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7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社会结构悄然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由乡土中国转变为了城乡中国。其中县城作为“城”与“乡”的行政层级,已经演变为中国新城乡结构的中间层。

但近两年在国家大政策的指向下,全国有近1500个县城均出现了规模萎缩和人口外流,这让国内部分专家开始预测:未来中国90%的县城或将消失,国家可能彻底进入无县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县时代“,这四个大字背后牵扯着上亿名中国人的未来命运。而小县城的快速衰退是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直接反映出中国城市体系的的深层矛盾。可难道中国真的要进入无县时代吗?县城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县城时代的落寞

2022年5月分,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在这份意见中主要提及了两大观点,第一是截止2025年之前建设一批具备良好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的县城,便于发展经济、聚集人口。第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县城与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差距出现了大幅缩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读文件,大家可能会误认为中国广大县城要面临崛起了。但这样的想法未免有点单纯天真,国家政策的真正想法并非发展县城,而是缩小县城规模,并且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

要知道中国县城的规模十分庞大,根据民政部2009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一共有1464个县以及855个市辖区。但到了2019年底,全国县城规模已经削减到了1323个,市辖区数量却一路飙升至965个。这代表在过去十年间,全国一共撤销了141个县,同时增加了110个市辖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根据统计,中国目前处于大规模人口流失的收缩性县城占比高达85%。这两项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未来中国县城会继续持续收缩,甚至90%以上的县城都会逐渐没落消失。

为什么中国诸多县城会出现规模萎缩,发展滞后?这主要是人口外流和经济下滑问题。中国小县城地域偏远,工作岗位稀少,大量年轻人不得已选择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返乡就成了一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期以往,县城便会出现人口老龄化与流失现象,进而导致生育率下降,社会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多数县城的主导产业十分单一,产业想要转型难如登天,人口流失又会致使消费疲软,造就了恶性循环,整体经济雪上加霜。

人口和经济的双重衰败是小县城衰退的因与果,扭转这一局面是十分困难的,国家不可能做到让全国1500个县城个个发展兴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一些县城在早年间经济兴盛,GDP甚至超过一线都市,但随着时代发展却慢慢跟不上节奏,最终江河日下萧条落寞。这类县城主要是资源型城市,比如云南东川可以依靠铜矿成为省内经济的顶梁柱,但这种方式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整体来看无法长久,存在严重后劲不足的问题。

早在2020年之后,全国多省各地都加快了撤县设市区的步伐。同年4月6日,云南昆明提出加快推进嵩明、宜良的撤县设市。4月23日,浙江嘉兴发布纲要,提出推进行政区的优化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汉中、河北衡水、安徽滁州多地均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撤县设市,同时国家也对这些政策审批大开绿灯,大力支持撤县设市的相关规划。

小县城的人口被核心城市大量虹吸,眼下,我国北上广深以及天津、武汉等城市甚至都已经进入到无县时代。那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又为何在2022年提出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呢?这表面上看似又要加重县城的发展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是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进程面临挑战,截止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64.75%,而2025年的规划目标是必须达到65%以上。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在四年中至少要保持100万~200万的农民进城。

可现实是,我国农民工进城数量却出现了明显锐减,2021年的进城农民工只有1.33亿,较2016年整整下降了300万之多。此时提出县城城镇化,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农民工朋友进城安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不是所有县城都能在本次发展中分一杯羹,按照中央意见,直接将县城划分成了五类,分别是:1.大城市周边县城;2.专业功能性县城;3.农产品县城;4.生态区县城;5.人口流失型县城。

毫无疑问,中国目前县城处境最多的是人口流失型县城,数量占比整整高达85%。而中央对此类县城的发展意见也很明确,即引导转型,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降级或者自行发展一些特色行业。而真正能迎来大发展的是重点城市的周边县城,未来在与大城市的融合下,能进一步承接大城市的部分产业、人口与配套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城的意义

那么,中国的县城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有一句古言叫做郡县治,天下安。从古至今,县都是一个独立稳定的政治社会单元,在完整的县域范围内,人们拥有相似的语言风俗以及完善的市场体系。县城之下是广阔的农村地带,而县城则具备行政机关、文化机构等城市的基本形态,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建国开始,县的基本属性其实没有发生过根本性变化。它依然是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我们可以将其通俗理解为城市的尾巴,农村的头部。无论是农村融入城市,还是城市渗入农村,都需要依靠县城来实现。

再者而言,县还是国家与社会的关键连接点,小县城治理是深度嵌入基层社会中的,无论是治安还是税收,都需要深入民众打交道。在县城一级,国家和社会实则在相互塑造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最近十多年中,国家大力以县城为载体推行城市化,广大农民也开始进入县城生活,这让县城的城市要素更加完备,甚至能基本复制大都市的生活方式。今天的乡村社会越来越具备城市生活的特征,这其中完全是依靠县城在引领乡村。不可否认,县城的资本、现代性、行政正在改造着基层社会,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异性也因县城的存在而逐步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国内学者专家们对于“县”的研究越加专注,这恰好证明了县城的重要性。如果抛开经济因素,县城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今后,中国只有少部分县城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契机,但这难道意味着大多数县城只能听天由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50强的德化县就是很好的逆袭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化县在上世纪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除去农业外便是陶瓷产业,并且主要以国有瓷厂为主,传统民窑已经完全丧失了发展空间,其城镇化进程也陷入了停滞。但在改开后,德化政府迅速确立陶瓷为支柱产业,大力挖掘本土的能工巧匠。结果当地的民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复兴,大量乡镇陶瓷企业拔地而起,成功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繁荣。

截止2021年,德化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78.6%,城管经济产值占比全线78.6%,于2019年荣获“中国县域经济发展50强”,甚至被中央党校编为典型案例。在此之前,德化县也只不过是泉州北部的一个无名小县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希望国内的县城都能找到自己的特色产业,在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当下,能赢得自己的一份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