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师
他们因科研结缘
斩获多个国家和省级奖项
并全员升学深造
他们的故事
关于梦想与奋斗
两年前,华师计算机学院教授贺超波依托学者网创建图数据挖掘与智能教育研究组(GraphAI4IE),专注图机器学习技术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致力通过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为教学管理决策、认知诊断、知识追踪、学习资源精准推荐等典型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提供前沿技术支撑。
两年多来,研究组不断吸收有兴趣、有基础、积极向上的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已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项,而且有11名成员升学深造。今年,该研究组中,计算机学院的邹锐城、林泽枫、冼城、李嘉、郑宝源和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廖林锟6名2021级本科生,在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并全员升学,继续深研智能教育发展。
攻坚克难
笃定前行
在数据与代码间寻找突破
共同探寻无限的可能
梦想起航 凝聚科研之力
入学之初,冼城、李嘉和郑宝源刚接触计算机领域时,对图数据挖掘领域尚不熟悉。后来,他们偶然了解到华师有研究组专门从事图数据挖掘的研究,便产生了加入其中的想法。2022年,他们结识了同样想攻关该领域的邹锐城和林泽枫,而后廖林锟在邹锐城的推荐下也一同加入,六人共同成为GraphAI4IE研究组本科生的中坚力量。
尽管同属一个研究组,但因具体研究领域的差异,邹锐城、林泽枫与廖林锟组成一组,冼城、李嘉及郑宝源则另成一队,两支小队共同在图数据挖掘的细分领域发光发热。他们深入打磨作品,并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丰富研究成果。
在团队合作中,成员的分工也很重要。冼城、李嘉和郑宝源这支小队,会将项目任务化整为零,再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与能力认领任务,最后归纳汇总。在技术分工上,冼城负责实现数据可视化,李嘉负责自然语言处理,郑宝源则负责图神经网络模型及算法。三人时常探讨、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研究之初,因为技术欠缺,三人在面对陌生领域常感到困难重重。后来他们逐渐学会利用网络、大模型,或者询问老师和师兄师姐来解决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跑实验”之前选择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并安装好开发环境,这是令初学者最头疼的事情。“配环境就能劝退很多人,版本不同、不兼容等问题常有发生。”李嘉谈道。每遇到类似情况,他们会在小组内部交流反馈,逐一排查直至问题解决。
为提升能力,冼城、李嘉和郑宝源还组队报名参加了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他们结合研究方向,打磨出《基于社区发现的微博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这一作品。在参与决赛前,三人参加了研究组的预演活动,并根据导师贺超波提出的问题完善项目。在导师指导与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三人最终斩获该比赛国赛信息可视化赛道一等奖,也是今年学校所有参赛队伍获得的唯一一等奖。
无独有偶,邹锐城和廖林锟也带着作品《慧疗探航——中西医智能健康风险评估与治疗问答统》参与了该比赛。“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最难的就是‘从零到一’。”邹锐城感慨。他们从中西医的治疗传统文化出发,找到了一个英文诊疗数据集,通过编写代码将其翻译为中文,训练出一个结合AI大模型的中西医智能问诊的模型,这也是令他们俩印象最深的一次突破。这份实用性与创新性并存的中西医智能问诊作品,让他们获得了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
与此同时,林泽枫与邹锐城也一起合作设计出《锦绣前程——云端就业数据可视化及预测分析系统》,并组队参赛。在作品提交日期临近时,团队使用的代码托管平台突然停止服务,林泽枫与队友迅速行动,寻找替代平台,并在短短两天内完成了所有数据的迁移,力挽狂澜,最终成功提交作品。“当时真的很紧张,但正因为团队的紧密协作,我们成功解决了这个意外。”最终,他们的作品获得了该比赛信息可视化设计赛道广东省一等奖。
在无数的比赛中,导师贺超波无疑是团队的安心丸。他总是鼓励学生,也一直指导大家做好准备比赛作品,提供及时的帮助。林泽枫回忆道,某次他晚上11点给贺超波发求助消息,本以为会打扰到老师,没想到竟然被“秒回”,“我觉得贺老师不仅专业能力强,更是真正体恤学生的良师。”林泽枫感慨道。
贺超波
求学之路道阻且长
闲暇放松各有特色
一路同行 友谊的光芒
闪耀在并肩前行的日子里
扶持同行 相伴成长
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业、科研和生活总给人带来许多压力,他们也都曾有过迷茫和焦虑。冼城感叹:“最大的压力来源于不确定性,不知道花费这么多时间能不能得到好的结果。”焦虑难免,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前行。冼城会与父母、舍友、同学以及老师交流,倾听他们的建议。而郑宝源在阅读难懂的文献卡壳儿时,会选择先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心情平静下来再“啃”文献。
平日里,同为舍友的三人会在空闲时间一起吃饭、运动、逛公园。在紧张的期末周,他们会在周末时间探寻城市的景点,感受广府文化。学习紧张时,他们总是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从精神上给予同伴支持,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计算机学院2021级本科辅导员陈若北也会给予他们很多鼓励,在学业和科研问题上为他们答疑解惑。
如何平衡学业、科研与学生活动,几乎是所有大学生都为之头疼的问题,而他们有自己的妙招。邹锐城选择以代价最小的方式做出取舍,在不同时期专注不同的事情,任务完成再去放松。而郑宝源则将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视作不同方面的学习,使之交替进行,并把一方面的学习作为另一方面的放松。他会在连续学习一小时后抽出二十分钟来阅读文献,阅读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放松的过程。
除了自身努力,他们的成长还得到了老师、团队和学院的支持。贺超波力图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主、满怀激情地进行科学研究。GraphAI4IE团队的研究工作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大帮助,冼城感叹道,本科阶段在研究组中做项目的经历丰富了知识储备,积累了许多经验,也让他更有信心去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而学院对学生的专业支持和指导,也让他们的科研素养和专业能力得到扎实的提升。
深造征途漫漫
他们走上不同道路
回望求学之旅
他们有着多样化的经验
学习妙招大放送
读研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但知道自己读研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准备考研或保研。出于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以及学习期间的不懈探索,他们即将踏上漫漫的深造之路。回望过去,他们分享了一些心得和体会。邹锐城认为,利用“倒推法”,对心仪的学校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进行逆向思考,倒推出个人可以努力的方向。郑宝源则建议,要积极与学长学姐联系,提前了解保研考研政策及各类信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准备。
此外,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冼城认为,高效利用时间至关重要。他习惯于给学习任务列清单,并为每项任务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今日事今日毕,每天给自己一个deadline。”李嘉补充道。林泽枫偏好利用日历软件来监督自己,“每当我完成一项任务,就会打一个标签,那感觉真的很爽。”而邹锐诚的方法较为独特,他会将任务微信群置顶,并用任务内容和截止日期备注群名称,来直观追踪任务进度。
除了个人努力,外部助力不可或缺。林泽枫表示,要学会充分运用团队资源,争取每次项目实践和学科竞赛的机会,最大化提升个人能力。研究组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进步。此外,冼城、郑宝源和李嘉还认为学院组织的师兄师姐经验分享会使他们收获颇丰。在申请院校时,贺超波还贴心地向他们推荐升学院校及研究方向。
拥有明确的未来规划,方能指引前行的道路。林泽枫决定要在大模型领域中继续探索与深耕。冼城和郑宝源将深度学习图神经网络并进行相关研究。而邹锐城希望将以往的研究成果与现行研究潮流领域相结合去创造新成果。李嘉和廖林锟则选择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交叉领域,希望能“用技术改变教育”。未来,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他们同在研究组逐梦
共赴科研新征途
心怀热爱 追光而行
继续攀登 永不止步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采写丨蓝彩婷 吴瑞瑜 罗银芳
王琳涵 陈佳 郑嘉晨
摄影丨沈依一 白翔鸣
潘嘉淇 刘晋豪 张家宁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 |叶嘉瑛 何焱
执行编辑丨刘雅乐 唐嘉琪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 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