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用新技术,亩产创新高。资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系专家查看应用起垄覆膜种稻技术的秧苗生长情况。资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园玉米”系列产品。

□本报记者 周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安全、健康、营养、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广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省绿色有机农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以下简称绿色有机体系)2022年正式启动后,体系首席专家来永才认为,当下正是我省从农业、粮食生产大省转向农业和绿色食品强省,打造龙江特色品牌的有利契机,我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健康食品的天然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作出了要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四个农业”的重要部署,绿色有机体系围绕我省绿色有机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将科技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加速推进我省绿色有机农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体系专家在实现龙江农产品“真绿色”“真有机”“真健康”上做文章,通过打造龙江品牌,做强品牌营销,筑牢品牌底色,提升龙江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占有率,为黑龙江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筑牢安全保障。

科技助力提单产

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是绿色有机体系的试验基地之一,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是有机水稻覆膜技术创始人,他为专家们介绍了有机水稻覆膜技术增产、除草、防虫、抗倒伏、抗病、保肥、节水、促早熟、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同时也提出了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体系专家们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工作,与合作社在原有覆膜有机水稻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共同研发了起垄覆膜种稻技术。据介绍,该技术采用超早育秧技术,秧龄达到50~55天左右,带蘖下田;水稻移栽前,在田间起垄覆膜,提高地温的同时有利于保水控草;垄宽70公分,垄上双行水稻,水稻在田间呈宽窄行分布,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当年秋收,通过机械现场实收,获得了折合亩产724.62公斤的好成绩。

“对症下药”延链条

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有一家以发展东北特色农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该企业遇到了不同批次产品加工品质不一致的难题。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的介绍下,公司找到了绿色有机体系的岗位专家,体系首席专家来永才、岗位专家钱春荣带领体系的专家们走进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开启了科技振兴乡村之路。

在为企业细致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的营养特性、蒸煮食味特点后,专家们为该公司量身定制了两款大碴粥专用玉米品种:“钱玉568”和“长发1号”,指导企业和农户开展两个专用品种小园玉米栽培与大田玉米栽培,应用粒须兼用玉米品种高产增效栽培技术。同时,他们还针对市场需求,优化速食玉米大碴粥、龙须粥、胎须茶等产品加工技术,丰富企业产品类型,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能、打造村企特色品牌,并助力企业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开启“健康农牧业”之路。

专家介绍,“钱玉568”是钱春荣团队培育出的一款高蛋白机收籽粒玉米品种,蛋白质含量达12%,比普通玉米品种高4个百分点,收获时籽粒含水量25%以下;“长发1号”是一款粒须产量双高品种,平均亩产达750公斤,玉米须产量是普通玉米品种的3~5倍,玉米须中黄酮含量可达7%,是普通玉米品种的3倍,适合于药食同源产品加工。针对这两个加工专用型玉米品种配套了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导企业与农户合作,形成专用品种订单生产,从品种源头、栽培过程、加工品质等方面彻底解决了不同批次口感不一致的难题。

在专家的指导下,“小园玉米”品质快速提升,企业也与深圳慢性病研究会合作,将“小园玉米”龙须粥作为药食同源的食品推广到糖尿病干预中心和健康服务站。绿色有机体系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助力企业打造了巴彦县“小园玉米”品牌,“小园玉米”获得中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认证。2022年11月1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巴彦县“小园玉米”产品荣膺中国“一乡一品”获证产品金奖,是我省唯一获金奖产品。

数字赋能开财源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振兴上,发挥其在电子商务、科技等领域的优势,持续提升从田间到消费者的供给能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区块链能够对农村的碳排放、碳吸收、碳捕捉进行完整的记录与跟踪。为了让数字技术进一步融入绿色有机产业发展,在来永才的引领下,协助穆棱市山东村成功入选“阿里区块链赋能乡村振兴【链上◎数字乡民】百村征集”活动,使山东村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入选该活动的乡村。2022年4月,山东村数字藏品正式上线拍卖,一个月时间共售出300余幅作品,为山东村获益1.78万元,该笔收入用于山东村村容村貌建设。11月,该项目升级为“万乡千城元宇宙”,目前正处于准备阶段。通过参与此项活动,不仅使山东村获得了实际的收益,更为通过发展数字化农业推动乡村发展文旅产业探索了新途径。

下一步,绿色有机体系将把科技力量聚起来,把科技创新强起来,突破一批“农”字头的自主创新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转化一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全面助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体系专家们在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同时,增强宣传推广的“软实力”,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体系技术亮点创新护黑土 综合提产能

在绿色有机体系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体系专家们创新开展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助力黑土地保护。他们通过研究,明确了寒地玉米秸秆腐解特征,提出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一翻两免”技术,2022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该技术作为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的关键技术在全省推广,成为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2022年和2023年遴选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助力我省秸秆还田利用率达到65%,为秸秆还田和保护黑土地提供了科技支撑。体系专家们还创新性地改良了玉米秸秆颗粒连年高量深埋还田技术,可显著提升土壤总碳和总氮含量,为实现东北退化黑土地力保育与快速提升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技术途径。

在科研过程中,专家们以解决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我省玉米大豆轮作制度,联合农业合作社开展了玉米茬种大豆化肥减施技术,2023年,指导巴彦县刘辉种植合作社玉米茬种植大豆化肥减施40%,每亩节约化肥成本30元,3.5万亩大豆节本100万元,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实现了化肥减施、粮食增产“双赢”;指导中农发牡丹江军马场有限公司提升玉米单产能力,为军马场引进耐密品种、水肥一体化高产种植技术,助力企业粮食增产;为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盐碱地产能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案,集成了秸秆颗粒还田、碳基水溶肥、大垄密植技术,在pH值8.6~9的苏打盐碱土上,玉米产量大幅提升,经现场实收,亩产达到677公斤,较当地常规模式增产11.9%,盐碱地交换性钠盐下降50%,创新了盐碱地改良和产能提升模式。

本文图片由绿色有机体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