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冰糖葫芦儿呦~,卖香烟~,卖蔬菜果子儿嘞~",北京胡同尽头的叫卖声绵延不绝,透过青砖绿瓦,红墙屋檐,声声入耳,亘古历史的久远。
在"京城叫卖大王"臧鸿口中,叫卖不仅仅是吆喝,更是一门需要精心打磨的艺术。为此,他吆喝了一辈子,喊出了170种方式方法。他的叫卖声已经成为了北京胡同的路标,更是值得代代相传的艺术。
臧鸿
始于偶然,底层磨练
臧鸿,1932年出生在一个拥挤的北京胡同里,他的出生并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他出生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饥荒遍地。
对于平民而言,填饱肚子都成为了一种奢望,所以在支撑着念了两年私塾以后,臧家便欠下了巨额债务。
由于家境贫寒再加上债台高筑,9岁的他便懂事地早早担起了家里的重挑,当了报童。
由于缺乏经验,再加上年龄尚小,臧鸿的报童生涯起初并不顺利,他和他的小伙伴站了一上午,却是颗粒无收。
相反,旁边边吆喝边卖报的那几个孩童的生意却是很好,迫于生计,他和他的小伙伴也是鼓足了劲开始吆喝,还别说,吆喝得也是有模有样,一板一眼。一个中午,就完成了手里的任务。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声吆喝,这一声吆喝不仅让他的家人吃饱了饭,让家里的粮缸填满了米,更是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
他彻底辍学,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小贩生涯。
从此以后,这一切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老北京胡同
卖报虽好,但是臧鸿心想:“我要是卖吃的,卖不完的还可以吃。我卖臭豆腐,剩下了就是一顿午饭了。可是卖的报纸不能吃,不能喝,卖不掉就只能扔掉了。”
于是,小小的他就怀着可爱的稚气,风雨无阻地开始了他的卖豆腐生涯。晴时北上取货,阴时走街学艺,一个挎篮,一件斗笠,走街串巷,走到哪儿就把吆喝声带到哪儿,“卖臭豆腐~卖小菜嘞~,卖~~”这样的喊声连绵不绝。
臧鸿的童音虽然稚嫩,但是却把吆喝的气势喊得震天响。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挑起了担子,从卖豆腐变成了卖各种小菜,卖各种零食杂碎,卖各种生鲜吃食。
他挑着担子,一路沿着天桥,龙须沟,瓷器口……这一路走走停停,边叫边卖,吆喝声绵延不绝。一路沿途的小脚小妇人根本经不起他如此动人的吆喝声,对于他的摊位一直纷涌而至,一抢而空。
年少时的吆喝声,不仅让臧鸿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更成为了他赚钱的独家秘方,在一众小贩中脱颖而出。
绿瓦红砖之间,夹杂着臧鸿一路的吆喝叫卖,更记录着他的童年辛酸。
吆喝
天降大任,苦尽甘来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学校。”1948年,我党带着军队打进了北平,更是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臧鸿看到了一抹抹绿色,如同看到了生的希望,希望的曙光,他终于要翻身农奴把歌唱了。他终于可以不受压迫,终于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了。
心怀希望,他的气势更足了,他的吆喝声更是热情洋溢,激昂澎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天总会眷顾有才华的勇者,他的声音被文艺界人士听到了。在他们看来,这一声声的叫卖,是北京胡同的活力,更是新中国的铿锵有力。
新中国成立后,臧鸿老先生便不以叫卖吆喝为生,转而开始了修铁道。由于他出色的表演天赋和学习能力,机缘巧合之下,他被调入了铁路文工团。
在文工团,臧鸿老先生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
臧鸿由于出世较早,早已养成了高超的学习能力。在文工团期间,他不仅学会了演戏,学会了相声,充分地利用了他的语言能力,不仅得到了文工团中其他团员的认可,更让他的事业爆发出了第二春。
臧鸿早年在吆喝
在团里,他继续发掘了他的新技能,他开始说学逗唱,自编自演。他自编自演的相声更是好评如潮,甚至很多相声大家都对其称赞不断。
语言的艺术终归熬出了头,圈子开始拓展,艺术开始蓬勃。而他的成品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北京胡同独有的吆喝叫卖。
1982年,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导演想要在电影里面夹杂几句老北京的特色吆喝。于是,臧鸿就被推上了台面,开始在电影的世界里走街串巷地吆喝,开始让天南地北的朋友都听到北京胡同的活力四射。
此片一成,臧鸿的吆喝声好评如潮,让众人领略了北京胡同的繁华风尘和生活俗世。至此以后,臧鸿先生的叫卖声深入人心,争先成为了很多电影遥远方的BGM。
“魅”骨天成,吆喝动人
从前的叫卖声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着法儿的吸引顾客的口头广告,但是因为叫卖小贩的一些特别可爱的举动,让顾客听着如此嘈杂的叫卖也是一阵阵暖流。
小贩叫卖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告诉你过程,有的告诉你价格,凌七八糟却又整齐划一。
久而久之,叫卖的吆喝声也成为了北京胡同里某种独特的传统,但是臧老先生是真正地把吆喝当成了一门艺术,更是他在电影中的吆喝声,把这项传统带到了天南海北。
臧鸿老先生的吆喝声在电影里时常可以被听到,130多部电影,170多种吆喝,他的几声吆喝声就把人带入到了北京胡同的环境当中,无需转化,听一句“卖糖葫芦儿嘞~”,就够了。听一句,就知道这一切的故事会发生在北京胡同,会发生在悠远的北平。
臧鸿老先生的叫卖声已经成为了老北京的象征之一,成为了北京胡同的路标,甚至他被老舍的夫人封为“”京城叫卖大王”。
听此一叫,名震北平。
老北京糖葫芦
吆喝声的魅力深入人心,举世公认,甚至在2006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一切成就臧鸿老师功不可没,是他首先开始把吆喝声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在做,更是他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了叫卖的魅力。
虽然臧鸿老先生不是吆喝叫卖的艺人中做的最好的,但是他一定是最用心的一个,更是将此得以升华和发展的艺术家。
用臧鸿老先生的话来讲,“吆喝不是瞎喊,更不是乱叫,而是优雅地销售。”吆喝其实是一门艺术,要有自己的规矩,要优雅又有气势,让人听着舒服。
吆喝声要让人听着有买东西的欲望,可以让人在嘈杂的烦恼中得到一丝丝的安宁,可以惊起一滩鸥鹭。
即使晨起吆喝,也要刚中带柔,莫要惊了熟睡的平民百姓的日子。臧鸿老先生,巧妙地把吆喝与艺术联系在了一起,优雅而不失气势。
臧鸿表演吆喝
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即使老先生名声大震,后来,开始频频地涉足于电影事业和相声事业,但是吆喝依然是他最爱的艺术事业。他甚至开始自己开始制作吆喝叫卖的工具,每日扯着嗓子研究吆喝的法子,研究怎样吆喝得更舒服,吆喝得更优雅。
臧鸿老先生为了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事业,每天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就算生病了,他依然活跃于各种舞台之上,甚至在重病的四年里,他依然表示“就算坐着轮椅,我被推上舞台,我也想再去吆喝两声。”
重病的臧鸿
可能是上帝想念老北京胡同的吆喝声了。
后来,臧老爷子还是因为前列腺癌被带走了。老爷子去世当晚,老爷子的儿孙为老爷子守灵一宿,灵前,他们絮絮叨叨着老爷子的生平事迹,最离不开的也就是吆喝二字。
几个孙辈,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老爷子出殡当天,也算是风光大葬,亲朋好友们,抬了八抬大轿来相送老爷子,旗鼓喧天,也算是对老爷子一辈子吆喝的遥相呼应。
据可靠消息上,臧老爷子的孙辈中有子孙子承父业,将会继续追随臧老爷子的吆喝事业,甚至有望成为新的一代“叫卖大师”。
老爷子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将北京小胡同走街串巷招揽生意的销售手段变成了一种耳熟能详的艺术,更成为了北京一种不可缺少的象征。
北京的老胡同,不仅沟沟壑壑串联了北京的阡陌交通,它更是北京最频繁烟火生活的聚集地。他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有着最平凡的荣耀,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传奇。
而北京胡同叫卖艺人的事迹,更是与北京胡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臧鸿老先生,他只是北京叫卖艺人的一个短短的缩影,更是吆喝艺术事业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