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黄百韬兵团是国民党精锐部队之一,无论是战史还是大决战系列的电影,都无不在强调黄百韬兵团覆灭的影响,蒋介石甚至认为黄百韬兵团的存亡能关乎到国民党的命运。

为了救援黄百韬兵团,蒋介石一再勒令杜聿明救援黄百韬,甚至还做出了古今未见的神奇操作-空投手令。最后因黄百韬兵团,国民党军生生是搭上了三个机械化兵团,直接导致淮海战役惨败,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战场的硝烟早已消散,但是对于那场战争的讨论、争议从未停止过,从功德林分锅大会到老蒋埋怨杜聿明太可恶,再到现在网友们的论战,人们一直搞不懂一个问题,那就是黄百韬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我们的宣传部门在宣传时归功于解放军英勇作战、毛主席带领的中央军委和粟裕负责的前线指挥得当。

我从不否认解放军的超常发挥,但是我认为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的原因不止这些,因为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也足够强悍,我军几个纵队包围黄百韬半个月才艰难啃下这块硬骨头。

这其中必定有未被宣传的原因,我翻来覆去,最后找到了杨廷宴的回忆。黄百韬在临死前向杨廷宴自责自己“有三不懂”,而这三不懂也是他认为战败的原因。

黄百韬的“三不懂”是什么?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碾庄战役:黄百韬兵团的终点

1948年10月,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后,老蒋准备在徐蚌地区发起“徐蚌会战计划”:放弃陇海路上的城市,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地区的京浦铁路两侧,准备与解放军决战。

当时黄百韬根据战场局势做出判断:陈毅大军和解放军在苏北的三个纵队夹击我部(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而刘伯承部也在不断牵制友军的主力兵团,使其无法应援我。如果陈毅歼灭了我部,那下一步就是各个击破其兵团。

黄百韬对局势看的十分清楚,他认为解放军现在就是在准备歼灭国军的兵团,所以国军最好的决策就是深沟高垒,坚壁清野,与解放军打持久战。但是黄百韬的建议被国防部那群人嘲笑为“乌龟战术”,所以不被采纳和重视。

国民党各兵团司令在徐州“剿总”司令部召开军前会议时,黄百韬的建议才得到批准,只不过刘峙、邱清泉并不能认同,黄百韬是得到顾祝同、杜聿明的支持才决定放弃海洲,从新安镇出发,效仿拿破仑的车轮战术(乌龟战术)过大运河,向徐州移动。

这个车轮战术的原因和廖耀湘的滚筒战法是一样的,都是部队交替掩护移动,国军曾多次应用这种战术,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滚起来,廖耀湘如此,黄百韬亦是如此。

11月5日,黄百韬就决定向大运河撤退,但是负责接替掩护黄兵团的第四十四军迟迟未到,以至于部队耽误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平心而论,这个四十四军就是鱼腩部队,不说垃圾就已经很不错了,黄百韬把寄托放到四十四军的身上,我看也是病急乱投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7日,黄兵团才开始向西(大运河)撤退,但是因为运河上只有一座铁桥,远远不足以承载大兵团通行的重担,以至于各部挤在桥上,无法有序撤退。

而在黄百韬撤退时,陈毅的带领华野纵队已经围上来了,当时陈毅的主力军分别为1、2、4、6、9、11、12、13纵加一个特别纵队。最后的包围圈是在碾庄,所以此次战斗被称为碾庄战役,也被称为黄百韬兵团的终点。

7日,解放军和黄百韬部交火;9日,黄百韬部转移到碾庄地区,被包围;20日凌晨,黄百韬突围失败,黄兵团被歼灭,黄百韬本人死在战场上。

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充分证明了黄百韬坚守阵地的能力,也侧面反映了黄百韬部队的战斗力。如果国军部队能及时增援黄百韬,那战争结局还真不好说。只不过黄百韬最终都未能等来增援部队,以至于他带着他的“三不懂”遗憾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百韬的“三不懂”

在18-19日的时候,黄百韬的心态其实就已经崩了,因为时间太久了,半个月的时间就算爬也能从徐州爬到碾庄了,但是国民党的友军迟迟未来。

战前黄百韬的战术被嘲讽乌龟战术,战后友军又以乌龟速度增援,搁谁谁的心态也得崩。

在19日时,黄百韬曾跟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碾庄时突围,被我军俘虏)说:

我有三件事不懂: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第四十四军两天?二、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早点在运河上架几座浮桥?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他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新安镇浪费两天时间,大运河上无法及时渡河,李弥兵团未能在曹八集掩护他西撤,这三点原因是黄百韬对战败的总结。

新安镇和大运河的错误是很清晰的,黄百韬在争分夺秒的战场上竟然能浪费两天的时间,而且这两天时间不做撤退的准备,未在大运河上铺设浮桥,也没有再开展反包围准备。

这一点黄百韬要负全责,如果等四十四军的事可以怪刘峙的命令,那你不架浮桥总归是自己的原因吧。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这个错误实在是不该犯,第七兵团又不是没有工兵,你为什么不提前准备?鼻涕到嘴才知道甩,早干什么了。

在新安镇时,黄百韬兵团有12万人,并且重型辎重、武器应有尽有,但是在渡河之后部队减员到八万人(44军无法渡河,部队被分割开来),重辎重损失惨重,这个损失应该算在黄百韬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李弥兵团援救不利一事,并非李弥兵团一方原因,邱清泉兵团援救也不利(顾祝同、老蒋勒令邱清泉兵团援助黄百韬,邱清泉以各种理由否决了,甚至公然抗命,不听参谋总长顾祝同的命令)。

国防部在战败总结时提到了一句:“各部队长官相互间,平时在精神上有隔阂,战时在支援上复不易协同,致虽有大军,亦难发挥最大统合战力。”

这一句话可以回答黄百韬的“三不懂”,你(黄百韬)和李弥、邱清泉关系不到位,所以他们在支援你这块不利。换个人,如果杜聿明被包围在碾庄,邱清泉肯定不会不管。

其实国防部还是比较委婉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在这件事上看的特别明白:蒋介石的嫡系(黄埔军)永远也不可能会为了救援“杂牌军”牺牲。老蒋口中的“黄埔精神不死”是黄埔精神者不肯死,为老蒋牺牲的是非黄埔出身的人。

黄百韬为什么要等44军?不就是因为44军背景厉害嘛(44军是刘峙的钱袋子,携带大量财富,所以刘峙勒令黄百韬带上44军)。孙元良曾炮轰国民党高层:

消灭黄百韬兵团的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而不是陈毅,黄百韬之死也是如此。……陈毅主力十几个纵队南下,离新安镇100里时,还不让该兵团西行集结徐州,反要黄百韬掩护第44军,贻误良机,为了救1个军而害了5个军,这样指挥,安得不败!

为一个军害五个军,为一个兵团害三个兵团,老蒋就是这样一步步输了淮海战役。不是国军战斗力弱,也不是国军没有明白人,只是国军积弊难返,被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