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浩 曹学平 北京报道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医中药更像是“慢郎中”。“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未断,传承至今而相承。这里面固然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中医药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2月11日,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新生态·新未来——2024中国医药大健康产业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郭伟就中医药与急危重症话题作了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郭伟)
中医药发展与智慧沿革
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博取众长,融通致用,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实践经验结晶,体现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郭伟介绍道,“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他首次提出了六经辩证的思路,对高热、结胸、出血、暴泻、厥逆总结出系统的理、法、方、药,其中很多急救方子沿用至今。特别是清肺排毒汤,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里记载了很多关于急救处理的措施。其中,整复下颌关节脱位的手法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法一模一样。”郭伟表示,不仅如此,孙思邈还开创了用葱管来导尿治疗尿潴留的先河,这比1860年法国人拿力敦医生用橡胶管导尿早了1200多年。此外,孙思邈提到的“备急方”“仓公散”“还魂散”,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作用,而这些又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还有现在被广泛应用的“玉枢散”,充分体现了中药可以实现一个药多靶点解决多问题,我们称之为“集束化治疗”。可以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也将继续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世界卫生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急危重症”通常是指患者所得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应当尽早进行医疗干预,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或导致其死亡。我国古代名医大多善于治疗急危重症,为我们今天治疗急危重症提供了思路、方法和借鉴。
郭伟介绍了中医药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实践。比如,秋冬季是感冒、腹泻多发的季节,通过针灸,患者体温很快就能降下来,腹泻也会得到有效抑制。现在很多人习惯熬夜,睡眠质量不高,经常会眩晕,化验检查的数据可能没有异常,但针灸却能快速缓解症状。肾绞痛几乎是让人听之色变,杜冷丁、吗啡都不一定能起到理想的效果,针灸却能让疼痛快速减轻。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肾绞痛的成果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发表,这也意味着,针灸治疗是已经得到世界认可的。
“中医药对于慢性疼痛也有奇效。比如,关节损伤是我们很常见的情况,西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使用非甾体类药物给患者止痛,或者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采用手术换关节的方法治疗。中医疼痛科却可以通过针灸或小针刀的疗法,快速缓解病症。这里面蕴含的是‘先破后立’的原理,通过破立,使得气血输送通畅,缓解疼痛。”郭伟说。
郭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用非药物疗法减少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的应用,比如推拿、敷熨、放血、拔罐等。对于一些恶性高血压等急症,放血可以快速缓解症状。还可以促进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改善,有助于ICU重症肺炎患者的排痰,改善血气,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
中西医结合与前景展望
G20峰会明确提出,细菌耐药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全球问题。而这也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前进方向——通过西药抗菌药物和中药联合,治疗广泛的、严重的耐药菌。
青蒿素,我们并不陌生,但说到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的灵感来源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却让人有种“梦幻联动”之感。可以说,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医药对世界的贡献。
此外,全世界拯救脓毒症运动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但直到现在,脓毒症的死亡率依然在百分之三四十,这也是困扰全球的一个难题。中南大学的邱海波教授,做了血必净的脓毒症治疗,28天死亡率有所降低。成果也发表在《JAMA》上,得到了全球认可。
并且,针对金葡菌、绿脓菌,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也获得了国际期刊的认可。
如今,AI时代已然来临,中医药也在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通过大数据、AI技术培养模型,陪伴年轻大夫辅助诊疗,共同提高诊疗能力。“我们现在也在和中国联通智慧医疗共同开发这样的数据模型,实现中医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效结合。期待中医药继续为中华儿女保驾护航。”郭伟如是说。
(编辑:曹学平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