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城区首次正式规划始于1978年,1981年3月完成,1983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1987年撤县设市后,邀请天津大学对原有规划进行修编,1989年6月实施。

1995年,启动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1998年省政府批准实施。

在这个莱阳城区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市政府搬迁的方案。

1997年是莱阳市委新旧交接的一年,在莱阳任市委书记达6年半之久的慕永太调离莱阳去了省城济南,担任莱阳市长两年半的刘筱杰于1997年12月接任莱阳市委书记,任职至2001年1月。

1998年实施的城市规划,在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上是这样安排的:规划将市政府搬迁至城市中心,位于孟山街以北、五龙路以东,形成新的行政中心。

莱阳市政府住址是莱阳的老县衙,1370年明初,县丞陈奎在此修建县署,此后经明、清、民国时一直为县署所在地。

1947年,人民解放军攻克莱阳城,房舍毁于炮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 年,县政府在废墟上建起数十幢红砖瓦平房,约2000余平方米,并在此重修了大门。

大约从此时开始,莱阳县委、县政府的这个办公场所,被莱阳百姓称为“大院”。

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的子女,上学时会说,俺是大院的,大院成为他们的记忆,也是自豪与骄傲。

1982年,大院迎来最大的一次改建,原来的平房,除留东西两侧小部分,其余全被拆除,相继建起砖混结构的1号楼(即北楼,4层)、2号楼、3号楼(分别位于前门东西两侧,主楼均5层)、4号楼(位于西北角,3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面南建了新大门,院内建有方、圆花坛。

1992年,在东北角建了5号楼(主楼5层)。

1984年建设竣工的新大院,由于受当时建设标准和施工技术限制,建筑质量较差。

1986年时,位于县委书记楼上的3楼宣传部办公室,大梁处就已经开裂,以至于宣传部办公室历任工作人员交接时都有一个传统:专门交代拖地时要把抹布拧干、浇花时要小心谨慎,免得漏到县委书记头顶上。

到了1997年时,原来的木质窗扇有的已经开始变形,尤其是北边卫生间的门窗,有的已经开始腐烂,冬季遇上大的西北风,楼后时不时会传来玻璃落地摔碎的声音。

已经在莱阳任市长两年的刘筱杰自然了解这座主楼的状况

所以在1998年实施的城区规划中,便出现了市政府的搬迁。位于城南村卫校南的那片地,应该便是此时作为机关办公用地预留的。

当年曾有说法,原政府驻地这一黄金地段交给鸿达搞房地产开发,鸿达在新规划地为市政府建设新办公楼。

如今,20多年过去,市政府为何居留原地未动?

此中原因不外是3条吧。一个是财力所限。莱阳财政历来都是吃饭财政,由于是革命老区,财政支出本来就大,后来有一段时间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变卖倒闭,新的私营没发展起来,财政收入相当紧张,曾有栾福章市长从招远借钱发工资的传言。

另一个中央出台规定,1997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

文‬中‬明确规定:“从1997年起三年内原则上不准新建或购买办公楼”、“新建或购买办公楼不准贷款或挪用其他资金”、“贫困地区的党政机关一律不准新建或购买办公楼”。

之后,中纪委又出台相关违纪处理规定。再之后,中央规定更加严格,更加详细。

1998年开始实施的城区规划,市政府大院自然无法兴建了。

最后一条其实是一个传统观念。中国有一句古训,叫“官不建衙、客不修栈”,个中道理,浅显可读。

重建市政府,时间性很强,以现在官员任职时间,大约3至4年便是长的,即便从上任开始建设,没有两年左右时间,搬进去办公是不可能的。

在财力有限又带有政治风险的前提下,大多数人是不愿冒这个险的,省下钱,多搞点民生投入,为老百姓谋取福利的同时,还可以赚一个好名声,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莱阳机关搬迁最接近实施的一次是杨、孙离任前的一个时期。有关部门曾邀请相关专家对机关选址进行过实地论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2人同时调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市民文化综合体项目从招投标、项目公示到考古发掘到最近的围栏进场,引起众多自媒体的关注。

建设方位是五龙南路以东、金山大街以南、大寺街以西、富山‬路‬以北,正是1995规划的预留地。这个市民文化综合体是不包括市委市政府办公场所的。

这就意味着,市政府大院还要在现场所坚守下去了。

好在市委大院去年进行了加固装修,否则,真令人担忧。

这要是教育用房,肯定早已拆除重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