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更迭交替,政权的建立总是伴随着战争,战争死伤难免。
古代被征兵的男子,幸运的战争结束后活着回来,不幸些的落下终身残疾,最不幸的就是战死沙场。
古代通常认为男子是一家之主,那一家之主战死后,他们的妻子该如何处置呢?
其结果大多是非常凄惨的。
一.成为战胜方的战利品
丈夫战死的女子本就失去了庇护,如果敌军破城,这些女子大概率就会成为敌军的“战利品”。
宋朝的韦贵妃,即便身在高位,仍然逃脱不了被金人掳走的命运,不但没有优待,还被迫一天接待无数士兵。
连贵妃都不能幸免,更不用说普通人家的女子。
她们会被带到军营,被数不清的士兵凌辱,有不少人被折磨致死或是轻生。就算侥幸活下来也是充当军妓,不见天日。
更寒心的是,这些女子无端承受如此惨烈的结局,却得不到世人的惋惜与悼念,甚至会因为没有保住“贞洁”而被诟病。
若是生的貌美,有可能被将领看上做了小妾,但不可避免的受到正室的排挤。从此便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仰人鼻息郁郁而终。
战败后女子的处境大多凄惨,但即便战胜了,失去了丈夫的女子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就是下面几种结局。
二.再嫁
古代男女地位悬殊,男子是家里默认的顶梁柱,这和农耕社会男子是家庭主要的劳动力有关。
在古代,一个家庭不能没有男子,否则生产力不足,还容易受人欺负。
古代女子大部分依赖丈夫,没有丈夫,很难支撑起家庭。
这时,再嫁就是一个选择。
在宋朝以前,寡妇再嫁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也就是说丈夫身故后,妻子可以另觅良人托付终身。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结局。
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女子的社会地位再一步降低,寡妇再嫁被视为不守礼法的羞耻之事。
极少人家会愿意为了娶一个寡妇,而遭人指指点点,被身边人瞧不起。
三.公婆接纳,余生守寡
在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很低。
丈夫出征时,要承担起伺候公婆的责任;丈夫战死后,国家会发阵亡抚恤金,但这笔钱必须是先给双亲,只有公婆去世了,这笔钱才能给到妻子手里。
封建时代的人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即女子出嫁后不管夫家如何变故都不能离开,要尽心伺候公婆,繁衍子嗣。
所以丈夫死后妻子要继续留在夫家照顾公婆,若是已经有了孩子,大多都会选择留下守寡把孩子抚养成人。
三.被公婆苛待
上面说到的再嫁,余生守寡,都算是比较好的情况。
若是公婆愿意接纳儿媳,女子有名正言顺的容身之处倒还好。可现实很残酷,不少公婆把女子当外人,娘家也不接纳。
妻子无处可去,只能留在夫家在公婆的苛待下苟延残喘。
古代人大部分迷信,有一种“妻子命硬,克死了丈夫”的说法。这本就是无稽之谈,不少人却深信不疑。
这时公婆就会把他们儿子的死归咎到儿媳的身上,仿佛这就是害他们失去儿子的仇人。
背负上这种罪名的女子既冤枉又没处说理,只能默默忍受,甚至可能遭到毒打,拼命劳动还吃不饱饭。
更揪心的是,有些迷信的古人还会相信民间“神棍”的说法,用惨绝人寰的手段在儿媳身上做些迷信仪式,似乎把人折磨得生不如死,就能让他们的儿子回来一样。
这种环境下的女子,既悲惨又无可奈何。
四.被公婆发卖
上面这种情况,虽说十分凄惨,但不至于是绝路。
毕竟公婆年事已高,等到他们去世,女子仍可以名正言顺留在婆家,往好了说,生活还是有转折的机会。
最糟糕的是,公婆嫌寡妇“晦气”或是贪财,把儿媳像物品一样卖掉。
女子会被卖到各式各样的秦楼楚馆。
到了这烟花之地,老鸨有一百种方法折磨女子,让女子乖乖认命当“摇钱树”。如果反抗,迎接的就是无休止的折磨,这才是真正的不见天日。
古代女子把自己的贞洁看的比命还重要,因此有些会在被卖以后不堪受辱选择轻生;
而坚强一些的,余生也是在青楼中每天重复着痛苦、挣扎活下去的日子。
五.被逐出婆家孤苦无依
而那些丈夫死后被逐出家门的女子,就会自由了吗?
大错特错。
先不说有没有安身之所,就算是有房子住,也会形成“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局面。
古代男权至上,寡妇没有父兄可以依赖,是非常凄惨的。首先能不能让自己填饱肚子都是问题,还会受到不怀好意的骚扰。
不怀好意的男人在明里暗里图谋不轨,这些男人的妻子只能把怨气撒到寡妇身上。
因为男权至上的社会背景,因为是孤苦无依的寡妇,没有人替寡妇出头,所以谁都可以欺负寡妇。
有人可能会想到,就算没了丈夫,离开了婆家,也可以靠劳动赚钱养活自己。
这并不现实,因为古代被逐出家门的女子,会被叫做弃妇,几乎没有人愿意接纳。
所以无依靠的寡妇,幸运的艰难度日孤苦一世,不幸的等不到自然死亡就饿死,病死。
结语
总的来说,在古代失去了丈夫,等待女子的往往是悲惨的下场。这种悲惨不只是失去亲人,更多的是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她们无力反抗,甚至还会觉得是自己的命不好。
战争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有失败和胜利两种结局,这次输了也许下次还能赢回来。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也许根本不会有人记得无名小卒的死,但对于死去战士的家人来说,亲人的去世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尤其是他们的妻子,终其一生都要笼罩在失去丈夫的阴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