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1.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实事求是”
11月29日一早的高铁,不用三个小时就到了长沙,中国高铁的速度令人惊叹!
走出站台,就闻到长沙臭豆腐的味道,接受不了。
昨天已经提前预约,下高铁后直奔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所在地是湖南的大学区,人和车都很多,处处可见大学生,看见他们的青春活力,方觉自己已老。
历数中国的著名高校,有21座学府拥有百年以上的校史。然而,究竟哪座学府校史最长呢?非长沙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莫属。湖南大学的前身,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宋太祖时期的岳麓书院,建院时年公元976年。在中国独一无二,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
广场上一幅巨大的白色毛主席雕像,底下的日期是1979年9月9日,伟人离开我们的那一天。
塑像的背后是红底白字的牌子,上写“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欢迎您”,牌子下面的石碑是毛主席那首很著名的诗《沁园春长沙》。
人从众,到处都是人,我以为这时出门是淡季,却不知道长沙旅游是不分淡旺季的,全年都多人。
先看看岳麓书院的历史: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山长周式,赐 “ 岳麓书院 ” 额,岳麓书院遂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乍一看,那个“岳”字的繁体字有点像“监狱”的“狱”字。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
元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书院毁于战火。
明朝宣德年间,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
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及其弟子先后至此讲学,传播心学。明末,东林学派高世泰讲学书院,岳麓学术传统重新得以发展。
岳麓书院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就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前身。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的历史演变,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动缩影。
从宋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代代流传,先后涌现出王夫之、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杨昌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
岳麓书院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营造出庄严、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深刻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理念。
走进岳麓书院,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宋朝真宗皇帝御书的门额,而是一个规制并不见高大的戏台子,整齐肃穆的读书重地,忠孝廉节的文脉赓续,为何在跨进前门不逾两三米处,建一个颇具湖湘风格的亭台,名曰赫曦台。原来这台子和书院一样,是有千年故事的。
“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因年久失修,后人便在岳麓书院内修筑现今的"赫曦台",表达缅怀。
穿过高耸的牌坊,步入书院的深处,光影透过枝丫洒在青瓦墙上,空气中弥漫着静谧与肃穆,虽然有人声,但比起其他景点,这里能让你情不自禁地压低说话的语调,仿佛让人瞬间回到古代学子苦读的岁月。
书院内现存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主要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教学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教学斋、办学斋等。其中,大门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门两旁悬挂一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门前立有一对方形柱,风格简约大方。
大门之后,即为二门,采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便于通路。
跨过简朴而不失庄重的大门和二门,学门深似海的感触油然而生。
书院内的树木很茂盛,低矮的花丛很少,皆是粗拙的树干,让你不由得生出严肃的气氛来。高拔的樟树如同遵守古礼的守门人,垂首鞠躬,把人们请进了巍巍古院。又行进数百米,便沉浸在“万壑树参天”的境地。几棵高大的银杏树向天空展示它的金黄。不知名的鸟儿在颇有树龄的老树树冠中和书院中来回又扑腾,动静结合非鸟们莫属。
岳麓书院讲堂,布置在书院中轴线中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
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赏议。100多年前,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进步学生,也曾多次在这里踯躅。在他心中,虽然圣贤已千古,但“实事求是”就是真正的老师,是岳麓书院的精华。
这位青年进步学生,就是后来成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不但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更是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现的根本途径。
始创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1917年,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彼时,青年毛泽东曾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其熏陶。
讲堂正中央巨幅匾额“学达性天”是康熙御笔。
讲堂中央下方巨幅匾额“道南正脉”是乾隆御笔。
讲堂正中白底黑字是《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拭撰,它阐明了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该文是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写的。
讲堂两侧墙上的对联
上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讲堂左侧墙面的石刻是书院的学规。
讲堂南北两壁所嵌的“忠、孝、廉、节”与“整、齐、严、肃”的大字碑,细细琢磨每个字的意味,都可窥见古书院对学子的谆谆教导与境界引领。且不谈“忠孝廉节”是学子“做人”的基本要求,“整、齐、严、肃”诠释了做学问要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道理。古人的求学之道与求学之理是我们做学术、搞研究应当学习的对象。剥除庞杂繁复的功利与浮躁,沉心静学,意坚志远。当我们理会到讲堂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知书究理时,复观乎堂之内外,木几石凳都印刻着学者的求知之情,这时,一种“求学”的朴素美,就荡然于心了。
整齐严肃,忠孝廉节这八个字成为是湖南大学的校训。
在讲堂左右两侧矗立着南北二斋,长条形的设计,很有纵深感,分别是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办公、学习、生活的地方。
学斋中间有天井,天井两侧的走廊连接各房间。
还有一口水井,谓之文泉,文如泉涌之意。
讲堂后面的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岳麓书院的藏书建筑。宋时称“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清代中期就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现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使用,藏书数量逾五万册。
二侧的汲泉亭和拟兰亭相对而立,汲泉亭后面是百泉轩,百泉轩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百泉轩有“斯文一派”横额,有《重修百泉轩记》一文。
百泉轩外侧就是园林部位了。园林建筑有百泉轩、麓山寺碑亭、碑廊、自卑亭等。麓山寺碑亭则位于园林南侧,亭内立有著名的“麓山寺碑”,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
精致小巧的园林设计是岳麓书院建筑美的体现。地势缓升,大门、讲堂、御书楼位于中轴线上,湘水校经堂与百泉轩分列左右。屋舍主次有别而不死板,草木落植其间而不纷杂。看过一些寺庙皇宫,虽也有园林,但或重简朴肃静,或重碧宫丹阁,往往忽视自然美的呈现。寺庙常常营造“禅”的氛围,香烟袅袅、木鱼叮咚,一二僧人执帚轻扫,佛音在红色寺墙间绕梁不息,使人生产生出世的缥缈感。皇宫则更为严肃刻板,往往一树一木的布置皆要讲究。整体的面积也更宏大更震撼。石狮子、白玉桥、琉璃瓦,大工大匠的技艺使人们震撼,只是金碧辉煌的宝殿与尘世离得稍远了。
岳麓书院这种朴素且洋溢着求知的美就显得特别了。岳麓书院的景致契合着古人“淡泊宁静”的求学、求知的意境,因此独处深林却也不显得孤僻自哀。讲堂中央高悬“学达性天”鎏金木匾,漆木黑檐、砖石白壁,时隔百年也隐隐听见前辈学者危坐此间,览卷问学之声。学达性天,盖“学”不在于利禄,而在于对天理的把握。天理,即人存在于这个世界向上向前求索的真理明境,穷尽一生探索天理的本真,理解“天命”,达到一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之中,景色宜人,这里竹木掩映,小桥泉池,碑廊环绕,亭轩别致。著名的岳麓书院八大景观,就分布在这点金聚萃的院里院外,在散布园中的古建筑中,岳麓寺碑亭以造型独特而著称。
而拟兰亭的后面则是三进的小院落,这里容纳着慎斋祠、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祠、濂溪祠、四箴祠六座祠堂。
屈子祠,则以错落有致、前庭后廊的独特风格备受瞩目,而碑廊中大量珍集的古文石刻,恍如时光淬炼、熠熠生辉。
屈子祠门外有一片开阔地,有水有小石桥,银杏正黄,红叶正红。
此外,书院内还有时务轩、赫曦台、山斋旧址、碑廊(书院办学千年,留下很多有价值的碑刻)等纪念建筑,错落分布于庭院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院的池水倒映着斑驳的建筑,水中有飞檐和蓝天的影子。站在水边,让人感受古人“问道于书,悟道于心”的智慧。
正因为岳麓书院背靠岳麓山,处于山麓之上,所以从大门往书院纵深走,隐约有步步登高的感觉。
如果你站在后门外的崖墙之上俯瞰岳麓书院,但见楼台琼阁,翘檐云墙,亭廊轩榭,气宇非凡,通古达今,博大精深。
书院不仅建筑古朴典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朱熹、张栻、王夫之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精神追求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清代学人所撰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生动地描绘了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盛况。
参天古木郁郁葱葱,淙淙溪水潺潺流淌,历史古迹熠熠生辉。岳麓书院,是书香与古韵交融的见证者,从飞檐翘角的屋顶,到庭院深深的青石小路,每一步都在讲述悠长的历史故事。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是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在这里求学的人们真是有福了。
千年书院穿过历史的云雾,在政治、战乱、灾害中延续星星之火,将古仁人足履所踏、开声明义的故地直观呈现,给现代人以瞻回往顾的契机。这座千年学府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华夏大地,记录着辉煌过往,续写新的文化篇章。真可谓“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4582 图53 202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