所弑杀的吗?
06赵匡胤猝死,赵光义继位
赵匡胤的猝死和赵光义的继位,其内幕究竟如何,这是千古难解之谜。
越是难解之谜,越是引起人们的兴趣。
我们先说一下
宋朝宫廷中经常出现“柱斧”,究竟是何物?
按照史料上的记载来看,
不会是部分观点认为的柱拂子、拄杖之类的这样大一些的器物,否则无法解释为何宋朝皇帝要随身携带;
但这个物件应该有一定的杀伤力,据《宋史》说,赵匡胤曾举起柱斧打掉了大臣两颗牙齿;
宋太祖还曾用此物图上画过一条界线,
由此可见,“柱斧”应该是一种古代的文具,用来镇纸或者把玩,
不符合
“弑君之器”
的标准,
所以这个故事只是个故事而已,没有可信度可言。
不过后世并未因此就打算放过赵光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宋太宗未对哥哥下手,但他是有阴谋、做过手脚的。
理由是:
一,
据史料记载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九年的活动轨迹来看,这一年他精力充沛,频繁出巡,甚至从未有他生病的记载,若说是饮酒贪杯引发的猝死,可他一向比较节制,故病死之说不大可信;
二,
据《宋史·马韶传》说,马韶夜观天象后来见赵光义的亲信程德玄,对他说:明日乃晋王(赵光义)利见之辰。结果马韶就被关了起来,仿佛说了什么不该说的“秘密”;
三,
是司马光所著的《涑水记闻》中所言,赵匡胤去世时,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召赵德芳”,可王继恩并没喊来赵德芳,却私自通知了晋王赵光义。
当然,宋皇后的举动也很奇怪,按常理来说,她此时应派人去通知赵匡胤的长子赵
德昭,
毕竟赵德芳并非长子,
究竟是宋皇后别有用心,还是赵光义早有预谋,是很难说得清了。
然而,从客观上来说,
赵光义是北宋王朝当时最适合的继位人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赵匡胤去世时北宋离完成统一还远着呢,此时还有吴越国、福建陈洪进以及与契丹勾结的北汉,
这种情形下,在军中毫无威信可言的两个皇子赵德昭、赵德芳,谁能震慑出一帮从乱世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将领们?
看五代十国时期,有几个开国皇帝不是从功臣爬上帝位的,就连赵匡胤本人都是如此,
倘若北宋皇位交给儿子,他当年逼迫周恭帝禅位的一幕,会不会重演在他儿子身上就难说了,
因此,赵匡胤很可能也是乐于将皇位传给弟弟,以保大宋基业。(
三国时期孙策也是这么选择的
即使如此,也无法说明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但是没人想到,这件事居然将去世多年的杜太后牵扯了进来........
07“金匮之盟”的故事
赵光义登基后,十分“慷慨”地将弟弟廷美封为齐王,封皇侄赵德昭为武功郡王、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可他的帝王生涯,从他出现在“烛影斧声”的那一天起,令人疑心重重的事情就一直没有断过。
很显然,即使他摆脱了“弑兄”的嫌疑,却无法改变自己无诏夺取侄子皇位的事实,
人们不买账啊~
结果,两个
皇侄相继不明不白地死了.......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祖长子、二十二岁的赵德昭拔剑自刎;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宋太祖次子、二十三岁的赵德芳病死;
据《宋史》称,赵德昭、赵德芳死后,宋太宗都亲临他们的府邸,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至此,赵光义又将自己陷入新一轮的非议中,
正当他为此事头疼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此人就是被后人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赵普。
赵普是宋王朝的开国功勋之一,他在陈桥兵变时立下了大功,后来又在赵匡胤一朝做了宰相,
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赵匡胤对自己这个昔日好友渐渐不满起来,后来在开宝六年将其免相贬去河阳做了地方官。
赵光义登基后将赵普召回,让他担任了太子太保一职。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赵普因多次遭到老对手卢多逊的排挤,即使回到了京城仍是郁郁不得志。
这一切,直到他向太宗上书讲述“金匮之盟”的故事后才改变。
据他所言,早在大宋开国之初,
杜太后就要求赵匡胤
不重蹈后周覆辙,
将皇位传给弟弟
。(宋史廷美传里则说,杜太后要求赵匡胤死后传位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再传弟弟赵赵廷美)
据《宋史》又说,赵光义依赵普之言到后宫找寻,果然拿到了那只装有杜太后遗言的金匣,
于是,他的皇位继承权终于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合情合理合法的解释,
赵普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重归相位。
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为何此事据南宋李焘所言,只见记载于《新录》,不见于《旧录》的缘故,
“金匮之盟”公诸于众的时间,是在宋太宗称帝六年之后
08杜太后的遗嘱很奇怪
杜太后留在史书上的事迹不是很多,
但她留在史书上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番话,据正史的记载,应该是她在人生即将结束的时候留下来的。
这番话无论真伪,都牵涉到了宋王朝传承的最大谜案:“金匮之盟”。
可她完全不像是个会操心儿子皇位的人,
当然,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就排除她留下
“金匮之盟”
的可能性,
但是,难以说得清的是,若是照金匮之盟所说,赵廷美这个
“内定的皇储”
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可他为何提出要逊居赵普之下呢?
哪有未来的皇帝要屈居臣子之下的道理?
赵廷美结局也很凄凉
,他被赵普“揭发”欲与卢多逊图谋不轨,
卢多逊被流放,
赵廷美先是和家人一起被幽禁在家里悔过,后被剥去王位贬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三十八岁的皇弟赵廷美
“忧悸成疾”
,逝于房州。
令人震惊的是,
赵廷美死讯传来,虽然宋太宗哭得哀伤,但丧事办完后他竟向宰相们痛说家史:
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军器库副使廷俊。朕以廷美故,令廷俊属鞬左右,廷俊泄禁中事于廷美。日者西池窃发之谋,若命有司穷究,则廷美罪不容诛。朕止令居守西洛,而廷美不悔过,益怨望,出不逊语,始命迁房陵,以全宥之。至于廷俊,亦不加深罪,但从贬黜。朕于廷美,盖无负矣!
啥意思?
意思是说,赵廷美根本就不是我娘老人家生的儿子,他的生母是奶妈耿氏,耿氏后来还改嫁给了另一个姓赵的,又生了个儿子叫廷俊……
这段记载于南宋杨仲良撰写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然而宋朝官修的《宋史》里写得很明白: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赵延美就是赵匡胤、赵光义一母同胞的弟弟,
不过《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史料,但鉴于南宋皇室都是赵匡胤一脉,究竟是不是有这么一档子事还真难说。
根据上面这些史料来说,
“金匮之盟”一事着实有不少漏洞。
即使杜太后偏爱赵光义,但是“
兄终弟及”理由很难成立,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的长子虽然才刚几岁的年纪,但赵匡胤本人正当盛年,才三十几岁而已,
按照逻辑来说,未来还有很多年的时候等待着赵匡胤的儿子长大成人,
哪有当母亲的,认为儿子会早死,孙子难成大器的?
更离奇的是,如此重要的遗言,杜太后不找旁人,不找群臣交代,
却找来一个外人赵普来说,这关系到北宋皇室的未来,自己的儿子赵光义、赵延美为何没有在当场呢?
这在情理上很难站得住脚,显然所谓“金匮之盟”是赵普为了迎合太宗捏造出来的可能性更大,杜太后未必就留下过这样的遗言。
而且,我的个人观点是,之所以牵扯上赵延美,
是因为想凸显出杜太后确实是为了所有儿子着想,而不是单单想到了三子赵光义。
回过头来看,
我们或者能猜测出这样一条若隐若现的脉络
宋太祖猝死是意外,他也没料到自己会死,而且从未册立过继承人,
赵光义也许没有弑兄,但他却抢了侄子的皇位。
赵光义称帝后,弟弟赵延美、两个侄子都成了他的心腹之患。
两个侄子的突然去世,让赵廷美心生警惕,本想避避锋芒,谁知还是被找出了茬,
若非皇帝授意,赵普怎么可能有那个胆子针对皇帝的弟弟。
赵延美死后,宋太宗宣布他不是自己的亲弟弟,本来就无缘皇位........
北宋王朝的第一次皇位交接,就是在这样两个谜团中进行的。
不过,兜兜转转一百八十多年后,赵匡胤的皇位又回到了其后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