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南水北调迈进新时代,也开启了我市“南水”润焦惠民的新纪元。
通水十周年,看怀川之变,成绩斐然。
十年来,我市水利、市南水北调中心、市城管等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紧紧围绕确保南水北调“三个安全”,让更多焦作人用上用好南水北调水这个“同心圆”,同心筑梦,并肩追梦,携手圆梦,工程运行安全平稳,供水量稳步增长,水质稳定达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截至12月1日,我市累计使用南水北调水量6.76亿立方米。2023-2024年度供水量较第一供水年度300万立方米增长了约35倍。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6条输水线路全部建成,焦作市区、温县、博爱县、武陟县、修武县城区均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受水人口约160万人。
为寻找“南水”润焦惠民的焦作“密码”,大雪时节,记者奔赴我市各相关部门及受水区采访发现,如此亮眼的成绩,是我市各相关单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换来的,是各相关方大力发扬南水北调精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持为受水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勠力同心干出来的。
“三个安全”护航
“南水”润焦作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十年来,我市各相关单位始终牢记嘱托使命,坚定不移把南水北调“三个安全”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守护好南水北调水资源“生命线”,为“南水”造福焦作人民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防洪影响处理工程事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危。我市对此高度重视,市政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大力推进工程建设,自去年1月开工以来,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60%以上,全市工程建设进度安全高效。
我市在全省成立了首家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市级河长办公室,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职责,自南水北调河长制推行以来,南水北调四级河长共开展巡河3万余次,其中市级河长巡河20次,巡河率达到100%,南水北调中线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水以上。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安全度汛,我市与干线管理单位形成了防汛组织体系互嵌、防汛抢险物资互用、防汛信息联通互享、防汛预案条块互融的防汛联动机制,并肩成为国家工程安全的坚实力量。
为全力筑牢配套工程安全防线,我市每年都定期开展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设施设备巡视巡检,制定工程度汛及应急抢险预案,持续组织开展年度防汛抢险、消防防火、藻类防控、备用水源切换等大型实战演练和业务培训,提升本领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南水北调是惠及亿万百姓的民心工程,保证饮水安全尤为重要。我市大力推进配套工程保护范围划定,涉及4县5区的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标识标牌埋设安装项目全部建成。同时,严格落实水源保护区保护规定,制定水源保护区规划,加大整治力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加强水质监测,保障供水和水质安全。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安全、优质、高效”的重要保障。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焦作运管模式”,采取专职、兼职相结合管理方式,成功创建了“双巡+”保护机制,在运行管理、调度管理、巡视检查、维修养护管理、安全管理、其他管理等6个方面,制定了48项管理制度;2023年11月起,实行“三清单”“两方案”监督检查机制,形成配套工程安全生产闭环管理;从今年7月1日起,我市对各县级南水北调办事机构实行配套工程县级管理所及县域末端管理站委托管理新模式,由市级调度中心“一管到底”变为统一调度、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提升了配套工程的管理效能,保证了配套工程的安全运行。我市还一体推进府城泵站数字孪生试点和运行管理标准化试点建设、配套工程沿线运行管理设施提升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南水北调水资源效益。
城乡织水网
惠及更多焦作人
为满足城乡居民对南水北调优质水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市大力实施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战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水厂,延伸城市供水管网”等措施,着力构建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服务”的新格局。
一方面,通过改造提升市城区苏蔺、府城两座南水北调水厂,谋划新建一批管网工程,推动供水管网向市城区208个村延伸供水,建成后年供水量约7000万立方米,可惠及35万农村人口。
另一方面,谋划了总投资28.47亿元的十大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惠及全市52个乡镇1128个村。目前,已建成运行武陟县自来水厂、修武县幸福水厂、博爱县引丹水,年供水500万立方米,受益农村人口8.66万人。
为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供水需求,我市积极推进南水北调25号口门泵站建设。泵站建成后,可向孟州市自来水厂、沁阳沁南水厂、温县祥云镇中心水厂供上南水北调水,不断扩大南水北调水覆盖范围。
25号口门泵站工程正在积极准备通水试运行,通水后可实现年供水3650万立方米、新增受益人口55万人,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记者 原文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