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战犯卫立煌在逃往香港之际,写信给朱德,请求他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卫立煌的母亲孤独无助,住在安徽老家,他的出走使她无人照料。朱德面临选择的难题,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的回应是五个深具分量的字——但他们究竟是什么?这封信和卫立煌的命运之间有何不为人知的联系?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卫立煌
1897年卫立煌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但也能维持平常的温饱,但由于一次瘟疫他失去了好几位亲人,经济状况变得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卫家仍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主要得益于他在县政府任职的大哥卫立炯的支持。
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卫立煌的母亲努力确保他能接受教育,她通过四处奔走求情,最终使他得以在私塾中学习了几年。1912年卫立炯在一位同学的推荐下成为和县军事训练班的主任,这对卫立煌而言是个转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闻此消息,卫立煌立即前往和县,希望能在军事训练班中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入军队后,他和兄长一起参与了"二次革命",期间和县宣布独立,但不久之后便被袁世凯的部队所镇压。由于力量悬殊,卫立煌和卫立炯不得不败逃回家。
回到家乡后卫立煌展示了他的勇气和正义感。他单枪匹马对抗了一名当地的恶霸,该恶霸因依仗自己的武力而在村中称霸。一次偶然的机会,恶霸闯入卫立煌家中大肆嚣张,卫立煌从训练场归来,毫不犹豫地给了对方一个耳光,将其打倒,结束了这场混乱。此事之后恶霸再也没有在村中出现,卫立煌因此在村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卫立煌
1914年,寻求更好发展的卫立煌离开家乡前往武汉,希望能在那里找到工作机会。不过,在武汉他并未如愿以偿。正当他处于失望之际,湖南军队在武汉招募学兵。卫立煌抓住这个机会,加入了军队并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
完成学兵营的训练后,卫立煌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多数人的道路。他决定不加入北洋军队,而是追随革命者范鸿仙前往上海,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的行动。尽管这场“讨袁”行动以失败告终,卫立煌并没有放弃他的革命理想。1916年他南下广州,加入了护法军政府。
卫立煌
1917年,由于卫立煌在军中的表现出色,他被调至孙中山的大元帅卫队中任职。在这里,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孙中山的思想和策略。孙中山先生对卫立煌的忠诚和革命精神赞赏有加,很快就将他提拔为信任的亲信。在孙中山府中,卫立煌因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职责的忠诚而受到重用,成为了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1938年,一列由十辆装甲运输车组成的车队缓缓行进,目的地是延安。这是一次不为人知的秘密行动,车队中坐着当时的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正以“军事考察”为名向延安进发。鉴于当时的政治局势,这次行程若被蒋介石得知,后果不堪设想。
卫立煌
当车队抵达延安城外约三十里处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路边竖立着欢迎的标语,显然他们的到来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般秘密。后来才明白,这是八路军情报部门的功劳,他们早已通过其精密的情报网得知了卫立煌的行程。
进入延安时,城门外的迎接场面令人难忘。锣鼓震天,红旗在空中飘扬。毛主席亲自在城门外等候,他迅速迎上前去,热情地与卫立煌握手,欢迎的话语和笑容显示了对这位高级将领的尊重与期待:“欢迎,一路辛苦了!”
合照
在延安的私人会晤室,两位领导人展开了长达数小时的深入对话。毛主席不仅分享了八路军的战略和战术,还强调了游击战术在敌后的重要作用。卫立煌对这些战术早有所闻,对毛的阐述连连点头表示认同。
餐桌上毛主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当前的困境:“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弹药供应不足,没有足够的弹药,再精妙的战术也难以实施。”卫立煌毫不犹豫地回应:“这件事我可以帮忙解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承诺很快得到了兑现。回到驻地后的第二天,卫立煌即签发了一份特别的军需调拨命令,决定向八路军提供重要的物资支持:包括100万发步枪子弹、20万枚手榴弹,以及三个师的军服和大量医疗物资。
这些急需的物资为当时资源紧张的八路军带来了极大的支持,可以说是在冰天雪地中送来了炭火。卫立煌的这次访问使得他与中共的关系日益密切,他不仅一次又一次地为八路军输送物资,还秘密协助他们与国民党军队开展谈判。
合照
到了1939年春,卫立煌再次访问延安,这次他带来了一份珍贵的日军部署图。这份情报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中,为八路军提供了宝贵的战略信息,帮助他们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毛主席对卫立煌的贡献和爱国精神深表赞赏:“这位将军,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者。”为确保卫立煌的安全,延安特别为他配置了联系人,确保他在任何需要时都能与延安保持通讯。
蒋介石合照
当蒋介石开始对卫立煌的忠诚产生疑虑时,延安便在背后为他提供保护,甚至在战局紧张时将他列入“战犯名单”,以此来淡化他与共产党的联系,消除蒋介石的疑虑。
1940年蒋介石终于获悉卫立煌多次秘密支援八路军,虽然震怒,但考虑到卫立煌在军中的影响力及抗战的关键时刻,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按下不满,尽管从此对卫立煌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冷。
卫立煌
在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漫长的抗战终于结束,中国大陆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身为和平倡导者的卫立煌对此感到无比欣慰。他在抗战期间与毛主席及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关系影响了他后续的决策。
内战的阴影很快笼罩了新获得的和平。蒋介石不顾民族和解的需要,激起了新一轮的冲突,使得国家再次陷入战火。对此卫立煌感到深刻的失望和愤怒,他决定不参与同胞之间的对抗。以健康问题为由,他选择前往欧洲和美国,寻求一段心灵的休憩,同时避免卷入国内的纷争。
卫立煌
1947年,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场连续遭遇挫败,局势急转直下。为了扭转败局,蒋介石从法国度假中召回卫立煌,希望他能挽救颓势。尽管卫立煌对东北的局势充满顾虑,但军人的职责使他难以拒绝。在作出决定前,他秘密联系了毛主席,希望得到其意见如何处理这一棘手局面。
毛主席对卫立煌的情况表示理解,并赞赏他不愿意引发更多流血冲突的立场,他通过电报回复卫立煌:“应随机应变。”得到这一指示后,卫立煌带领部队在东北的表现并不积极,他的“放水”策略显著影响了战场的走向,最终使得共产党在辽沈战役中占据了优势。
蒋介石和卫立煌
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东北的势力已然消散,见局势不妙的卫立煌决定撤退。不幸的是,他被蒋介石以延误军机的罪名拘禁。1949年2月北平刚解放不久,朱德正忙于处理各种事务。就在此时一封没有署名的急件被送到了他的办公室。
朱德带着疑惑打开信封,信中的措辞虽简单但十分诚恳,只表达了一个请求——希望他能派人去安徽照顾一位年迈的老人。信的末尾,朱德终于看到了写信人的名字——卫立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卫立煌曾是国军的高级将领,也是孙中山的随身警卫,后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干将。他与朱德、彭德怀等人虽然曾有交情,但现在他却身处战犯名单之首,位置尴尬。
信中,卫立煌提到自己即将启程前往香港,而家中85岁高龄的母亲却无人照料。在大陆,他能联系的只有朱德一人,因此希望朱德能帮这个忙。
毛主席
朱德读后心情复杂。一方面,卫立煌虽是老友,但现在是公认的战犯;另一方面,卫立煌已动身去香港,留下母亲孤苦伶仃。内心的挣扎让他难以决断,最终他将此事上报给了毛泽东。
毛主席对此事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平静,甚至有些高兴,他立刻做出指示,简洁有力的五个字:“必须去照顾。”遵照指示,中央很快组织了一支队伍前往安徽,找到了卫立煌的老母。当队伍到达时,老人满怀期待地以为是儿子回来了,却看到一群陌生人。老人困惑而心酸,不知道儿子已经远赴香港。
毛主席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宣布成立时,卫立煌虽然仍处于国民党的监视之下,但他仍向北京发送了热烈的贺电,表达对新政权的支持。毛主席对此感到非常激动,对卫立煌的忠诚和友情表示感激,亲自回电表示谢意。
在1954年,当蒋介石决定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时,卫立煌公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批评蒋介石依靠外国势力来维护其政权,认为这是对民族尊严的极大侮辱。卫立煌认为蒋的行为已经沦落到了忽视民族尊严的地步,他的言辞激烈,表现出对蒋介石策略的深刻不满。
邓颖超合照
他在香港积极从事促进两岸统一的活动,公开呼吁大陆采取措施“解放台湾,统一两岸”。得知卫立煌的这一转变后,周总理对他的爱国热情表示赞赏。他深情地表示:“卫立煌的爱国心思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现在是让他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了。”周总理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卫立煌,他被这种信任和重视所感动。卫立煌在接到周总理的邀请后,激动地回应道:“我愿意将余生献给祖国,加入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去!”他的回应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祖国的忠诚。
1955年3月,卫立煌和他的妻子满怀激情地回到了大陆,他们抵达后立即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发送了充满喜悦的汇报电报,表达了他们对新生活的热切期待和对祖国的深切感激。卫立煌还表示愿意通过撰写文章向台湾同胞传递和平统一的信息,劝诫台湾当局顺应民意,回归祖国的怀抱。
卫立煌
在卫立煌归来的那一刻,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欢迎了他,两人紧握双手,彼此的眼中都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彼此的尊重。时隔17年两位老友的重逢是个人情感的交流,也是历史的见证。此后卫立煌被委以重任,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他的余生被投入到了两岸统一的事业中,不断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努力。
1960年初,一场严重的心肌炎加剧了卫立煌将军长期患有的糖尿病,使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在医生们紧急抢救后,虽然从生死边缘被救回,但他已极度虚弱,说话都变得异常艰难。
卫立煌
在这紧要关头,卫立煌的家人都聚集在他的病床边。韩权华泪眼婆娑,看着丈夫的病容,而卫立煌尽力用手势安慰她,示意不要哭泣。卫立煌的老战友杜聿明,得知消息后也立即赶到,眼见友人生命垂危,他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到了下午卫立煌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杜聿明深知友人生命的脆弱,内心充满了无力和悲伤。在一阵痛苦的挣扎中,卫立煌突然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目光死死地盯着旁边的柜子。感应到丈夫的意图,韩权华迅速打开柜子,里面只有一件中山装。问及是否需要这件衣服时,卫立煌虚弱地点了点头。
卫立煌
尽管体力不支,卫立煌还是想要坐起来,穿上这件中山装。杜聿明及时扶住他,卫立煌在几次尝试后依然未能成功起坐。但他接过中山装后,便紧紧地抱在怀中,仿佛得到了某种精神的慰藉。
围观的家人和医护人员对这一幕感到困惑,不明白卫立煌对这件衣服的执着意味着什么。杜聿明经过一番思索,突然想起这件中山装是毛主席在延安时赠给卫立煌的,用以御寒的礼物。这一认知让杜聿明泪水再次涌现,他深知这件衣服对卫立煌的特殊意义。
卫立煌
杜聿明轻声询问,是否是因为怀念毛主席和感谢他的关怀,卫立煌用尽力气激动地点头确认。这一刻韩权华哭得更加厉害,而杜聿明承诺将他的感激之情转达给毛主席。
卫立煌之后安静下来,紧闭双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曾松开怀中紧抱的中山装。他手中的中山装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他对过去革命岁月的无限怀念和对毛主席深刻的感恩。
卫立煌和妻子韩权华的合影
卫立煌逝世后,消息传到了周恩来的耳朵里,周总理立刻中断了他的公务,匆匆赶回,亲自策划并参与了卫立煌的公祭仪式。在那庄严的一刻,毛主席专门赠送的花圈静静地摆放在他的灵前。为了表达对卫立煌的最高敬意,他最终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这是为那些为国献身的英雄准备的安息之地。
卫立煌去世后,他的遗孀韩权华也受到了国家的特别照顾。韩权华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邓颖超也频繁地对韩权华表示关心。在1974年建国25周年的庆典期间,当邓颖超注意到韩权华缺席时,她立即亲自打电话进行慰问。
杜聿明
了解到韩权华因病未能参加,邓颖超便亲自上门探望,这种细心与关怀体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韩权华深知自己与丈夫所做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岁月流转,许多人已离去,但卫立煌将军的墓前始终不乏鲜花。
参考资料:《中国现代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