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确实迎来了高速增长时期,但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农民群体本来相应的收入水平就比较低,如果这时候家里再有人遭遇了重大疾病,他们很多人都是承担不起这笔高昂医疗费用的。
原本那些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家庭,甚至可能因为高额的医疗费用瞬间陷入贫穷,医保制度其实就是给农民一个保障。
但很多农民意识不到医保的重要性,甚至开始断缴医保。
为了激励农民主动缴纳医保,国家甚至主动给每人补贴670元。
可这种行为又不免让人怀疑,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普通农民相比于城里人收入来源会比较少,一般固定的收入是农业生产。
再要不就是家里的家庭成员去外面打些小工,这种不稳定的职业状态也使得整个家庭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
因此医保费用如果给全家人都要交的话,一年也要几千块钱支出,这并不算少。
而且在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之下,很多人的收入相对都比较低,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之下,他们会有意识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不少农村人对于医保的认知度不够,感觉自己平时身体倍儿好,缴纳医保完全就是浪费。
因此相比于交医保他们更倾向于用这笔资金去改善日常生活,或者用于子女教育等方面。
这种侥幸心理如果在没有家里人生大病的情况下,或许能够逃过一劫,
但是生活是不可预料的,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医保本来就是一个保障性系统,交医保并不是为了一定要用它,而是为了提升农民家庭的抗风险的能力。
此外,还有不少人在缴纳医保后,其实也遇到过一些报销的问题。
现在医保政策比较复杂,从报销范围、报销比例到起付线,很多人了解的不清楚。
农民对这方面也不是很关注,获取信息的渠道又相对比较有限。
而基层的一些干部的工作可能也没做到位,不少人甚至觉得钱是交了,但是等到要报销的时候根本就没用,这种误解也降低了农民的参保意愿。
同时,农村的基础医疗设施相比于城市还是要差不少。
毕竟当地的医疗设备比较有限,所以农民生病之后,往往会出现就医不便或者医疗费用较高等一系列问题。
即便农民参加了医保,也有可能因为当地的医疗条件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不得不选择回家硬扛,或者去其他的大城市找医院看。
前者会让他们觉得医保的实际作用不大,而后者则会让他们的医疗花销急速上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农民缴纳医保的积极性。
当然,考虑到农民朋友们的困难,国家政策这些年也在频繁调整,就是为了充分保护农民们的实际权益。
可是政策的实时更新又给农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无法及时准确的把握到最新的动态,后续在运用医保时也不够灵活。
因此,不少农民只能感觉到最直观的一面,那就是医保缴纳费用年年上涨,而相关的福利没有任何变化,这也严重打击了大家的缴费热情。
医保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互帮互助的社会制度,国家希望农民参保,也是为了将民众团结起来。
这样在某一部分农民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医保体系才能发挥作用,减轻他们的经济损失,防止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民因病而返贫。
随着农民参保人数越来越多,医保的基金规模也会持续扩大,那么在运用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毕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因为经济水平不一,抗风险的能力也不相一致。
通过医保这种手段,可以有效的利用医疗资源,让很多农民从中受益。
而且,随着农民参保率的持续提高,农民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害怕去医院。
其实也是在变相引导农民合理就医,促使相关的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
当农民的医疗需求增加之后,相应的一些基础设施也会一步步建设、完善和发展起来,慢慢的农村居民的就医条件也能够得到改善。
考虑到农民家庭的经济压力比较重,国家为了减少他们负担,也表示在今年规定期限内能够缴纳医保的群众,能够获得670块的补贴。
因为按照规定,现在每人每年缴纳的医保费用不能低于400元,因此加起来,今年的医保费用一起就是1070元。
而过了规定时间之后这个670块的补贴,就得自己来缴。
不仅如此,要是没有连续缴费,那些再想缴纳新农合的人也将面临3个月的等待期,在这段期间农民无法享受相关的医疗保障。
这些有些奖惩意味的手段并不是什么“猫腻”,而是为加强农民缴纳医保的急迫感,激发农民缴费的积极性。
毕竟有些时候关于政策的详情,很多人是难以耐下性子去听的。
但是如果涉及到切身的利益,很多人的感悟才会更深,这些手段也将有利于农民去参保。
这样之后在农民家庭遇到一些大病风险的时候,医保制度才能够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避免个人因为经济原因延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
如果农民真真切切地从这项制度中获得好处,他们才能知道医保的实际价值。
当然这之后也需要基层多做宣传,树立一些医保受益的案例,这样才可以让农民了解到医保所能带来的东西,消除自身存在的疑虑。
在参加医保的农民越来越多之后,国家相应的福利政策才能迅速落实下去,基础保障设施完善起来后,民生福祉也会受益。
对于参保人员而言,医保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当参保人因病住院治疗的时候,住院期间所产生的床位费、护理费等一系列费用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
对于那些长期吃药需要自愿治疗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医保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
即便平日里参保人只是生了一些小病,医保其实也能够涵盖部分的门诊费用报销,最后看完病患者所需要缴纳的费用是非常少。
简而言之,医保的本质就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更理性的分析自身情况,而不是为了省钱就选择自己扛。
不过鉴于部分农民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而基层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又没有那么明晰,所以在这方面国家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不仅会推动基层的宣传,而且还会直接投钱进行补贴,其本质上就是因为医保确实关乎到每一位公民的自身利益。
有了医保托底,人们在患病的时候才会敢去治病,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医生的麻烦。
医院看病其实也很怕遇到那些没有任何保障的公民,因为如果连保险都不愿意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证明他们的经济条件肯定不是很乐观。
因此这些人在看病的时候也会更加谨慎,不太愿意配合医生去做各种检查,这也会影响医生后期的判断结果。
有了医保之后,农民再去看病的时候,起码知道后面有个制度在托底,所以也敢在医院去进行一些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不是像过去一样担心花钱,一说要检查就直接跑回家。
最后这些人生生的将小病熬成大病,等到实在没办法再去医院治疗,这其实也增加了后续医生治病的难度。
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其实也会影响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毕竟疾病是不可预测的一种风险,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一旦家里有人生了大病,又没有医疗保障的话,患者及其家庭都有可能被病拖垮。
而人一崩溃就容易失去理智,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来。
医保至少能够减轻这部分人群的经济压力,从长远上来看也有利于增强民众的生活安全感。
对医院而言,参加医保的群众越多,医院是能更多地得到医保基金支持的。
这样医院也会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流入,这也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转。
医院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之下才能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这不仅能够帮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还可以合理的配置一些医疗资源。
比如通过调整医保报销的比例,是可以加强医院的基层医疗服务的。
当医院将更多的资源向某些领域倾斜的时候,这些领域的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民众再去看病的时候也能够更加高效快速。
而且当公民普遍参保之后,医院内部的相应医疗管理制度也会更加的规范。
有关于医疗报销的步骤也会逐步简化,这其实也有利于减少患者和医院的医疗纠纷。
当彼此纠纷少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自然就会上升,医院处于长期稳定的情况之下,才能够逐步发展更好服务于社会。
医保制度确实保障低收入人群以及一些弱势群体的基础利益,让他们能够看得起病,能够获得最基础的医疗服务,这其实也促进了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
如果在这其中有些弱势群体实在是无力支付医保,他们的医保费用还会由政府全额资助,这其实也体现了制度的人性化。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为啥天天引导农民交医保?医院最怕的,就是没医保完全自费的人?》2024-09-22 13:18·英子健康科普
《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最新缴费标准公布 产检费用纳入居民医保门诊保障》2024-08-27 新华网北京青年报
《新农合“断缴”成风,村长收费越来越难,问题出在哪里?》2023-11-13 11:10·灵台发布
《2024年新农合缴费即将开始,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能免缴吗?》2024-09-02 11:49·退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