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进典型县建设,是东源2024年的“头号工程”“核心工作”,而乡镇是“百千万工程”的主阵地与主战场。今年以来,东源县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确立了“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一政治保证,锚定一个核心工作(典型县建设),开展‘七大行动’,聚力‘七大攻坚突破’”的“1177”具体安排,全县上下汇聚起奋力推进典型县建设、当好河源绿色崛起主力军的磅礴力量,“百千万工程”建设热火朝天、亮点纷呈。为全面总结、展示东源县各乡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创新措施与亮点成效,特此推出“聚焦典型县建设 奋力当好主力军”东源县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之乡镇巡礼,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东源县叶潭镇坚决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8”具体安排,以及县委“1177”具体安排,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一政治保证,锚定一个核心工作(省首批典型县建设),开展‘七大行动’,聚力‘七大攻坚突破’”,坚持党建引领,强布局、重谋划、实举措,按照镇委“1236”具体措施,坚持走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之路,重点抓好省首批典型村山下村、第二批典型村半埔畲族村培育建设,凝聚合力赋能基层治理、乡风文化,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

续传统扬精神 红色基因重传承

叶潭镇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地。1940年6月,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共东江特委决定撤销1939年成立的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以第一任书记黄慈宽为领导的中共河源县委员会,在叶潭镇麦畲村宣布成立。中共河源县委成立旧址位于叶潭镇麦畲村和合屋,是原河源县(今东源县和源城区)传播革命思想的星火之源,是党组织成立、发展、壮大的根据地,是开展革命斗争的英雄摇篮,为党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推动革命烈火遍及全县。中共河源县委成立旧址于2010年被列为东源县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红色革命文化遗址,发扬革命精神,将中共河源县委成立旧址的红色基因、红色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3年以来,叶潭镇加快推进对中共河源县委成立旧址的保护、修缮以及资料收集、汇编工作,对旧址周边环境开展整治美化,目前已建成室内文化展馆,打造党建文化广场,着力推动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叶潭镇沙田柚种植基地 记者 杨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叶潭镇深入挖掘叶潭村、儒步村、文径村等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协助推动《红色黄村》编纂,完成《红色热土》编纂,广泛搜集红色革命故事,推动革命红色火种连点成线,丰富红色文化,强化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

此外,叶潭镇还深刻认识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红色引擎”。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实现党组织在产业链、项目上的全覆盖,确保关键环节都有党的坚强领导。同时,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明思路定目标 差异化发展谱新章

叶潭镇峣嶂山茶叶种植基地 记者 黄赞福 摄

叶潭镇立足地区实际,积极谋划、主动部署,提出“1236”具体措施,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通过锚定加快建设“三美”(“绿美”“富美”“和美”)叶潭“1”个目标任务,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增强信心和底气,叶潭镇坚持奋发有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叶潭镇聚焦工业振兴发展与农文旅融合发展“2”大抓手,为叶潭经济腾飞与乡村振兴装上新引擎。此外,叶潭镇推动中共河源县委成立旧址、半埔畲族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山下—琏石片区“3”个典型示范点建设,由点及面,逐步推动全域建设。叶潭镇还实施党建引领聚力提升、美丽圩镇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绿美生态建设提升、民生设施短板提升、“三美”家庭建设提升等“6”大提升行动,推动镇村全面提升,增进民生福祉,绘就美丽乡村建设新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典型增亮点 典型村培育显成效

踏着青石铺就的小径,记者走进位于叶潭镇山下村的八角楼遗址。作为客家建筑,八角楼与广东普遍存在的围龙屋建筑有着明显区别,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主体房屋,屋内随处可见书画作品和锣鼓等客家民俗用品,工作人员正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墙体进行加固,更换腐朽的木质结构材料,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八角楼从1860年屹立至今,成为山下村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情感的寄托。八角楼占地面积6308平方米,屋前及左右两侧由宽阔的池塘环绕,前院与四角都建有碉楼,于2010年被列为东源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定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叶潭镇山下村八角楼正在修缮中,计划改造成展览馆和民宿。记者 杨坚 摄

为了留住乡愁记忆,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民俗协会会员岩川于近日走进八角楼,计划将其改造成展览馆和民宿。岩川表示,计划在这里展出书画作品、客家民俗用品等,同时还将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让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与风情。

叶潭镇持续深入开展“三美”家庭建设评选活动,山下村共评选出“绿美”“富美”“和美”家庭示范户6批共60户,其中13户“二美”家庭、4户“三美”家庭。推动“三清三拆”工作持续开展,拆除危旧泥砖瓦房25栋、旱厕3处、破旧“三栏”8处,修缮12栋泥砖瓦房;持续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正开展外架搭设、外墙抹灰等工序。强化规划布局,推动在“一河两岸”等重要节点植树3000株,酒瓮石小公园、共建小花园、小果园建设已完工,谋划2025年春季在全村种植绿化苗木1000株以上,提升绿美水平。创新发展文旅产业,与广州清凉桥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抓好八角楼“宋风文宿”开发。推动沙田柚种植扩种提质,整合土地资源,引导农户发展柚子种植,扩大沙田柚种植规模,建设30亩小果园,计划持续扩种100亩,打响山下村沙田柚品牌,扩大其影响力,做大做强柚子产业。

在位于叶潭镇的某品牌快递分拣中心,记者看到,货车不时进出,有送韭菜来的,有拉韭菜走的,还有送泡沫箱等包装物品的。离分拣中心不远的地方,就是位于叶潭镇半埔畲族村的韭菜种植基地,韭菜成片相连、长势喜人。“韭菜一年最少可以割9次,现在又进入了新的一轮收割期,每次可收割2000斤/亩,年产值近900万元,收益十分可观。”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伟雄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潭镇半埔畲族村韭菜种植基地,韭菜长势喜人。记者 杨坚 摄

为打造“畲乡”半埔,叶潭镇着力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畲族特色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利用中央少数民族资金完成土地流转约1535亩,种植韭菜约180亩,现阶段基地发展效益良好,韭菜产量达1500斤/亩以上,今年半埔畲族村以经联社为经营主体推动韭菜扩种60亩,由企业代为管理,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0万元。同时,大力实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行动,已完成63栋农房、1座村庄小学和几十处围墙外立面改造提升,统一美化提升村庄环境,着力把半埔畲族村打造成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村庄。

为推动解决产业提质的问题,半埔畲族村以村集体经济收入反哺乡村建设发展,引入农业公司与团队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安装自动灌溉系统,提高生产作业效率;推动村级主干道和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设2个共70平方米冷冻库等冷链仓储设施,完善韭菜等生产、销售等配套设施,让特色产业既做出“产量”,又做出“质量”,更做出“名堂”。

聚合力优治理 乡风文明共提升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之一,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时代要求。

“在这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愿意沟通的心。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咱们村就能越来越好。”在叶潭镇半埔畲族村的一棵参天古树下,村民们正围坐着聊天。阳光透过密集的绿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这棵古树正成为基层党组织的户外功能型阵地,成为村民们交流情感、解决纷争的“连心树”。

近年来,叶潭镇着力凝聚群众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利用半埔畲族村、山下村、儒步村等古树公园打造基层党组织户外功能型阵地,开展“大树头+”听民意解民忧活动,把古树育为“党员连心树”,使广大村民感受到党组织对群众诉求、集中民智的重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引导村民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镇驻村领导干部每周定期到村开展夜访、接访,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群众调解等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撬动网格员、先锋党员等社会力量的支点效应,在叶潭村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员齐参与”枫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试点工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了县委旧址红色调解室、继才调解室、安坤叔调解室等7个基层调解室,发动优秀党员代表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中,积极发挥先锋作用,结合综治网格化管理形成包点包片效应,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让矛盾纠纷基层治理更贴近群众、更有民情、更有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