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学生时代的真实写照。在学生时代,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毛泽东后来对他的学生时代这样评价:“在湖南师范学校中,我的生活上发生许多事件。在这一时期,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并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会行动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53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各路人马汇聚一堂,针对时下国况纷纷建言献策。会场里,一位老者声音洪亮,言辞犀利,惹人侧目。他便是与毛泽东交往过的老友梁漱溟。只是,这回他的见解未免有些过于孤芳自赏。

梁漱溟出生于清末民初,当时他的父亲在朝为官,得知清王朝灭亡,痛苦万分,怆然而逝。面对般剧变,少年时期的梁漱溟却颇有自己的想法,多年之后,抗日战火燃遍神州,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梁漱溟到处奔走寻求救国之策。终于,他来到了延安,找到了共产党的领导人问计于他。毛泽东见他来访,笑逐颜开,亲切地说:"往年你常去杨怀中家,都是我给你开的门啊。"这才将梁漱溟的记忆拉回多年前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天,二人整夜长谈,就当下局势和中国前景各抒己见。作为哲人,梁漱溟自是对政治军事浑昏无知,于是他提出了最关切的疑虑:抗战能否取胜?当初他与蒋介石交谈此事,却只得到敷衍了事的答复,令他扪心无惧。这回毛泽东斩钉截铁:"中国的前景并非如此黯淡,我们定能取得最后胜利!日本注定失败,别无他路!"言辞坚定有力,给了梁漱溟极大信心。

随后,两人就中国的现状和新中国的前景发表见解。尽管在乡村建设问题上,毛氏主张阶级斗争,梁氏则提出儒治国策,观点存在分歧,但这并未影响彼此友谊。往后即便毛泽东身居高位,也仍恪守往日约定,常常召见梁漱溟商议国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陷入是否出手相助的困境。中央开了多次会议,毛主席仍难拿定主意,于是请梁漱溟献策。老人家的想法与反对派不谋而合:国家基础尚未稳固,民众渴望和平,朝鲜内战与中国无关。毛主席见他只盯住眼前却看不透事物的本质,缓缓解说美国意图颠覆中国政权,朝鲜半岛一旦失守,中国就会陷入重重危机,有如牙关尽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话让梁漱溟省悟自己的短视,却仍不愿开口承认错误,恪守那种世人皆非我正之态度。无论是私下商谈还是公开场合,只要见解不合,他便固执己见,对毛泽东的指正置若罔闻。尽管如此,毛主席由衷敬重他的善意,从不对他苛刻。

然而在1953年政协会议上,毛主席并未网开一面。梁漱溟当众表态共产党治理民生有失偏颇,对农民生活罔顾周全,理应引起关注。几日后,毛主席公开驳斥此言:"有人以我等不解农问题相诘难,真是荒谬绝伦!我们取得今天的胜利靠的就是工农联盟,谁也不许破坏这一联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下梁漱溟顿时面有菜色,认为毛主席存了误解,竟大言不惭地要求对方道歉,并假意推测对方是在逃避现实。他还荒谬地声称,毛主席是因为难堪大实话而没有直接反驳,缺少"气度"容纳他的观点。这番狂言惹来全场哗然,群众高呼让他下台。

毛主席平静地回应道:"所谓气度,莫非就是赞同你的观点才算有气度?那我可没这般气度。不过让你继续留在政协这个气度我还是有的。"就这样,梁漱溟因一时口无遮拦,被逐出会场,生生把交情耗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月流转,梁漱溟深深痛悔当年的冲动和伤人之语,懊悔得如何得罪了这位前辈。他说:"要是我这样顶撞蒋介石,只怕他早就派几十个特务去除掉我了。可我对毛主席如此放肆,他不但没有惩治,反而一直容我在政协任职,这份海涵大度,我如今才真正体会。"

后来梁漱溟环游中国,亲眼目睹社会的巨变,见证农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对毛泽东那份深邃的洞见重拾敬意。生有一子时,他亲自为孙儿取名"钦东",由衷谅解那位可亲可敬的老人高瞻远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