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怎么种田?在三湘大地,越来越多的智慧农业装备从实验室走向广袤田野、大显身手。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生产方式悄然“耕”新。

种子走上流水线,种田不再“看天吃饭”。在位于湖南益阳的富佳科技有限公司,育秧播种流水线只需1.8秒就能出一盘秧。一天8小时运转下来,可覆盖500亩以上大田用秧需求。从大田搬进工厂,育秧不再受外界气温影响,通过计算机建模,智慧育秧工厂还能对不同品种的育秧指标进行自动控制。近年来,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等开展科技攻关,去年,农业农村部南方智能育秧(苗)重点实验室在此落户。益阳市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刘亮告诉记者,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吃饭”转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大脑”会“思考”,一批新技术新应用落地生根,耕种不靠体力靠算力。在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田块面积、土壤状况、农事操作记录等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人工智能大模型对灌溉、施肥等给出作业建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千里之外的智能农机应声而动。“通过土壤健康施肥算法、遥感长势缺乏诊断算法等,可以实现按需精准施肥。”中联智慧农业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昌贵介绍,有了智能算法的支撑,一个生长季能节约肥料超10%,增产约5%。

“健康顾问”帮助新农人轻松“掌”控田间管理。“嗞……”,短短十几秒,用激光诱导石墨烯印刷方式打印出的6个植物传感器电极就做好了。0.1克的“小个子”却大有来头。给农作物“穿戴”上这些便携式传感器,再连上电化学工作站和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收集植物的“汗水”,快速出具“体检报告”。“植物像人一样也会‘出汗’,实时采集植物吐出液,就可以对作物健康进行检测。”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褚光雷打了个比方。

有颜值、会绝活儿的农机装备成了当红明星。小型挖掘机跳起了华尔兹,刚柔并济;无人驾驶拖拉机来个原地漂移,满满科技范儿。在这场农机界的“舞”林大会上,比拼的是解决痛点的实力。不同于北方大块、平整的农田,湖南等长江以南地区丘陵较多,传统大型农机较难发挥作用,湖南立足实际需求,在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问题上下足功夫。位于郴州的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开发出国内首款适合水田保护性耕作的轻型橡胶履带拖拉机。公司技术总监首元锋介绍,三角传动的橡胶履带可轻松应对南方水田中的沟壑地形,通过创新性的液压差速转向技术,它能实现原地正反转向,保证农田作业不留死角。“目前这款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还出口至哥伦比亚、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首元锋说。

共享经济的风吹到了田间地头,智慧农业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新模式。在郴州,生平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发了小程序“农机一键达”,为破解大户农机闲置、散户无机可用的矛盾寻解。目前,平台已有600余名网约农机手。农户下单,农机手接单,农机供给和小农户的用机需求一键匹配,预约共享农机就像打网约车一样方便。在益阳,湖南大队长农业有限公司在搭建农机共享体系的基础上,组建现代农业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托管式、点菜式农事服务,通过推动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助力农业生产全流程提质增效。

“黑科技”保障粮食收储颗粒归仓。手机预约、系统识别,随后自动取样、质检、过磅、结算,送粮司机完成粮款结算,湖南生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值守智能采购系统,让收粮省时省力。生平米业董事长何秋平介绍,以往人工过秤,农户需要排队,造成路段拥堵,有了这套设备,今年收粮旺季日均处理约2000吨原粮,是原先的近5倍。与此同时,数智化加工干起“精细活儿”。在5G智能加工车间,公司自主研发的糙米着水调质技术能精准控制糙米水分,有效降低碎米率,生产出的大米整米率高、品质好。

从耕种到收获,从一粒种子到一个产业,智慧农业在三湘四水“多点开花”。近年来,湖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创新,助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去年,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经济日报记者 潘笑天 郎竞宁 谢 瑶 江 蓝)