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2日讯 最近,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50周年发展大会上,首届“柯俊科技史奖”获得者——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兴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动情地给远在济南市钢城区颜庄街道澜头村的郝纪迎发了条微信:“郝师傅,谢谢您,我能获奖也有您的一份功劳!”
据了解,70岁的郝纪迎是颜庄街道南港村人,7岁跟随父亲接触打铁,13岁就能独立制作铁具成品,15岁自立门户。郝纪迎打了大半辈子的铁,把郝氏传统铁具锻造技艺发展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位是高等院校的教授,一位是土生土长的铁匠。跨越千里将两人连在一起的,是伴随了郝纪迎大半生的打铁手艺。
两人的初次相识颇有缘分。彼时,黄兴正在全国寻找传统手工艺人,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寻找实践支撑。在一场铁艺锻打文化和技术的学术交流会上,黄兴被郝纪迎对传统铁艺的深刻见解和实践经验深深地吸引了。
在郝纪迎的手工作坊里,黄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琳琅满目的作品和精湛娴熟的技艺,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学者。“早知道你这里啥都有,我就不去全国各地找铁匠了。”两人促膝而谈,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自那以后,黄兴便成了郝纪迎家的常客,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和交流打铁手艺。
像黄兴这样身份的专家朋友,郝纪迎还有许多个。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还有部分省内高校。
冬日的颜庄街道澜头村古村非遗文创园里,一座小院内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这里便是郝纪迎的手工作坊。大到菜刀,小到钉子,老郝这里一应俱全。
郝纪迎做的刀,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我刚结婚的时候,从老郝这里买了一把菜刀,用了大半辈子了!”郝纪迎的老顾客老李说。
郝纪迎发现,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顾客对刀具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传统刀具做工比较粗糙,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他想:“能不能根据现代人的习惯和需求,把传统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呢?”
质量不够好,那就反复煅烧脱碳,让密度更大;外形不够精,那就仔细抛光,保证平整和光感;样式不够多,那就做出更多的刀把和刀头供顾客选择。发展到现在,郝纪迎打造的铁具件件是精品。
2018年,郝氏传统铁具锻造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郝纪迎的“晟炉”铁匠铺更加忙碌起来。厨具类、农具类、装饰类……全活铁匠郝纪迎会做的铁具种类有上千种,有些被北京故宫古建筑维修人员添置进了工具箱,有些远销欧洲和北美。这几年,郝纪迎和他的“晟炉”铁匠铺,走进了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和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等地,名气越来越大。
郝家铁匠铺始建于清嘉庆三年,郝纪迎是第六代传人。“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我们的非遗手艺,把它发扬光大。”郝纪迎说。现在,郝纪迎的儿子郝慎水和徒弟亓振成了接班人,让郝家铁匠铺的技艺得以延续。
郝家铁匠铺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坚守与创新的结合。他们用铁锤和火焰,锻造出了一件件精品铁具,更锻造出了一段段传承故事。
闪电新闻记者 耿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