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投资上的得与失做了些文字反思,分享在公众号,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反思自己造成严重亏损的决策,绝大部分都是FOMO型投资。有句话叫,“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处”。但大部分新手,往往是反向操作:人声鼎沸时进场,无人问津处割肉。
巴菲特老爷子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但在未经过训练的情况下,普通人的心智和情绪往往是:别人恐惧你更恐惧,别人贪婪你更贪婪。
大家都在抢购,情绪大概率被FOMO主导,亏损是大概率的事情,比如10月8号的大A,比如21年的楼市股市。
资产价格大涨的流动性宽松时期,担心通货膨胀和法币贬值,抢购各类资产,潮水退去后,只剩一地鸡毛。
若是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尚可血亏出售,回一点本;
若是流动性不好的,譬如非上市公司股份、收藏品,那就几乎是血本无归了。
复盘了取得了不错收益的投资,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己看得懂的标的,在某个阶段被市场报了低价,因此能以合理偏低价格买入。
在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5年、10年市盈率分位值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最理想状况是,戴维斯双杀时买入,戴维斯双击时卖出,既赚业绩增长的钱,也赚估值提升的钱——实现“双赢”,也就是你赢两次
第二种是,买入的核心资产,在高位被套牢了,苦捱几年穿越了周期,来到下一个周期高点,算下来,居然也能获得还不错的回报。
比如,美图公司21年高位买入大饼,一度亏损超70%,深套几年后,前段时间卖出,居然年化也有近20%。
再好的资产,买点不对,也会跑输时间的。但所幸,买点再差,代价也就是跑输几年时间。
为了避免FOMO型错误,我做出了以下调整:
1,只研究十个以内最好的资产。
优质资产,买在高位的代价也就是跑输几年时间,到下一轮周期还会再回来的;而不够好的资产,则很可能造成本金永久性损失。
“捡烟蒂”是有机会捡到便宜,但且不论是否能真正“看懂”,单论时间有限,就会造成花时间在“捡烟蒂”就没有足够时间去研究“大猩猩”了。捡烟蒂上限有限,而优秀标的的成长往往上限更高。
跟我之前做MCN的经历类似,前20%的达人创造80%的收益。花很多时间在试图带出后80%的达人,其实远不如抓住并放大前20%的达人的优势。这是我当年不懂的。
2,默认自己是韭菜,放弃第一个周期。
普通人听说某个标的,往往都是牛市中后期了。所谓菜场大妈都在聊股票了,就该卖出了,对于陌生的、未曾研究过的标的,我的水平跟菜市场大妈没太大差别。
我觉得,没有十年投资年化收益数据的验证,就默认自己就是韭菜,新听说某个标的时,以学习研究为主,第一个周期观望或小额尝试(建立观察仓主要是为了保持关注);等待泡沫破灭后,再评估自己是否真正“看懂”了、能否加大投入,到时候自然能“清醒”不少,也更能听到市场上负面的声音,找到自己的认知盲区。
因为杠杆和周期变化,资产价格难以避免经历波动。如果真的是优质资产,不差那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没赚到,下个周期再慢慢赚就是了。
3,书面写下交易计划,设定买点和卖点,坚决按照计划执行,如有调整,需要书面写明原因。头脑容易陷入情绪上头的非理性状态,而当用文字书写时,则逼迫自己去思考和计算出具体数字。
买点,要预留一定的安全边际。买的价格偏高,安全边际不够,会在熊市捱得很难受。
让你心慌、焦虑、睡不好的投资,一律不是好投资。吃得下、睡得好,永远比赚钱更重要。
4,定期、定额投入;大额投入,需要设置一个月冷静期。
买点的计算和把握相当有难度,一次性买入后,还在不断下跌,难免心态不好。相比之下,定投是新手保护伞,平滑波动,越跌越买、降低成本,心态好。定额而非定量,低位的时候自动买得更多。
一时兴起的大额投入,先书面写明原因,并设置一个月冷静期。“急不可耐”的情绪是危险的,往往意味着正在FOMO。
错过,无非少赚点,没那么可怕,本金永久性损失才最可怕。
以上是我的阶段性反思,欢迎指正如有更新迭代,会不定时分享出来。如果你对投资也有自己的体系和见解,可以加我微信(学习版)交流:472271,辛苦简要自我介绍下,以便我知道你是谁,将你加入到对应的标签(因为好友快满人了,相关朋友圈会分组发送,不打扰其他好友),谢谢。这个号没有助理协助管理,消息较多,如有疏漏,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