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如今教育越来越卷了。以前是从初中开始卷,卷到高考结束,就算到头了——很多人考上大学后信奉“六十分万岁”;现在是从小学开始卷,卷到本科毕业后,还要卷考研、考公。
现代的高考,从它的等级、性质来看,无疑相当于古代科举制下的(全省)乡试,各省考生从自己所在省份的录取定额中竞争名额:古代争的是举人名额,现在争的是高招名额。
进而推论,现代的考研,等同于古代科举(全国)会试,即从全国范围录取总额中争名额:考中的人,古代叫贡士,现代叫研究生。
可见,参照古代科举,现代高考和考研,是教育内卷的白热化高级阶段,中国人像这样已经卷了几千年了,不卷是不可能的,卷中取胜才更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不是吗?
话虽如此,问题来了。既然高考(古代乡试)和考研(古代会试)才是教育竞争的高级阶段,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要从小学就开始卷呢?
答案显而易见。相比二三十年前考高中难、考大学更难的局面,如今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内卷已演变为考高中难、考好高中很难、考大学相对没那么难(但考名校巨难)的基本面。
也就是说,教育内卷的关键期,从以前的高考提前到了中考。这就逼得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提前布局,争取从小学就打好基础,初中一鼓作气考上好高中。至于上了高中后将来考名校还是普通一本、二本,那就看孩子的造化了。眼下大多数家长,恐怕都是这么一个思维。
或许有很多经历过几十年前初升高竞争的人士会说了,“以前考高中也很难,可能比现在还难。”诚然这也是实话。在全国范围内,现在的高中录取率起码在五成上下,而在二三十年前可能连二成都达不到。
但从普遍视角看,上个世纪的义务教育阶段,绝对不存在现在的内卷氛围,因为小学不卷,大家都习惯了,到了初中,会学、能学、知道学的孩子自然会学,不想学、学不懂的孩子及其家长也不焦虑,静待初中毕业后南下进厂打螺丝就是了,那叫一个胸有成竹、气定神闲。哪像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家长,不管孩子是什么段位,都跟着一起焦虑。
说了这么多,很多朋友或许会觉得本文的主题是想呼吁教育反内卷、反焦虑的吧?非也,非也。本文对教育内卷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本文倒是要从历史视角出发,告诉广大家长:“初升高”阶段的教育内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存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小升初”不去卷、“初升高”懒得卷的氛围,或许只是几千年教育赛道中的一次历史性“走神”。
何以笃定下此结论?这里讲一个清代乾隆年间发生于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市)的府学录取名额争议案例,今人就可知道,在古代社会,民间多么看重读书人“初升高”竞争,其内卷程度,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最高领导人——乾隆皇帝!
这块【拔元】匾额,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时任福建学政冯钤题写的,赠予当年拔贡(选拔国子监生员考试)第一名:漳州府龙溪县学生员林大森。
【拔元】匾 冯钤题
浙江桐乡人冯钤,是乾隆二年(1737)的进士。冯家在乾隆朝一跃成为科举望族,就是从冯钤伊始,含冯钤本人在内,包括他的侄子冯浩、侄孙冯应榴和冯集梧,先后考中进士,三代人四进士,蔚为大观是也。
大概在乾隆十五年至乾隆十八年,冯钤视学福建,任全省学政。乾隆十七年(1752 )十月,冯钤在主持福建兴化府学科试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录取生员(秀才)莆田县籍12人、仙游县籍8人。此举引起了轩然大波,惊动了乾隆皇帝!
这里简单科普一下。在明清科举制下,省内科举考试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三个阶段,其中童试包括县试、府试,两次通过者即为童生;院试分为岁试和科试,前者选拔生员(秀才),后者则从秀才中选拔有资格参加全省乡试的生员名额。
前述冯钤主持的兴化府学科试,就是院试的第二阶段,被录取的生员,下一步就是去省里参加乡试,从而通向举人之路。
由此可见,从教育等级和应试阶段来比对,古代院试相当于今天的中考,决定了考生将来是否有机会高考(古代对应为乡试),而院试中的岁试和科试,可视为今天的小中考和大中考。
话接前文。在清康熙雍正年间,福建兴化府的府学名额,基本定额20名。至于兴化府辖区莆田县、仙游县如何分配名额,清政府没有明文指定,只是含糊地下文称,府学应“凭文优劣,酌量拨取”。也就是说,考生凭本事入选,名额要靠自己争取。
虽然各县没有指定名额,但惯例和潜规则还是有的。莆田县、仙游县争名额,历史上总是前者取多,12名以上;后者取少,5到8名不等。多数时候,仙游县获府学选拔(乡试生员)名额不超过6名。
因此,乾隆十七年的福建学政冯钤,打破多年惯例,将仙游县的录取名额提到了8名,意味着莆田县的名额就少了2名以上。这下莆田县的秀才们不干了,纷纷抗议,事情闹得比上街游行还大!
前述莆田县和仙游县的院试录取名额之争,不仅仅是考生在闹,而且两县籍贯的朝中官员和大佬们,纷纷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话语权等,上书朝廷,为自己家乡的秀才们谋前途,誓要扭转科举不公的局面!
事情很快惊动了乾隆皇帝。乾隆对此也感到头疼,因为此前多年,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争科举名额的问题,已经多次反映到他这里,他每次都和稀泥批示发话,以临时性平息争端,但避免不了下一年纷争又起。
痛定思痛,乾隆决定这次要永久性解决问题。他下旨要求,今后福建学政选拔兴化府生员“以莆田分拨14名、仙游分拨6名永远遵行”。定额思路不管有没有道理,但既然皇帝发话指定了,莆田、仙游两县谁也不敢再说一个不字。
而此次府学争额事件,也永久地载入了史册。这也从侧面可以印证:在古代,学子的“初升高”(对应中考)竞争,到底有多激烈——简直比今天的中考还要卷几十倍!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