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我们不带着上帝视角,去看整个淮海战役的经过,大概很难理解,为什么国民党军队会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失败得如此迅速。

毕竟国民党投入了整整80万大军,其中甚至包括了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和第18军,妥妥的美械部队,战斗力在整个国军序列中,都堪称翘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相比之下,解放军的总兵力,比起国军少了20万人。

武器装备方面,虽然此时早已不再是曾经“小米加步枪”的窘境,但是主要依赖缴获国军以及自造武器的解放军,对比能够顺利得到美国先进武器援助的国军。

究竟孰强孰弱,似乎也是一目了然。

所以,这一切就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淮海战役的国军,到底输在哪里?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说来说去,无非还是那五个字“将乃兵之胆”。

一支部队到底能不能打,核心取决于指挥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有趣的是,在这场象征着国共终极对决的淮海战役中,国共两军名义上的总指挥,陈毅和“长跑将军”刘峙,竟然都不是实际负责全盘战役规划和具体操作的核心将领。

真正在战场上相互角力,纵横捭阖、各运奇才的对手,是国共两军中各自的二把手:粟裕和杜聿明

说起来,这种奇妙的缘分,倒也称得上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那么粟裕和杜聿明,又是怎么互相看待和评价对方的呢?

杜聿明被俘

这就要从杜聿明被俘的时候,开始说起了。

在1949年1月6日,华野展开了对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最后一支残余部队的总攻,而这支部队的总指挥,就是杜聿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仅过了4天之后,1月10日,杜聿明就在安徽萧县的张老庄村被俘。

其实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黄埔一期的“尖子生”,杜聿明一度抱着“杀身成仁”、“为委座殉国”的想法,甚至直接拿头去撞周围的石头。

后来,还是华野四纵的司令员陶勇,专门找来了一向擅长政工工作的机要秘书苏荣,对他下了个“死命令”:你一定要老老实实,把活着的杜聿明带到粟司令面前,粟司令想见见他。

于是苏荣便找到了此时情绪尚不稳定的杜聿明,对他多方面开导,循循善诱,最终帮助杜聿明稳定了内心的冲动和不安。

而冷静下来的杜聿明,也开始跟苏荣交流起整个淮海战役的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苏荣说出是粟裕统率整个华野击败了国军时,杜聿明显得非常难以置信。

因为杜聿明之前一直以为,是陈毅指挥整个华野纵横沙场,对国军势如破竹。

至于粟裕,淮海战役前,不过是个纵队司令。

苏荣看到杜聿明惊愕的表情,微微一笑,随即对杜聿明详细介绍起了整个淮海战役中,粟裕对于华野作战的每一步安排和部署。

杜聿明此刻也暂时放下了心结,专心听苏荣讲解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听完了整个淮海战役的经过,杜聿明疑窦尽释,不由感叹道:粟裕这个人不简单,他的每一步计算和分析,都环环相扣,把敌人下一阶段要做的部署都考虑到了,真可以说是“料敌于先,智谋超群”!

而杜聿明在此后,被直接送到了华野的司令部,跟他的“宿命之敌”粟裕,正式碰面。

意外的是,两个人会面后,竟然也算是相谈甚欢,颇为投机。

在经过了一番交流后,粟裕对于杜聿明,也有了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和看法。

他说:杜聿明这个人,在国军内绝对算得上是有勇有谋,战绩和军事才能也都是一流,但是他身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他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有顺风才能发挥全部能力,一旦逆风,很容易一败再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意外的是,听了粟裕的话,杜聿明竟然没有反对,同时也没有辩解,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

粟裕对他的评价恰如其分,只有在优势下,他才能发挥全部的能力,面对劣势,就容易出现“满盘皆输”的结局。

杜聿明的缺陷

那么,粟裕到底为什么会这样评价杜聿明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身为黄埔一期毕业生的杜聿明,跟老蒋是“师生”关系,平时见了老蒋都叫“校长”,深得老蒋信任,相比一般国军将领来说,更能平步青云。

可实际上,这既是优势,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老蒋喜欢越级指挥是出了名的,可偏偏他的军事能力又很“捉急”,所以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杜聿明就不得不完全服从老蒋的命令,最终将一些尚能挽救的局面毁于一旦。

这其实就是粟裕评价杜聿明“打不了逆风仗”的一个重要原因:杜聿明“太听话了”,甚至都不敢实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至理名言。

例如在淮海战役爆发之前,杜聿明就有过一个想法。

那就是联合此时驻扎在鲁南地区的黄百韬兵团,趁着华野刚刚结束济南战役,人困马乏,正需要进行短暂休整的空袭,对华野进行突然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这个方式以有心算无心,以有备攻无备,杜聿明自己估算,会直接在中原和华东战场打开一片局面。

但是杜聿明想法很好,可“蒋校长”却不给他机会实施。

毕竟此时的东北战场,辽沈战役正进行到如火如荼的局面,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面对四野的暴风骤雨般的进攻,表现出了非常消极的态度。

老蒋指挥不动卫立煌,于是只能把自己的“好学生”杜聿明调过去,接替卫立煌掌管东北总体的军事部署和筹划如何应对四野的战略反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聿明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么做会错失良机。

但是,当他面对老蒋据理力争之后,却只能换来老蒋更决绝的态度。

于是杜聿明最终只得服从老蒋的安排,来到东北。

而此时东北的局面,恰恰又是杜聿明最不愿面对的“逆风局”。

最终在杜聿明百般运作下,东北的国军,只保住了辽西和葫芦岛地区的几万残部,勉强从海上撤离,剩下的数万人被四野全歼,辽沈战役以国军的全面失败告终。

得到消息后的蒋介石大为恼火,最后把气撒到了杜聿明身上,对其一顿臭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战局的恶化速度远超过老蒋的想象。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陈毅和粟裕率领的华野,很快便开始筹划起了淮海战役。

老蒋此时也无可奈何,纵观手下,非嫡系的白崇禧指挥能力足够,但不愿意为他所用,甚至想要等着看他出丑。

而另一个人选刘峙倒是亲信,但刘峙外号“猪将军”、“长跑将军”,面对不利的局面,逃跑很擅长,打仗真不行。

无可奈何之下,老蒋只能把杜聿明再次调出来当“救火队长”,让他前往淮海战场当“副总指挥”,实际来指挥进行整个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的杜聿明,依然选择服从老蒋,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前往了徐州。

1948年11月,来到了徐州“剿总”司令部的杜聿明,马上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原本在几个月之前还被杜聿明当成是“生力军”的鲁南黄百韬兵团,此时已经被粟裕指挥的华野,牢牢分割包围住了。

杜聿明在当时面临两个选择:

其一,是继续硬着头皮去救援黄百韬兵团。但这么做刚好钻进了粟裕设计好的口袋,因为在淮海战役发动前,粟裕的构想就是跟国军玩“添油战术”和“围点打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黄百韬所部作为战略诱饵,以此吸引国军部队一波又一波来送人头,最后将国军的兵力优势抵消掉。

其二,就是放任黄百韬自生自灭,而杜聿明自己亲自带领80万国军,提前撤退到淮河和长江一线,“守江必守淮”,以华东和中原作为代价,换取国军有足够兵力守备长江以南。

从当时国军面临的现实条件来说,第二项选择,要比第一项选择更稳妥,执行效果更好,可行性也更高。

而杜聿明自己私下打算也是如此,毕竟此时黄百韬兵团显然是被困死局。

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国军在华东和中原地区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其死守不放,还不如抛弃“不良资产”,想办法稳定住南方,说不定还能跟共产党划江而治,搞个“南北朝”。

但最终,杜聿明还是选择了第一个办法,这意味着,他又要被迫打“逆风局”了。

杜聿明的无奈

在徐州“剿总”的第二次前敌会议上,杜聿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本来以为绝大多数在场的同僚,都会支持他带领大军后撤的想法。

所以杜聿明一开始就是想要“先斩后奏”,也就是说自己跟蒋介石打一个“时间差”,趁着老蒋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先这么做了。

这样“生米煮成熟饭”,老蒋就算到时候很愤怒,也拿自己没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在场的所有人,尤其是总司令刘峙和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表示了激烈反对。

甚至刘峙不惜威胁杜聿明说,如果他敢撤退,那么自己马上会给蒋介石打电话,询问蒋介石的看法。

刘峙一说这话,杜聿明的态度马上软了下来。

因为杜聿明非常清楚,蒋介石如果听到了自己的想法,肯定会大发雷霆,甚至可能直接派人把他抓起来送上军事法庭。

原因无他,之前的辽沈战役,老蒋已经一败涂地、大丢面子,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也因为蒋介石一次接一次的军事失败蠢蠢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老蒋,迫切需要杜聿明给他打出一场漂亮的胜仗。

如果杜聿明在这个节骨眼上还继续撤退,不管他是不是嫡系,老蒋恐怕都要直接拿他祭旗,安抚国民党内的反蒋声浪了。

而刘峙、李树正等人想得更清楚:杜聿明是老蒋的门生,面对这次失败老蒋都不一定能放过他,自己这些人呢?

别人不说,刘峙在抗日和解放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臭名”早就昭著了,自己之前靠着拍马屁逃过一劫,勉强让老蒋不跟自己计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次老蒋输红了眼,自己作为淮海战役的第一负责人,顺位比杜聿明还高,能有活路吗?

于是乎,淮海战役的最终结局,早在杜聿明决定援救黄百韬的这一刻就确定了。

结语

淮海战役,历经66天,华野以60万军队以少胜多,解决了80万国军,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而杜聿明在战场上的表现,倒也充分说明了粟裕对他的评价。

面对劣势的逆风仗,他的确备受掣肘,同时也缺乏自己坚持自己主见的勇气,畏首畏尾,最终让80万国军被粟裕牵着鼻子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究其原因,淮海战役的胜负,说到底是国共两党间军队组织架构,乃至政党组织架构的较量和比拼。

而事实也证明,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从政治到军事,出现了彻底的腐化堕落,自上而下已经摇摇欲坠。

靠一个杜聿明来救火,什么都解决不了,反而把杜聿明自己给搭上了。

而杜聿明在多年以后从功德林中被特赦后,回忆起这段战场的经历,依然感慨万千。

参考资料:

《粟裕与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的较量》【党史博览】作者:于慧铎

《国民党“王牌战将”杜聿明的人生归宿》【文史春秋】作者:肖荣华

《淮海战役的关键决策》作者:常浩如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