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初,备受关注的海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出炉,其中就有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民大附中”)。

民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路。学校成立了中学科协、英才学院,还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教建立了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十余类特色课程群,探索大中贯通培养模式。

同时,民大附中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创新人才培养答卷:学校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赛事中累计获奖近400人次。从民大附中毕业的学生里,有人在中学时期就发表过人工智能方向的论文,有同学大学伊始便担任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有同学成立了科技工作室,把2人的团队扩建至80人......

01

全国夺冠!累计获奖397人次

提到民大附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就一定绕不开机器人团队,离不开“好耶战队”。

在民大附中,机器人团队代表“好耶战队”简直就是明星一般的存在。这个“骁勇善战”的队伍,曾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北京赛)——空地协同对抗赛中取得过四连冠的壮举。

今年8月,“好耶战队”代表北京市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空地协同对抗赛全国总决赛,最终凭借卓越的技术、精湛的操作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高中组队伍斩获全国总冠军,初中组获得全国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在机甲大师、机器人、无人机设计上实力超群,在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全国信息学奥赛、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赛事中累计获奖397人次,累计获国家级一等奖38人,市级一等奖125人。近四年来,学校科技教师共开展科技教育类课题研究39项,获得各类赛事优秀辅导教师、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69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大附中2023届毕业生覃俊佳同学,整个高中阶段,覃俊佳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加入科技协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建团队,参加比赛,多次获得过世界机器人大赛冠军。在覃俊佳同学看来,真正的创新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技的进步。于是在校期间,他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发表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方向的论文。正是因为这些创新实践成果,让他顺利拿到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从民大附中走出去一批又一批像覃俊佳同学一样,致力于投身科创研发领域的莘莘学子,他们具备较强的科创能力和发展潜力,许多学生进入国际、国内的顶尖大学深造,在大学中同样取得丰硕的创新创业成果。这些成绩体现了学校在科技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彰显了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大实力。

02

十余类特色课程群

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民大附中初一年级的马艾米同学提起已经过去一个月的航天科普基地之旅,还依然很兴奋,那次课程中,马同学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航天器实物,填写综合实践学习任务书,还体验了太空舱、月球车以及模拟火箭发射等互动项目,通过折纸的方式生动地体验了太阳能电池翼展开折叠的过程......“这次航天馆之行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参与,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马同学这样说道。

民大附中的老师向我们介绍,这样的创新实践课程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多年来,民大附中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力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成长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以“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科学领域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为基础培养目标,设置人文素养“铸魂”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自然科学“强基”课程、学科实践“拓展”课程”、科技创新“卓越”课程等特色课程群。

同时还开展了指向科技人才基础培养的特色课程关联性建设,初步建设了“数学-科技”“物理-科技”“化学-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四大课程群,各课程包含该学科课程建设以及以该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课程,每个课程群均下设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卓越课程三层课程。

以“人工智能+技术”课程群为例,基础类课程中包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算法与数学,主要聚焦在国家课程的校本特色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拓展类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学科”的跨学科课程,发挥人工智能优势,融合多学科,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人工智能初步”课程,包含人工智能引导、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应用等,涉猎人工智能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知识;“人工智能进阶”课程,包含自然语言处理应用、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聚焦较尖端的、较专业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卓越类课程聚焦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基于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培养机制,实现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高的平台,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走入领域,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此外,民大附中挖掘校内外各类资源,开发多种科技类综合实践活动及科普主题活动,形成十数门科技类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还保障每周4课时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保障全体学生每周2课时修习科技必修课程。

民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从浅到深、从基础到精尖的进阶课程设置,以科技领域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为目标和方向,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力,具备交叉学科培养潜质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03

大中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科协+英才学院

贯通衔接,培育创新人才“后备军”

今年5月,民大附中2025届“苗圃计划”的学员们,历经长达六个月的深入调查、细致研究与反复调整,成功设计出了一系列基于校园与生活实际的初步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聚焦于垃圾处理、节约用水、环保节能以及教学用具改良等日常问题,展现了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同济大学四位专家来到民大附中,对学员们进行了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同学们不仅得到了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也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变得更加明朗,专家们提供的宝贵建议,也让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少走了弯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大附中在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坚持“贯通衔接”和“一体化”的原则。除了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以外,民大附中还开启了北京大学“博雅计划”、中央民族大学“知行计划”等多个“大中一体化”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实行双导师指导制,通过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和渐进式的成长路径,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科学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其中,“苗圃计划”已有十余年历史,培养近400多名优秀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进入清华、北大、同济等国内一流大学。

2023年10月,民大附中联手中科院、北京科协、中央民族大学等科技及高校资源,成立了民大附中科协和英才学院,是北京市第三所成立中学科协的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民大附中英才学院自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同学们前往中科院物理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植物所和兴隆天文台等科研院所,开展涉及多个科学领域的科普学习活动,邀请相应院所专家教授为学生亲自授课,进行实验演示、答疑解惑。同时还带领学生参观科学研究设备和实验室,了解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流程,零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保障科技课程和科创项目的有效落地,民大附中不断开拓资源,形成稳定且开放的“教育平台-科技协会-创客中心-科技社团”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驾护航。

在这些平台里,学生们可以尽情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可以亲手设计并制作各种工业设计作品,还可以深入探索机器人的奥秘,搭建自己的机器人,并为其编写程序,赋予其生命。无论是制作一个能够自动避障的小车,还是开发一个能够识别手势的交互系统,学生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编辑 | 京教君

素材来源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推荐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