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抗日战争的硝烟散去后,华夏大地渴望着和平的曙光,民众普遍期盼着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引领国家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积极谋求和平民主,屡有让步,而国民党却似乎并未领悟时代的脉搏,反而在1946年公然撕毁了“双十协定”,重启战端。
确实那时的国民党,无论是从军事还是经济方面对比共产党,那都是皆握有绝对的优势,这也给了老蒋必胜的信心,这才有如此决定。
只是老蒋大错特错,短短几年战争中,他的部队面对解放军的英勇抵抗,那是屡战屡败,最后兵败如山倒,只得败到岛上去了。
毛泽东后来曾感慨道:“蒋介石若能对麾下的几位猛将加以重用,或许不致落得如此惨败。”
孙立人:英雄未展凌云志
孙立人,这位出身安徽书香门第的才子,自幼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更以全省第一的佳绩考入清华大学。
赴美深造后,他本可成为学术界的璀璨明星,但国家的苦难召唤着他投笔从戎。在弗吉尼亚军校的学习,以及游历西方的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回国后,孙立人虽受宋子文赏识,却因非黄埔出身而难以获得蒋介石的青睐。直到武汉保卫战的战功,他才在军中崭露头角。
缅甸战场上,他率领新38师与日军浴血奋战,屡建奇功,不仅赢得了国际赞誉,更收获了英皇的“帝国英雄”勋章和美国总统的“丰功”勋章。
可惜在老蒋眼里,孙立人并不是自己嫡系,因此他即便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的荣耀,并未为他带来蒋介石的完全信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兵戎相见,孙立人被派往东北,却处处受到黄埔系将领例如杜聿明等人的排挤和偏见,加上蒋介石的猜忌,使得这位抗日英雄在解放战争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连自己的新1军,也眼看落入到了黄埔系潘裕昆的手中,此后孙立人虽仍在军中挂职,却已无实权,沦为有名无实的虚职将领。
薛岳:内外之战的复杂身影
薛岳,一位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的将领,他的“天炉战法”让日军闻风丧胆。
万家岭大捷、三次长沙会战,他不仅歼灭了大量日军,更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之时,让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连连败退相形见绌。
在解放战争中,薛岳一度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后来因为鲁南战役的失利,被蒋介石撤职,逐渐在军中边缘化。
尽管后来老蒋无人可用之际,又让薛岳复出,但此时败局已定,任谁也是回天乏术,薛岳也只能退守海南。
在解放军的凌厉攻势,海南也没有守住,最终在1950 年败退台湾。
白崇禧:小诸葛的无奈与悲歌
白崇禧,被誉为“小诸葛”,足见其智谋过人。他从广西陆军小学到保定军官学校,一步步奠定了自己的军事基础。
后来与李宗仁携手,转战大江南北,通过不断兼并周边小军阀势力,最终构建起新的桂系军阀集团,成为了新桂系的领袖。
抗日战争时期,新桂系始终坚守坚定的抗战立场,在抗击日寇的正面战场上表现极为出色,屡建奇功。
只是新桂系始终与蒋介石的不和,北伐战争期间,白崇禧便与蒋介石结下梁子,后来白崇禧更是多次公然反对蒋介石,更让他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
抗日战争中双方暂时放下恩怨,但解放战争期间,两人的矛盾依旧尖锐,白崇禧的多次建议却未被蒋介石采纳,即便是后来逃往台湾,他也未能获得蒋介石的信任。
解放战争最终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并非偶然。
一方面源于解放战争本身所具有的正义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
另一方面,毛泽东卓越的用人智慧与领导才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观蒋介石,他对贤能之士的排挤与猜忌,无疑是其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