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碧水青山0

2006年夏,广西壮族自治区甘桑村,有一批在石头、象骨、虎骨上雕刻的古老文字相继出土,叫

“甘桑石骨文”

。因大多是石刻文字,故而也称之为

“甘桑石刻文”。

一、神秘的甘桑石骨文

近两万字的

“甘桑石骨文”

很是神奇,大多为甲骨文,另外有古彝文、古水文,还有的字看上去像篆文,如今大多还没有破译。

其中有一块虎骨上的文字,对照甲骨文,大致可以推测出经过一场象战,

“舟(受)王从伍险围”。

更神奇的是,虎骨最下面有一个篆体字,是南与商结合的创新字。意思是

“南方商王”。

(见虎甲骨文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骨文图片右上第一个字,因残缺,是

“舟”

是“

”不知道如何定论。于是有两种解释:

一,是

“舟”

的异体甲骨文字(甲骨文中不同体的字比较多),翻译为:舟王与贴身护卫队一起浴血奋战,经过苦战,脱离险境而突破重围。

二,是“

”字,意思是:敌人兵临城下,王对朝朝暮暮跟随自己的亲信部队,下死命令:你们谁也别管我,现在杀出重围,你们还有逃生的机会。于是,王的贴身护卫队激战破围,逃出生天。

突围的将士们最终,摆脱追兵,骑象到达交趾。

(2)舟(受)王是谁

舟王是谁,可能是

夏桀,也

可能是商纣王。这两位有一些共同点:

二位都是名声不太好的亡国君王;而且都有着惊人的战斗力,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他俩无论是谁带领亲兵突围,摆脱追兵,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人会怀疑。

夏桀

与商纣王相隔近550年,如果是

夏桀,那么

甘桑石骨文比殷墟甲骨文还要早,或者可以说,夏朝文明比商周都高。如果是商纣王,那么甘桑石骨文就是殷墟甲骨文的继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为

舟王是

夏桀(

前1600年亡国

的理由:

①经碳检测年代是3500年,刚好对应夏朝末年。

但用碳的半衰期检测年代,在实验室用还行,在几千年沧海桑田的野外,误差太大。谁也不能保证几千年没有洪水或山火改变考古地点的化学环境与土壤碳含量等因素。

②史书记载,

夏桀是战败流放南方。

至于流放,不论是夏桀战败自己逃走了,还是商汤有意给他一条生路,都充分说明商朝建国初年,夏桀还活着。

甘桑石骨文与殷墟甲骨文还是有一些区别。

认为舟王是

商纣王(

前1046年亡国)的理由:

①舟王与纣王同音。

这也就是说,商朝末代君王帝辛,在牧野之战失败后,并没有死。并且他本来就叫商舟王,并不是周王朝故意抹黑他,取名商纣王。事实上,文献中辱骂商纣王最厉害的人,不在周朝。

②无独有偶,越南古籍中也流传着一些

殷王的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越南殷王的传说

《岭南摭怪》记载有一则殷王伐雄王的故事。

(1)殷王死于阵前

《岭南摭怪·董天王传》记载,有一老者预言,殷商王将“

巡狩以侵之

”。于是雄王“

遂筑坛,有金银币帛置于上,斋戒焚香,敬祷三日

”,祈祷洞庭湖龙君帮忙想对策。

三年后,

“边人告急,有殷军来”。

“及殷王兵至武宁邹山下”,

当时一个小孩子“

呼曰天将

”,令

“殷王死阵前”

。随后打败殷军的小孩“

至安越金华朔山,乃脱衣骑马升天

”,消失得无影无踪。后雄王尊打败殷军的小孩为

“董天王”

《岭南摭怪》在描述

“殷王城”

时,当地人有首诗,写道:

“一朝胜败无殷德”。

这句诗很有意思,不是说殷王战败,而是说“

胜败

”,意思是商纣王创业,并不是真正的一战而亡,或一败涂地。足见殷王在那里创业艰难,不是一帆风顺。

另外,从古至今,骂商王

“无殷德”

的对象,只有商纣王,没有第二个商王。显然是在说

“殷王”

就是商纣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殷王是否兵败

同是《岭南摭怪》收录的另一个传说《越井传》,对殷王就客气了许多。

传说讲述董天王遵守洞庭湖龙君指令,“

应期而生,骑铁马击之,殷将士皆奔走。殷王败死于山下”。

这个故事指出

商纣王不是当场战死,而是失败之后才死去,之后多久,没有说明。还明确“

殷将士皆奔走

”,意思是商纣王当时只是战败,部下都还活着,实力没有伤筋动骨。

《越井传》同时也讲述了位于邹山的

“殷王城”,

经当地人重修之后豪华气派的景象

,“望见庭中有池,池中有五色莲花。池畔有槐柳数行。砖街平坦,玉殿珠宫,廊宇宏敞。”

“殷王城”

在商纣王战败之地的邹山,说明是商纣王落脚生存之地,遭到了袭击,而不是殷王伐雄王。

“威灵镇越裳”

“殷王庙宇”

,还有当地人题诗写道:“

山秀水流空见庙,精升迹在尚闻香”

,这两句写出了对商纣王建功立业,给后人留下余香袅袅,令后人怀念。题诗结尾是“

百姓从兹皆奉事,默扶国祚永无疆”

。这更是赞美商纣王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以致一千年以来,当地百姓从来没有忘记一件事情——祈祷商纣王在天之灵,能够悄无声息地保佑国泰民安,和平昌盛。

足见商纣王部族在当地拥有非同凡响的根基与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交趾之南最早的先民

越南最早先民是鸿庞氏与越裳氏。

《岭南摭怪》所述,鸿庞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后,活动地域“

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狲精国”

,共有十五个部落。

鸿庞氏起源于

“苗民逆命”。

三苗氏被大禹打败,

“其余入于南海者”

。鸿庞氏是生活在洞庭湖一带的三苗氏分支中的鸿氏。后鸿庞氏衰落,渐渐被越裳氏取代。

越裳氏,最早起源于扬子江(长江中下游一段的古代称呼)流域。

越裳”

一词的来历

古荆州的地理位置就已经够幽远偏僻蛮荒了,而交趾还在荆州最南端,所以称之为“越”

(荆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也《禹贡》)。

越裳”

更是在

交趾之南

”。

华夏的

“华”

字,含义是具有大国气派的

“服章之美”

。得体华贵的衣服包括

“衣”

“裳”

。而华夏早期文化中,以北方为尊,故北方代表上

“衣”

,南方则是下

“裳”

,南北一起组成华夏。

大禹治水,主要活动在江淮汉水一带。故夏朝在南方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徐国与蜀国,在夏商周三代1600多年时间内,不断壮大、兼并其他部族,三苗氏与越裳氏的空间不断压缩。后来周王朝分封的楚吴两国崛起,越裳氏被迫向更遥远的南方迁徙。

越裳氏大多时间位于在

“交趾之南”

,故而近代越南人普遍认可越裳是自己的先祖。

故而,越南最早的先祖,是古荆州、扬州、梁州、雍州先民的分支,这一点,越南民间传说中有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1035年,周公旦摄政六年,礼乐制定完毕,天下和平安宁。周成王在都城会见四海诸侯来宾。各地诸侯纷纷进献本地独具特色的瑞鸟灵禽。寓意百鸟朝凤,拱卫天下共主。

越常氏历时一年,跋山涉水,到镐京“

献白雉

四、嘉宁部殷王后裔称王

说来蹊跷,越裳之地第一个称王、并得到另外十四个部落都承认的雄王,不是最古老的鸿庞氏,也不是

“交趾之南”

的越裳氏,而是名不见经传的

嘉宁部落。

(1)第一任雄王

约周庄王(

前696年-前682年在位

)时,嘉宁部落首领称王。

越南古籍似乎对嘉宁部落称王没有好感,说嘉宁部是靠不正当竞争手段上岗,使用

“幻术”

让其他部落诸侯臣服。

《越史略》:嘉宁部有异人焉,能以幻术服诸部落,自称碓王,都于文郎,号文郎国。

在野外空旷之地的战场上使用

“幻术”“妖术”

,当然不是简单的魔术戏法,那玩意只能哄骗一下小姑娘开心,不可能让对方部落俯首称臣。

战场上的“幻术”,无非是使用让人毫无思想准备的新式武器、以及变幻莫测的排兵布阵,或称之为兵法、阵法。战场上最容易让古人觉得是“妖术”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天气的风霜雪雨,帮助自己一方。中华大地,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利用天气作战的范例,中华农耕文明,从伏羲时代就开始望云雾、观天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人能用大家不认识的“幻术”征服十四个部落,自然是拥有高深莫测兵法的华夏人。

(2)雄王诞生的协议

之地,是古代南方洞庭湖畔三苗氏的后裔,他们对洞庭湖龙王非常崇拜敬重。

《岭南摭怪》记述,

嘉宁部泾阳王

“娶洞庭君龙王女,生崇缆,号为貉龙君”

(越

传说中,无论什么时候的首领,都称之为王,没有首领称侯)

洞庭龙王之女妪姬生的貉龙君,就是第一任雄王!

然而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泾阳王是谁?

泾水流入

黄河,成语有泾渭分明。泾阳王就是暗示嘉宁部,是属于中原人士组成的商纣王部落。

貉龙君称王时,是

“与妪姬分治天下,号为雄王”(

《岭南摭怪·引<

《世法集》

)。

也就是说,商纣王后人所在的嘉宁部落,与洞庭湖畔某一个非常有实力的部落通婚,并达成协议,洞庭部落帮嘉宁部的外孙称王,条件是让出一半土地,归老婆或老婆娘家人负责治理,也就是平分疆土。

这也就解释了,越

裳后代

文人对嘉宁部称王没有好感、说他是不正当得利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徐国帮助商纣王的后人

第一任雄王诞生之时,洞庭湖一带属夏朝分封的徐国势力范围。

举两个例子,就足以知道当时的徐国有多厉害。

商代最牛的商王武丁,声势浩大御驾亲征,结果千里迢迢到江淮流域,与徐国最终握手言和,史称

“武丁止戈”

徐国称王,即徐偃王。

周宣王(前828年-前782年在位)御驾亲征,开始

气势如虹,

结果还不如

商王武丁。因王朝财政耗资不支军费,只得灰溜溜撤军,不仅没有伤及徐国皮毛,连一份互不侵犯的协议都没有。

故而得到徐国的支持,

中原人士建立的嘉宁部,在当地称王肯定没有问题。

徐国为什么帮助商纣王的后人称王、建立文朗国?

首先,400年前,商王武丁就与徐国达成了和平协议,相当于承认了夏朝分封的徐国的诸侯国地位。这就为双方来往通婚提供了便利基础。

其次,不被周王朝承认的徐国称王,彻底与周王闹翻脸了。虽说周王朝身体越来越差,再也没有精力前来兴师问罪,但身边日益羽翼丰满的楚、吴这两个晚辈,在周王怂恿下,隔三差五上门找麻烦,所以徐国也要朋友。雄王是否可靠不要紧,至少得安静,不能帮衬楚、吴那两个后生愣头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雄王(碓王)与雒王

周庄王时期,关于嘉宁部落首领称王这一点,

中越古籍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但双方记载很有意思,对王的称呼不一样。

(1)三种称呼的区别

裳人的传说中,

只要是部落首领,不论时间早晚与实力大小,一律被称之为雄王。

裳人依据中国历史编撰的

古籍,则是少数称碓(

duì

)王,多数称雄王。

而中国古籍,从始至终都是记载“雒(

luò

)王”。

三种称呼有什么区别呢?

碓,是农耕文明舂米的用具

。“碓王”

,自然是教导百姓农耕的王,意思是说,是土生土长的王。《越史略》记载的出自于嘉宁部的文朗国第一任王,就是:

碓王

雄,是威武强大的首领。

他们称碓

或雄

,看似有些自相矛盾,其实内心渴求一样。例如,

《岭南摭(

zhí

)怪》

流露出很强的自尊心,介绍雄王时,特别强调

“世世相传,号为雄王,而不易”

。意思是,我们的王,都是雄王,就是雄王。别人说我们的王是外来人口,我们一律听不见、不承认。

那么问题来了,交趾之南的人为什么不喜欢

雒王

这个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谁有资格称雒王

交趾之南的人,不喜欢雒王这个称呼,原因是这称呼太高大上!

华夏文明的主流,从伏羲开始,到夏商周,都与一个地方密不可分:

洛水

(或洛阳)。洛水,原本是

“雒水”

,到三国时,大多数文献古籍才将雒,改为洛。

例如:《汉书》:

易曰: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

上古伏羲氏,得到

河图雒书,

而推

演成八卦。大禹因得到

雒书

,而制定

《洪范》

治理天下万邦。

谁敢如此霸气地称“

雒王

”?自然是有资格在中原君临天下的帝王!

谁会在

交趾之南

称“

雒王

”?只有商纣王的继承人!

商纣王的继承人在

越裳

境内称“

雒王

”,显示自己是洛水正统之王,这眼光与胸怀,不只是停留在交趾之南而雄据一方的层面。

结尾

商纣王后裔建立的文朗国,

以淳质为俗,结绳为政,传十八世,皆称碓王(《越史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雒王统治的文朗国,土地称之为雒田,田都依据水源流动规律而设置开发;耕种雒田的百姓为雒民;雒王下属各部落,是雒侯。部落下设郡县,每县有两名雒将,雒王授予雒将青铜印,代表雒王管理、镇守所在郡县(

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

西汉·

《交州外域记》)。

约越王勾践称霸(称霸时间,

前473年—前465年

)前后,文朗国拒绝与古蜀开明王朝通婚。三国之前,各部不通婚,意味着敌对势力。

在东周大部分时期,拥有三星堆文明的古蜀国开明王朝,实力足以可以与秦楚争锋。

古蜀国开明三世保帝,统治了羌江流域(早期羌族人聚居的核心地区);肃清了游离于各座大山威胁百姓的獠人;扩张到僰地,在令人胆寒的

悬崖峭壁之上,开通了僰道,同时建立了囤放军需物资的中转站,随时向前线提供补给。

文朗国拒绝友好联姻,古蜀国开明帝派儿子泮,带兵三万,征伐文朗国。

蜀国君王称作帝,秦惠王时期,秦蜀友好,古蜀开明帝改称开明王。文朗国各部降服之后,开明帝就将越

之地封给儿子开明泮,并封他为开明王,建立骆越国。因古汉语开明王与安阳王同音,古籍中都称之为安阳王(

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交州外域记》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镇越裳”

的文朗国历经18代君王而灭亡,国祚大约220年。如果有一天,在交趾之南,越裳之地发现与三星堆一样举世皆惊的文物,就不足为奇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约260年后,秦代将领赵佗在岭南称帝,拥有三星堆文明的古蜀国分支王朝——骆越国,被赵佗所灭。

《岭南摭怪》记述,

“威灵镇越裳”

的商纣王

“殷王庙宇”

因赵佗南征,也遭受战火影响,商纣王随身携带的

“自黄帝历殷,传为世宝”——“龙燧宝珠”

光彩冲天,被人发现。

至此,商纣王的影响与故事,才真正退出历史的舞台!

1、

《岭南摭怪》,越南古代神话故事集,

相传成书时间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但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是出自明代中后期。

2、《越史略》,越南历史古籍,作者不详,成书时期,约相当于中国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